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
摘要: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管理大學生期間出現了一些突出的問題,其中大學生逃課現象已經成為讓全社會憂慮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分析大學生逃課的自身原因,主要結合教育的個體功能,提出解決大學生逃課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逃課 教育個體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137-02
逃課是指學生在未請假的情況下,沒有按照既定時間和地點去上課的一種曠課行為。[1]在這里,筆者特別提出逃課是學生的一種失范行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隱性逃課”逐漸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筆者認為不論是顯性逃課還是隱性逃課,均屬于逃課行為。綜觀學術界,學者們主要是從學校、教師、政府及個人角度分析大學生逃課現象,很少有專門從大學生本身的角度去展開研究。本文主要是從教育的個體功能,包括教育的個體經濟功能、教育的個體社會功能和教育的個體成就功能出發,分析大學生的逃課行為,希望能為更好地解決大學生逃課問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大學生逃課原因淺析
(一)急于成長與就業形勢嚴峻之間的矛盾
21世紀是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科學技術迅速更新換代是其顯著特點,快節奏的發展速度,使得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新技術產業需要更多的高新技術人才,而大部分學校所能提供的只是擁有傳統產業所需技能的人才,造成了優秀的傳統產業畢業生找不到心儀的工作,而相對優秀的高新技術人才卻能夠找到很好的工作的現狀。在我國,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占絕大多數,因此這類大學生為了能夠找到所謂的好工作而不斷地逃課去豐富自己的履歷,期望增添更多的工作經驗,以適應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求職者的實踐經驗和業務能力的現狀。
在建國初期,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畢業包分配,并且擇優分配,這能夠更好地激勵大學生努力學習,以求分得好的工作職位;在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發揮主導作用,個別大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經過統計發現,大學畢業生基本年齡在22歲,早已過了成年的年齡,可是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卻不能立刻找到工作,回報父母和社會,這種心理壓力以及急于成長的迫切心情,讓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所學知識無用,反而選擇逃課去做各種兼職和社會實踐工作等以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為以后的職業發展儲備企業需要的工作能力。
(二)舊的思想行為范式與新的思想行為要求之間的矛盾
1.客觀環境的不適應
中國的中學實行應試教育,為考試而學是其普遍特征,學校、教師和家長齊力為學生做好規劃,三方共同努力督促學生努力學習,以考取所謂的“名校”,甚至有的學校規定了學生上廁所和吃飯的時間,嚴格按照既定的時間行動。嚴格的管理和一致的發展方向剝奪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由選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一旦逃課就會立刻被發現,并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大學,實行寬松自由的管理,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提倡全方位發展,學生需要對自己的發展進行規劃,教師只能給予適當的指導,然而多年的應試教育,使大學生不能夠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作出適當的選擇,于是選擇逃課來獲得暫時的回避,正因為寬松的管理,大學生逃課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受到懲罰,因此大學生逃課現象愈演愈烈。
2.自我認知的不適應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承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學生也同樣,不僅要承擔學生角色還要承擔社會角色、職業角色,只有在各種角色間相互轉化,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初入大學的大學生們大都剛滿十八周歲,在未入大學之前,都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只需要承擔學生角色就可以了,所有的行為都有人為自己承擔后果,所有的事情都有人替他們安排好,心理還處于不成熟的狀態,進入大學后,面對很多和自己同齡的學生,以及顯性和隱性的競爭,學生角色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還需要對應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的發展。因此,這種對自我角色認知的不適應讓很多學生選擇逃課去促進自己的其他角色的發展,期望借此跟上他人發展的步伐。
行為受意識的支配。積極的意識會指導行為的發生,消極的意識會阻礙行為的發生。初入大學的學生都是經歷了十年寒窗苦讀進入到大學,在過去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一直被灌輸“上了大學就輕松了”的思想意識,形成了思維順勢,真正進入大學后,這種思維順勢表現在行為上就是行為惰性,沉浸在“解放”的思維中,大學生不愿意甚至排斥上課,認為應該好好補償一下自己,這種對自我行為認知的不適應使很多大學生選擇以逃課來“犒勞”自己。
(三)體制束縛與個性發展之間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制度,盡管在一定時期實行素質教育,但是實用性教育一直在國內占據較大的比重。素質教育要求培養更多具有創造性和個性化的人才,但是中國的高考和中考制度的規定使得學校重視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缺乏對學生創造性和個性的培養。21世紀的學生和以往的學生的不同點在于更加注重現代化信息的傳遞以及個性的發展。盡管現在許多大學生已經意識到要逐步培養自身的個性和與別人的差異性,也在努力地作出改變,但是體制束縛與個性發展之間的矛盾,使一部分大學生選擇用逃課排斥應試教育與當前高校運行模式下的考試規則。
