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晟
喜歡逛街的朋友可能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在南京西路優衣庫看中一件新品,可是回到家門口,在江橋萬達優衣庫卻怎么也找不到。
這不是優衣庫做得不標準,而是他們的管理策略:在上新方面,優衣庫根據顧客不同,把店鋪分成A、B、C類,其中A類店先上新,且占一半以上的量,而同期C類店則是以當季貨品為主。據悉,優衣庫區分A、B、C類店鋪的評估管理有七大維度,在他們內部高管培訓,是課時最長的項目之一。
反觀我們國內連鎖門店的評估管理:憑一份財務報表算賬,每次換季上新,先按銷售規模把門店排個順序,然后根據排名,賣得多的多配貨,賣得少的少配貨。
曾經,連鎖經營的老板大多都認為,新開門店能不能做好,取決于能不能把之前的管理標準和管理模式不折不扣地克隆下來。然而每個門店地處的環境不同,顧客構成也不同。按照相同的模式去管理所有門店,顯然沒有辦法把每一個門店的資源價值發揮到極致。
蘇寧就曾經犯過這種錯誤,由5%的總部核心崗位制定標準,由全國各地的18萬員工統一運作。可是,這種門店管理一刀切的克隆模式,經常會造成消費者不滿,讓蘇寧飽嘗惡果。
蘇寧被迫改革,讓每個門店直接面對消費者,以最快的速度去解決,對結果負責,從“千店一面”變成“千店千面”。
不同的地區顧客需求、喜好、購買能力等相差很大。對于一些門店,顧客喜歡追逐潮流,對價格不敏感,那么就在上貨時新品全出,中高價為主,時尚款為主,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這類門店的資源價值。對于另外一些門店,顧客追求實用,看中性價比,就要以基本款為主,中低價位為主,延遲上新,這樣就能把這類店鋪的資源發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