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圣宇
【摘要】從學術通說來看,公民個人對姓名的選擇權應該屬于個人自由和憲法基本權利的范疇,應當天然排除國家權力的不當干涉;從歷史角度考察,我國自古就有大量改姓的現象。對公序良俗的解釋應該以維護公民權利為前提。僅僅以維護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為理由來限制公民改變乃至自創姓氏是不合邏輯的。
【關鍵詞】姓名權 基本權利 公序良俗
一、姓名權的本源
姓名權作為一項民事權利,被清晰的規定在我國民法中。但是,從本源上講這是一項憲法權利的具體化。婚姻法中對公民姓名權的規定如此。憲法規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同時規定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人格權之一的姓名權,是憲法中規定的一項自由權。它不僅僅禁止其他私權主體對其的侵害,同時也尤其防范國家權力對其的不當干預。也就是說,姓名權利作為公民個人自由權利支配的范圍,只要不違背基本的社會秩序和善良風俗,不妨害社會其他主體的合法權利,均應本著意思自治的原則允許公民自由行使。
姓名權在我國法律上的明確規定出現在民法通則。第99條第一款明確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而《婚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兩部法律都是確權規則,賦予了公民決定自己姓名,當然也包括姓氏的權利。但是上述權利的來源其實是憲法。憲法作為確定公民權利的根本法律保障,是公民基本權利的來源,不論是否有憲法的明文規定,基本權利都是來源于憲法的,國外的憲法也大都在基本權利的范圍內規定了公民的姓名權利。這就意味著公權力機關,甚至立法機關也不能隨意的剝奪和限制。從姓名權來看,該權利屬于民法上的人格權。這一權利是憲法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具體化。人格尊嚴在我國憲法中被寫在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章。從這個層面上講,我國憲法是把人格尊嚴的內容視為基本權利的。從我國建國以來的歷史進程來考察,該法律規定也是為了防止對公民人格權利的妨害和侵犯情況的再次出現。
二、姓名權之防范公權力干預的范圍
公民自由權的實現通常均需依賴外界(特別是公權機關)的消極容忍,姓名權也不例外,縱使在極個別情形下姓名權的不當行使會和法的秩序價值的實現產生沖突。托馬斯﹒穆勒在其著作《自由論》一書中對公權力在何種情形下得對公民權利進行干預以及進行干預的原則、限度和手段等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時至今日這些論述仍對我們認識本文所闡述的問題產生著重要的啟迪。穆勒的經典表述是“如果個人與社會都有其各自特別關切之事,它們就應該接受各自固有的部分。凡是生活中大體關系個人利害的事情,就應該屬于個性;而凡是主要關系個人利害的事情,就應該屬于社會。”
顯然,按照這一定義標準,公民對自己姓名的決定及與之相關聯的其他一系列權利屬于個人天賦的私人權利,權利的時空范圍與個人人格存續相一致,只要其行使不干涉他人權利和社會秩序即為任何主體不可干預的范圍。
三、姓名權之公序良俗爭議與個人自由的關系
(一)公序良俗原則具有歷史性和流變性
從歷史發展來看,我國的姓名總是演變經歷著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期間存在著規模龐大的經由不同途徑的改姓現象。中國歷史上姓名較大規模的變革有三次:姓名制度的第一次大突破是在戰國以后,那時不但貴族有姓名,而且平民也有了姓名,但是當時的姓與氏仍有區別。姓名制度的第二次大突破始于司馬遷的《史記》,而且自漢朝開始,從天子到庶人都可以有姓了。姓名制度的第三次大突破是在“安史之亂”之后。“安史之亂”沉重打擊了維持形式高低貴賤之分的門閥制度,唐憲宗元和年間的《元和姓纂》在決定姓名的先后順序時連皇族李姓也不做特殊對待,從此,姓名表明身份等級的社會功能逐漸萎縮。可見姓名權越來越成為社會個體的普遍權利而非貴族階層的固有特權,這既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個人權利彰顯的標志。歷史上的改姓緣由包括民族融合、皇帝賜姓和貶姓、婚姻改姓等諸多情形,改姓現象絕不罕見。由此,改姓在歷史傳統上是有先例可循的,歷屆政權也允許改姓現象,改姓實際上存在著歷史延續的合理性。我國于1958年制定了《戶口登記條例》,雖因時代及立法技術所限其規定較為簡單,但仍規定了公民可以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姓名變更登記。在現在我國戶籍管理法規里,公民姓名變更的可操作性規定,更多的是規定在地方性法規、規章乃至其他規范性文件中。
(二)維護公序良俗要盡量保障個人自由
僅以廣義上的公序良俗或家族原則限制公民姓名權利也欠缺合理依據,維護公序良俗要以盡量保障個人自由為界限。公序良俗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在社會活動中的必要遵循,也是法的秩序價值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分析公民姓名權范圍界限所必須厘清的重要概念。“公序良俗”,是指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它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遵守社會公共秩序,不違背社會善良風俗和社會公共利益。我國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而剛剛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則在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原則是我們在討論一切自由和權利行使時的原則,但在法的秩序價值和自由價值產生沖突之時,我們有理由優先選擇自由價值,尤其在當代倡導個體自由和張揚個人價值的時代背景下。同樣在公序良俗的原則下,更重要的是姓名權利為個人權利的屬性。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在戶籍管理上的應用已日臻成熟,個人選用父母以外的其他姓氏乃至是創設新的姓氏,并不會增加社會管控的成本而導致管理無序和失控,相反會對社會中越來越嚴重的重名危害起到沖淡作用。上述兩個姓名權案件的判決結果和裁判理由,也都是以廣義的公序良俗原則為依據做出的。
參考文獻:
[1][英]約翰·穆勒.論自由[M].孟凡禮,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鄭寶倩.華夏人名與中國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
[3]何曉明.姓名與中國文化[M].1.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