二、從教育的個體功能論述大學生逃課現象
(一)教育的個體經濟功能
1.教育能提高個體的市場競爭力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經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個人的市場競爭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市場競爭力是指個體自身的實力在市場競爭中能夠占據多大份額,若是份額夠大,那么個體在市場發展中就能夠獲得很好的地位和待遇,若是份額過低,那么個體在市場中就無法取得滿意的地位和待遇。勞動力市場理論認為,教育是決定一個人在主要勞動力市場就業還是在次要勞動力市場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哪一個勞動力市場就業又決定了一個人經濟收入水平的高低。[2]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對一個人的就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商業化社會中,學歷是評判一個人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標,學歷的高低直接影響就業前景的好壞。我國目前在就業問題上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企業需要人才具有相應的職業道德素養、職業技術能力,而學校培養的人才缺乏相應的職業素質。彼此信息的不對接,造成了企業越來越看重應聘者的學歷高低。因此,學歷成了很多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敲門磚。
當代大學生要轉變自身的想法,“知識無用論”不應該出現在學生的心中,這種思想不利于大學生的長遠發展。在大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生涯中,無論是自然科學知識還是藝術文化知識,都應該得到重視。良好的知識儲備能夠為我們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就業形勢固然嚴峻,但是學歷的高低在大多數情況下仍是用人單位第一眼看中的條件,只有滿足前提之后才能得到后續發展,通過逃課去充實自己的經歷和為職業做準備是不明智的選擇,不僅耽誤學習,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自身能力并不能得到鍛煉。大學生為了獲得就業前的經驗,可以在課程空余時間進行兼職、或參加社團活動以及學生工作,同時也可以在學校各個部門招收助理時爭取得到相應的職位。總之,教育可以提高個體的競爭力,大學生要自覺接受良好的教育。
2.教育提高個體的創造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是最終還是人才的競爭。經濟的發展,創造占據重要地位。[3]國家鼓勵建設創新型社會,企業需要創新型人才,學校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學生,全社會形成需要創新的氛圍。教育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懂得經濟發展規律,跟上科技發展進程,在一些學者的觀點中可以總結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的創造能力越強,能夠找準經濟創新點,運用自身所學知識和經驗準備開展創新事業。
在當今社會,大學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境地,又面臨著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自己養活自己的現狀,面對這種兩難的境地,大學生們可以選擇通過自主創業,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為國家經濟的增長增加一些創新性元素,使之更能適應國際化發展的需要,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同時也可以滿足自己的職業需要,創造屬于自己的財富。
(二)教育的個體社會功能
教育促進個體思想、行為的社會化。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寫道:“我認為,一種適當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會使一國中的人性得到改造,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這種教育又會變成更好的人。”思想是行為的產物,但又指導著行為的發生。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扮演“傳遞者”的角色,它通過特有的教學形式和教學理念將社會主流價值觀、主流文化和真善美的思想體系傳遞給下一代,讓學生獲得持續發展所需的思想意識。大學生在不能適應客觀環境的變化時,要加強心理意識建設,多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別人的經驗,讓自己從中學的教學環境中跳脫出來,為適應大學生的生活做好思想準備。
教育在傳遞思想意識的過程中,也會向學生滲透社會化的行為方式,即社會行為規范。每個人的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其具體的行為規范,例如,教師需要有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醫生需要醫生職業道德規范,社會公民也需要社會行為規范。教育在傳遞思想意識的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針對大學生 “厭學”現象,筆者認為學生應該明白自己的本職是學生,第一要務是學習,無論是在哪個環境,作為學生都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教育的個體個性化功能
人既是社會人,也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身的人格、行為方式和個性,其中人的個性是個體區別于社會人的重要手段,體現著個體對社會的發展和創造。體制的束縛是不可改變的現實狀況,但是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還需要自身的加倍努力。當體制束縛人的個性化發展時,學生個體要注重主體能力的發展,形成自身發展的獨特性。主體個性的發展寓于教育中,通過教育,個體獲得變革社會所需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實現符合現代化社會要求的個性化發展,進而推動體制的變革。
參考文獻:
[1](蘇聯)M.N.季亞欽科.大學生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5:24.
[2]王妮娜.教育的個體經濟功能初探[J].教學與管理,2014(11):8-10.
[3]高宏亮,傅明聰.大學生逃課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林業教育,2008(1):46-50.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