


亞洲首部匠心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正在網絡熱播,鏡頭對準了多位極具匠心的亞洲匠人的手藝生活,云南籍藝術家蔡德全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天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去感受一個舊時匠人的勞作生活,試圖找回并保留住這種現代生活中已經基本缺失的手藝,同時也努力尋找當下人們心靈深處已逐漸缺失的那份自然。
北京宋莊喇嘛莊村,自由藝術家蔡德全多年前在這里開了個“小小鐵匠鋪”,啟動了自己“鐵匠鋪的藝術拯救計劃”。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周邊農民及過往的路人提供打鐵方便,同時用鐵匠的技藝堅持藝術創作?!艾F在主要是利用鐵匠的技藝打制一些現代人能夠欣賞使用的器皿,我就在鐵匠鋪里售賣作品,我希望給大家提供一種‘尋找的快樂’?!?/p>
在小小鐵匠鋪,蔡小小完成一件作品基本上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下料、燒火打制成毛坯、修型、打磨處理表面、完成工件。他做茶盞、筆筒、果盤,也做《天使》?!拔沂昵白隽艘粋€‘原生態金屬’的概念,當時也做了很多鐵器,提倡自由原生態,還原金屬本身的美感。只不過那時候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做的基本是歐洲鐵藝作品?!短焓埂肥俏?009年的一件作品,是用廢棄的螺母和廢舊鋼筋打造完成的,創作這件作品的目的是想表達我對這位神話人物的獨特看法。”蔡小小介紹道。
古語曾說,打鐵、撐船、磨豆腐為百業中最艱苦的行當。紅紅的爐膛,燃燒的煤炭,燒紅入爐的鐵器,風箱拉得呼呼響,大錘小錘響叮當,薄圓厚方,水火俱濟,揮鋤敲鐮鋸斧成器,錨索刀劍釘鍥勾環,帶鐵之器,鐵匠師傅無所不能,舊時這一行當雖苦些但能為老百姓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但是現在的鐵匠鋪已經越來越少,甚至基本處于消失的狀態?!拔覐男【拖矚g到鐵匠鋪玩兒,那種揮汗如雨打鐵的勞動場面給我極深的印象。鐵匠師傅們用一把鐵錘就能打出形制各異的實用器具,這些器具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農耕文明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多年來,蔡小小一直在思考鐵匠鋪正在消亡的原因,結果發現代表著農耕文化的鐵匠鋪是因為現代化機械農業的興起和社會變革而面臨滅亡的危險,在當今工價物價飛漲的現實中無法生存。
作為一位藝術創作從業者,蔡小小介入到鐵匠行業,希望基于傳統鐵匠鋪的技巧和平臺加以創新,讓現在的受眾群體重新欣賞并使用到鐵匠鋪生產的新產品,在材料、技術和品種上不斷加以探索和研發,創作出一些現代人喜聞樂見的產品,使鐵匠鋪的生命得以延續和發展,保留住鐵匠鋪這種古老的技藝及鐵匠文化的傳承。
蔡小小說:“幾年前我因為有一件雕塑作品需要和鐵匠師傅合作才能夠完成,于是我四處尋找鐵匠師傅,結果發現北京周邊沒有打鐵的師傅,再擴大尋找范圍,發現整個中國鐵匠鋪正在快速消失?!?/p>
2002年,蔡小小提出了一個新的藝術概念——樸實主義藝術(提倡藝術家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而不是靠助手和團隊和投機等手段來創作作品。)藝術應該是思想和現實手作的完美結合。他認為,樸實主義藝術的的誕生是對當下流行的后現代主義藝術泛濫的現實批判。
“作為‘樸實主義藝術’的發起人,這些年我一直在提倡‘樸實主義藝術’的概念,讓藝術家身體力行的介入到社會活動中,用藝術的力量改變社會,改變即將消失的工藝。于是后來我就萌生了開一家‘小小鐵匠鋪’的想法,開始了我的鐵匠鋪拯救計劃?!辈绦⌒∮X得,藝術家必須要很接地氣才行,只有親自進入到相關行業里,才能真正體會這種工藝或藝術的精髓和魅力。
鐵匠鋪剛開張時沒什么人氣,“只能靠幫人焊焊自行車,修修老鐵門收個三五塊錢”,但如今,他的產品不夠賣。小小鐵匠鋪開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蔡小小每天干完活后都用相機拍一張自己的手掌照片,看看自己手掌的變化,他在新浪微博里把這些照片命名為《鐵匠成長日記》365張照片見證著他手握畫筆到手拿鐵錘的過程,以及從畫家到鐵匠的轉變。他在自己的微博簡介中寫到:當手掌打鐵打出繭子的時候,我懂得了對時間和人生的敬畏。
去年在北京大學榮獲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和中國工匠俱樂部頒發的“工匠楷?!?,全國五個獲獎者,他是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個人。前幾天,蔡德全剛剛完成CCTV《探索發現》欄目《手藝》的46分鐘紀錄片拍攝,預計五月中旬播出。
“鐵匠鋪的藝術拯救計劃不是一個行為藝術,它是一件樸實主義藝術作品。鐵匠鋪的藝術拯救計劃同時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件作品我沒有設定時間,它或許是與我相伴終生的事業。以后我想盡我的力量讓云南的傳統手工藝得到保護并成長起來。”蔡小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