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春融街地鐵站打車不到10分鐘就能到達七步場村委會,村里的小道羊腸般蜿蜒,一條水泥鑲嵌的溝渠從每戶人家的屋角穿過,看起來,溝渠內的水很清。
好水造就好豆腐
30多年來,李勇和妻子李明芝每天在做的事情就是磨豆子、做豆腐。
李勇,呈貢七步場豆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李勇的豆腐從不愁銷量。不管是不是龍街的街天,每天清晨,李明芝都要推一車豆腐到龍街,不到一個小時便能售罄。作坊是李勇家的老房子,一棟兩層土坯房,紅土墻面有些斑駁,看來房子有些年頭了。
走進約80公分寬的紅色木門,屋內的一口大灶上還煮著豆漿的半成品。數個大陶缸里,有的裝著豆漿,有的裝著豆渣,陶缸之上是木架子,架子上繃著紗布,房間顯得有些擁擠,留出的通道只夠一人通過。
李勇和李明芝配合著流水作業,在這個屋子里完成豆腐的整個制作過程,一切井然有序。
每天上午10點,李明芝已經從龍街賣完豆腐返家了。剛進門,李明芝就給我們每人盛了一碗豆漿。“喝豆漿,趁熱,平時在別的地方喝不到我家的豆漿。”
豆漿呈淡淡的米黃色,一口下去,喝不到一點豆渣,但豆漿十分香醇,豆香味濃郁極了。
李明芝每天都喝豆漿,似乎她的好皮膚就是這樣養成的。如果她自己不說,我們根本看不出來她已有50歲。豆漿放置幾分鐘后,表面結起了一層膜,那就是豆腐皮。
李明芝小心翼翼地拉起這層豆腐皮。“拿著,給你們一個吃一張,干掉就不好吃了。”
新鮮豆腐皮一面是黃豆色,另一面色更淡,一咬就斷,鮮嫩可口。不是所有豆漿都能形成這么好的豆腐皮。
為什么七步場的豆腐這么好?李明芝笑笑,“因為水好。”90年代以前,源自洛龍湖公園的龍潭水順著小水溝蜿蜒在七步場村,七步場人稱這樣的水為“自來水”。
“做豆腐的地方多,就我們村的好吃,因為水源。這個自來水做出來的豆腐拎起來都不會爛。”
除了龍潭,村里的十幾口老井同樣為豆腐的美味貢獻著力量。當溝水不適合做豆腐時,村民把做豆腐的溝水換成井水。過去,村民在后院都會打口水井,做成手搖井,淺的挖五、六米就有水了。
如今,村里剩下四口老井,人們用水泵將井水抽出來用。在村頭,我們看到一口古井,井邊曾經的土路現在已經變成水泥地面了,但光滑水亮的井口石壁上還留存著數十年來繩子摩擦形成的凹痕。
無聲的名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2000年,七步場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豆腐、賣豆腐。“那時候我們的農田里只種稻谷,插完秧閑下來就做豆腐。”
李勇做豆腐的地方被稱作豆腐房,在七步場,每家都有兩間豆腐房,都有齊全的做豆腐的工具。在七步場豆腐的黃金年代,整個昆明城區每條街、每個農貿市場,都能見到七步場豆腐。
“不僅是城區,那時候的大普吉、馬街算是比較遠的地方,也有村民推豆腐去賣。”晉寧、宜良、玉溪都有七步場豆腐的蹤影。其他地方的豆腐都要等七步場的賣完才賣得動。
2000年以后,種植蔬菜能給七步場村民帶來更多收入。“做豆腐太辛苦,一天到晚都在忙,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放棄做豆腐,改種蔬菜,豆腐產業慢慢衰落了。”但李勇一家堅持了下來,直到今天。
土法豆腐
現在,村里做豆腐的人家少了,有幾家豆腐作坊借助現代機械把復雜的工藝變得更便捷。李勇的豆腐做法卻始終沒變,仍然是傳承自他祖輩的老辦法。
“質量比數量要重要。做豆腐費力一點,賣豆腐時候就省力一點。”做豆腐的第一步,是泡豆子,浸泡時間和氣溫有關。春天,浸泡3個小時即可。
豆子最好選用呈貢本地產的老品種黃豆,老品種黃豆個頭小,豆腐產量低,但味香。
接著是用石磨把黃豆磨細,磨細后的黃豆漿子濃稠。
用熱水燙黃豆漿子,燙后通過紗布過濾,將漿汁和渣滓分離。
屋內只有“咯吱咯吱”的木頭摩擦的聲音。
一共燙兩次,過濾三次才成豆漿,這時候的渣滓就可以倒掉了。
