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尉宋承彪,上尉楊凱元,中尉張昌元,少尉萬選青,少尉陳興盛,少尉丁士杰,少尉蔣善政,上士班長梅杰龍,上士班長宋成山,中士班長汪身新,中士班長馮學楷,中士班長武清桂,中士班長張茂林,下士班長高志斌,下士班長梅運方,下士副班長劉佑朱,下士副班長胥奠金,上等兵楊立五,上等兵陳學牛,上等槍手張富春,一等兵張文元,二等兵劉正,無名烈士…… ”
在云南省騰沖市國殤墓園,撥開墓碑邊深深的雜草,這些刻印在抗日戰爭歷史上的名字一個個顯露出來,整個小團坡,這樣的烈士碑有3346塊,每塊墓碑上都鐫刻著陣亡官兵的官銜軍職和姓名。
國殤墓園是我國最早建成、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
“他是我們云南昭通的,有名有姓,10歲”
1994年以前,幾乎沒什么游客會來國殤墓園,而現在,僅春節期間國殤墓園每天游客接待量就達到10000人。
在國殤墓園入口處,那座“中國遠征軍名錄墻”由醒目的藍色字體寫就,金黃色的菊花在地上鋪滿了一層又一層。
進門往里走,依次經過忠烈祠、烈士塚,地勢逐漸升高,烈士塚位于墓園西南角的最高處——小團坡,小團坡頂是紀念塔,烈士塚以紀念塔為中心,環坡密密麻麻都是烈士的墓碑。
墓園主體建筑忠烈祠是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頂。
紀念塔四周放滿了菊花,烈士塚的數千塊墓碑前都插著數量不等的菊花,墓碑高度約為30公分,墓碑依著小團坡的地勢縱向排列,越往上走軍銜越高。
“現在我們看到的國殤墓園幾乎是按照1945年建成墓園原樣修復的。”畢世銑是國殤墓園的老所長,已經退休十多年了。1984年他從來鳳公園到墓園工作,參與了國殤墓園的整個修復工作。
國殤墓園的籌建,起初由20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提出,他給在重慶的李根源先生寫信,請李根源先生向蔣介石提出此事。最后由霍揆彰和李根源親自參與修建。
畢世銑老師告訴我們:“遠征軍攻城的時候,縣政府專門組織了擔架隊,遠征軍被打死一個抬下來一個,在國殤墓園集體火化。”
烈士塚墓碑下方埋葬的正是這些集體火化的骨灰,“每一個墓碑下面的骨灰罐子里,裝的都不只是一人的骨灰。”
這些犧牲官兵平均年齡30多歲,最小的才10歲。從名錄墻走進墓園,草地上有一座小孩的銅像,小孩穿著寬大的軍裝,扛著一把和自己身高差不多的槍,這個雕像記錄的便是這個10歲孩子。“他是我們云南昭通這邊的,有名有姓。”
1944年冬月,國殤墓園開始籌建,1945年元月15號開始動工,1945年7月7日便落成。當初的國殤墓園由忠烈祠、烈士塚構成,“有國民黨將領題寫的詩詞。”
后來,國殤墓園受到破壞,一些墓碑墓穴被搗毀。1984年,國殤墓園得到修復,修復過程中,由于抗日戰爭的很多親歷者都已去世,尋找資料成為一件比較棘手的事。
畢世銑說,他們“找到了當年參與修墓園老人和健在的抗戰老兵,查史料,親手恢復匾額、碑文,到后來恢復得差不多。”隨著歷史檔案的不斷豐富、充實,墓園建設得到不斷完善,現在游客所看到的國殤墓園基本上是原貌修復。
1984年,修復好的墓園正式對外開放了。“那時候還收門票。”畢世銑在國殤墓園工作的幾十年里,門票從學生5分、群眾1角變成學生5角、群眾一塊,再到學生5塊群眾10塊,最后漲到20塊。
1996年,國殤墓園成為中宣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5年,國殤墓園免費對外開放。
“3000多墓碑中,2000多人沒結過婚”
在畢世銑看來,國殤墓園是中華大地上的抗戰豐碑,更是牽動人心的感情紐帶。
畢世銑至今仍然記得,1993年,一位來自貴州一所中學的教師來墓園參拜市委的情景。“他哥哥是預備2師5團的一位連長,陣亡的時候才26歲,參與攻打來鳳山,攻城的時候陣亡。”這名參拜者在烈士塚一個一個找,找到哥哥的墓碑后,買了鞭炮祭品來祭拜。
1994年后,新聞媒體的報道讓國殤墓園知名度大大提高,在臺灣的遠征軍官兵的后代紛紛寫信委托墓園幫他們查找墓園是否有他們父兄的名字。
“最感人的是2005年,大理洱源一位姓李的老人,他父親是36師的少尉排長,父親參軍的時候,他還在襁褓之中,他從沒見過自己的父親,但他始終想念自己的父親,六七十歲還想,知道墓園開放就帶著兄弟姐妹來找,找到父親的碑,老人痛哭流涕。”
最近幾年,來墓園參拜的烈士親屬越老越多,但遠征軍后裔能找到親人墓碑的只占少數,“我退休前,3000多座碑,找到的不過百把個。”
3000多墓碑中,2000多人沒結過婚,所以來尋的人多數是烈士的兄弟姐妹。
除了國內游客,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逐年增多。畢世銑在任時就接待過來自日本、美國、英國、法國、新加坡、緬甸的觀光者。
曾經是日本第三大隊的橫田勇志,年輕時曾在騰沖待過,會講幾句漢語,他參觀國殤墓園后,告訴畢世銑,他們和騰沖人民關系很好。
畢世銑不客氣地回答他,“日軍的罪行時間地點都是記錄得清清楚楚的,被日軍殺害的人也有后代,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畢世銑也碰到過悔罪態度真誠的日本人,“他們在忠烈祠臺上排隊,畢恭畢敬地對著忠烈祠三鞠躬。進到忠烈祠里面又排隊三鞠躬,在小團坡上每一路碑腳都撒上從日本帶來的大米、酒,點上日本帶來的香,圍著小團坡一圈圈磕頭。”
在一次緬甸組織的祭拜活動中,緬甸人、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看了展覽的照片后紛紛落淚。
倭塚里的3具尸體
進大門右側,有處特殊的墓塚,圓形墓穴前,長方形石碑上有李根源書寫的兩個大大的黑色字——“倭塚”,這幾乎是整個國殤墓園地勢最低的地方。
倭塚里埋有日軍尸骨,畢世銑老師告訴我們,根據記錄,倭塚里面埋了3具尸體,一個是日本最高軍事指揮官少將藏重康美,另外兩個是大尉。
中國軍隊反攻騰沖后,藏重康美將指揮部搬到城里,安置在東門城門洞內。“我國軍隊調查發現他們每天都在里面開會,盟軍飛機就從昆明飛到騰沖轟炸東門城樓,城樓被炸垮,這個指揮官就被埋死在里面。”指揮部里共埋了32個人,都是日本148連隊的重要指揮官。
畢世銑介紹,建這個倭塚的目的有三個:
“第一個是象征侵略者的慘敗;第二個是陪葬意義,我們中國軍隊的烈士被葬在小團坡,是整個墓園最高處,而日本人被埋在下面;第三,則體現了我們中國人講究人道主義,你雖然是侵略者,但也給你入土為安,給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