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東:烘焙行業的競爭很激烈,味多美經營最大的差異化是什么?黃利:每天有10萬人次的客戶來消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味多美的產品好吃。一個面包房,最根本的立足點就是產品,原料好。對產品的關注度,一定要遠遠超過營銷、廣告。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差異化還在于門店的選址。味多美的定位是一家大眾的現烤面包坊,解決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門店之所以開在社區商業、社區交通樞紐附近,而不是商業中心,就是為了更利于日常消費,讓消費者隨時可以輕松購買到現烤的面包,所以,便利性才是未來實體店的發展趨勢。
@錢皓-互聯網分析師:【滴滴出行據說要融資60億美元,為啥要融那么多錢呢?】早就過了補貼期了,我想想很有可能是拿出一大部分錢來收購一家共享單車企業,最后一公里和未來共享電單車的出現,將會極大的威脅滴滴出行的市場份額,這事已經不是簡單防御性策略了,是必須為之的事。
@魯振旺:馬可波羅老板批判馬云,說他壞了實體經濟。將假貨亂價責任都扔給馬云,也是不公平的。電商讓信息更透明了,原來實體發達,我們老是被蒙被坑,現在沒人能宰我們了,假貨原來也很猖獗,現在有了電商,都展現得很清楚,更方便打假了,從便利性從實惠來看,沒有電商,我們都是待宰羔羊。
@吳蚊米:賣家永恒的話題,流量、銷量!新流量在哪里?新流量=買家新需求。運營淘寶,要從爆品思路(搜索)—折扣思路(促銷、聚劃算、淘搶購)—導購思路(微淘、清單、有好貨、淘寶直播)—粉絲思路(問答、圈子、社群)一條線走下來,那么信任價值在更多用戶的心里就會放大!接下來電商公司內容運營的工資大漲,活動運營的工資下降。
@馬蓮根:【產品思維+用戶思維=營銷思維】產品以流量+人流+轉化率,三者為主。用戶以精準人群+用戶類型+用戶消費等級,三者為主。做營銷要兼顧二者。產品方向,首先要設計產品價值(功能性+手藝性+體驗性+傳播性),之后再找人群。而用戶方向,要先圈人(內容營銷找精準人群),再找產品(根據粉絲定制產品,實體產品+虛擬產品)。
@杜子建:【在“微博自媒體”上哪些人會發財?】1.股市研究專家;2.各個門類的專科醫生;3.移動互聯趨勢專家;4.普法類律師;5.企業戰略咨詢專家;6.健康養生類專家;7.禮儀美容類專家;8.心理咨詢類專家;9.寵物健康專家;10.母嬰養護類專家;11.高考輔導類專家;12.營銷類專家。(年輕人要抓緊)
@龔文祥:現在一個傳統企業賣貨,只有三個渠道:線下、電商及微電商;各有利弊:1.線下渠道還是占整個零售80%,放棄線下你就死定了,基礎還是要保持好,但這個渠道是沒有未來的;2.電商渠道雖然已經占整個零售20%,但這個渠道只是入駐淘寶天貓京東等,入駐就好了,但這個渠道被人綁架,只能賣貨,沒有自己的用戶;3.微電商渠道雖然占整個零售不到1%,但確是未來,而且粉絲用戶都是你自己的,活的久。傳統企業三個渠道都要做。
@臭臭新說:目前整個微博電商當中,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真正轉變為社交電商思維。大部分人往往有個誤區,就是覺得人與人多交流感情,多轉多評多贊就會打造成品牌,其實并沒有作用。很多老師思路說得好,營銷吹得逼格很高,對于聽眾來說,一般情況都是點贊,不管聽沒聽懂,反正感覺很牛×的樣子,都表現出醍醐灌頂的恍然,并且對于分享的那些人給予崇高的敬意,再回到自己身上時,就感覺像擼完一把王者榮耀拿下MVP后的不知所措,爽勁兒早就過完了。其實,聽多了大趨勢的東西,感覺什么都懂了,但好像又什么都不會做,無法與個人業務及做的事情綁在一塊去思考。
@觸電報微博:我認為微商現在走線下其實是有點早的,下去就會虧損。我是線下出生的,我非常了解線下是怎么玩的。線下最大的問題是整個線下運營的成本非常高,而且是剛性的。即只要做了線下,無論成不成功,成本都是要付的。大家為了不賠錢就會加大投入,但投入越多越賠錢。
@周士人:【受眾在想什么?】一個推銷員對一家庭主婦喋喋不休,把所有產品優點一一介紹,主婦毫無反應,推銷員最后問道:“府上究竟缺少什么?”主婦直接了當地說:“錢。”我們總在提受眾,什么是受眾?其實就是買得起或可能買東西的人。盲目制定營銷策略會讓你對根本沒可能的人用盡力氣。
@張炳良:消費者購物的標準是什么?產品、品牌還是關系?通過互聯網電商線上教育的80后90后的購物標準不在乎品牌,而在乎誰推薦的;周邊的朋友誰在購買;產品性價比又如何;這是未來的購物的標準模式——關系,關系在乎的是溝通而不是傳播。
@超級IP的楊大筠:傳統服裝企業庫存的解決,需要利用互聯網思維提高“預售”的比例,線下店鋪的數量增長擴大了營業額,但無論供應鏈如何快捷,距離、時間必然導致需求與供給的“矛盾”,消費經濟迭代升級的粉絲經濟,需要建立新的供給關系,才能實現庫存有效改善,推銷模式必然走向絕路!
@智立方的楊石頭:用戶不會被“你的情緒”所打動(適用于危機時“試圖洗白”),并不代表著他們不會被“情緒”所打動(適用在危機中“陪著吐槽”)。人們在解讀信息時,優先被感染的,并不是其中的內容,而是所輸出的情緒。如果你能夠成為某種情緒的寄托,那么運營策略就更明確。
@黃剛-物流與供應鏈:【物流新動態:一種新型的縣域物流平臺出現】電商縣域快遞配送+外賣平臺+同城跑腿+商超O2O到家+專賣店送貨+原產地直供為一體的平臺……縣域物流將會是2017年的新爆點,也許這對于縣域“互聯網+物流”模式來說是一個新探索。
@方雨007:很多傳統老板們很不服氣,說某某V商產品沒有他們的好,但是就是賣得比他們好!也想不明白是咋回事!因為他們不明白,V商本質上是以價值觀鏈接為基礎的商業化社群,個人魅力、創始人光環才是真正的決勝因素!不信你參加一下V商大會,看看代理們是不是爭相和老大單獨合影。老大們在代理眼里就像是圣人一樣的說啥都是對的“教主”!決勝V商的核心是個人魅力,不是產品競爭力!
@王利芬:有人說我創業是為了自由,我不想朝九晚六打卡,受到別人的指使,做老板以后我就自由支配我的時間,想什么時候上班就什么時候上班,如果你真是為了自由的話,可以說創業是最不自由的,創業者在公司必須是最自律的那個人,所有人都可以違反這個公司的規定,所有人都可以遲到早退,唯獨你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