“燙”這步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溫,70度左右最佳
柴火同樣關鍵,柴火燒水燙出來的豆漿更好。
“現在很多豆腐作坊是用蒸汽。”
做好的豆漿被裝入陶器,李明芝把豆漿表面的沫子去掉,接下來是點豆花,整個做豆腐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步。
“最難的是控制石膏的數量,還有掌控豆漿的溫度。”李勇把石膏拿來,忖著分量放入豆漿中。
不過幾分鐘,豆漿凝固成了豆花。
豆花壓制便成了豆腐。
做豆腐的過程多與水打交道,李勇和李明芝的手很白、潔凈,但手上的褶皺也比同齡人要多。
傳統工藝費時,所以李勇家的豆腐產量不高。
通常,李勇和妻子一天要做50公斤黃豆,這些黃豆能磨出100多斤豆腐,供不應求。
即便是這100多斤豆腐,也需要李勇和李明芝每天清晨五點就起床忙活才做得出來。
冬季,吃豆腐的人更多。
“晚上12點才得睡,最忙的時候早上三、四點就起來做豆腐了。”李勇家從老祖輩開始做豆腐,傳承到李勇的兒子李志剛,已是四代人了。
超級嫩的臭豆腐
隔壁房間里,成排的木質架子上整齊地碼著臭豆腐。
第五天,自然發酵的新鮮豆腐表面有些細細的白色絨毛,再一天,這些臭豆腐便可以食用了。
七步場的臭豆腐十分細膩、有粘性,蒸、炸各有風味。時間接近中午飯點,李明芝準備蒸幾塊臭豆腐,她在大碗里把數塊臭豆腐放好,表面加上鹽、辣椒,最后再加點油,開始蒸。
蒸臭豆腐味道微辣,特別嫩,臭豆腐進蒸籠之前是塊狀的,10分鐘左右蒸熟后,卻成了不規則的形狀,“應該是豆腐蒸熟過程中,臭豆腐的表皮被熱汽化開,里面的漿汁混到一起所以變形的。”
油炸臭豆腐外皮焦脆,里面卻十分嫩,入口不用怎么咀嚼就化了。
這是用臭豆腐裹上蛋清油炸而成的,整道菜除了鹽,沒有什么調料,原汁原味。
一品豆腐是油炸臭豆腐的升級版,以嫩為特色,臭豆腐炸后,加調料再炒一次,勾芡湯汁澆上去即可。
我們還點了一個火鍋,李志剛強烈推薦我們把臭豆腐煮進去。臭豆腐是先炸過一次的,等鍋底沸騰,把臭豆腐倒入,看著臭豆腐表皮疏松的氣孔被湯汁灌滿,我迫不及待地撈起來嘗了嘗,依然是嫩滑的口感,沒有想象中的臭味。
表皮由之前的“酥”變成了“韌”,很有嚼勁,臭豆腐里面的部分太嫩,漿汁似乎還能流淌。
一口下去,臭豆腐特有的香氣和燙口的漿汁瞬間包裹了整個口腔。
李志剛說:“臭豆腐我從小吃到大,有時候都吃怕了。我們的臭豆腐就是很嫩,有一種做法是把臭豆腐的皮撕了,把里面的部分和雞蛋一起攪拌,蒸出來。吃起來有豆腐香和雞蛋香,太好吃了。”
豆腐宴席
先前吃過的豆腐皮經過加工后也別有滋味,李志剛把剛撈出來的豆腐皮裹上雞蛋炸出來,香氣四溢,豆腐皮還保有水分,口感極佳。
七步場人更常吃的是炸干豆腐皮。剛撈出來的豆腐皮放在室內陰干,四、五個小時就成了干豆腐皮,李志剛叮囑,“不能暴曬。”
炸干豆腐皮又脆又酥,味道微甜,有股濃郁的豆香。炸干豆腐皮講究油溫,油溫不能太高,“油溫一高就糊了,油溫太低又炸不出酥脆的口感。”油炸的時間也不能太長。
七步場村人好客,家里請客吃飯時,最少不了的一道菜就是炸干豆腐皮,晉鳳林自己一人能把幾十張桌子的豆腐皮炸好,“先把油燒沸,抬下火,把曬干的豆腐皮一張張放進去,涮一下就拎出來,速度很快。但是要隨時感知著油溫,一旦油溫低了,馬上加熱。”
涼拌白豆腐也獨具特色。
白豆腐被切成厚片狀,表面撒上了油、鹽、辣椒、蔥、姜、蒜等調料。豆腐四周有炸過的痕跡,味道酥脆,但豆腐中間還是又白又嫩,口感像布丁一樣爽滑。“這個是把豆腐裹上蛋清、小粉后,一整塊放進鍋里炸,撈起來以后用刀切開,外面特別焦,里面很嫩。”
做豆腐剩下的豆渣也能用來做菜。
豆渣牛肉羹,茴香炒豆渣,茼蒿炒豆渣都是美味,我們點了茴香炒豆渣,味道又干又香。
“先把豆渣炒干,再摻上茴香炒。”炒菜用的豆渣不必濾干。李志剛說,豆腐做成的食物可以有上百種。而最讓李志剛難以忘懷的一道豆類美食——豆漿泡飯。
“有時候家里忙,顧不上做菜,只要有豆漿泡飯就夠了。”
豆漿泡飯最好有鹵腐佐餐,做鹵腐的豆腐越厚越好,豆腐曬干后加上鹽巴、酒、辣椒腌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