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人凡
【摘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移動通信技術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發展,4G移動網絡在我國大力推行,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與生產方式。目前,面向2020年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研究將著重對5G移動通信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探究了5G移動通信的重點技術,為我國5G移動通信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5G移動通信 發展現狀 MIMO技術 自組織網絡
信息時代背景下,我國的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也推動了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通信經過了傳統2G到3G再到4G的升級,網絡服務功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正朝著5G移動通信發展,因此,對5G移動通信發展現狀及其重點技術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與應用價值。
一、5G移動通信發展現狀
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5G移動網絡面向的2020年移動通信市場需求,其是社會進步及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國的通信技術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計算機及網絡技術逐步趨于完善,4G移動通信進入成熟階段。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將視野投向5G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發,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13年,我國正式著手5G移動通信技術開發,將其作為863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5G移動通信技術研發作為我國通訊領域的重要課題。2013年初,我國成立了專門的5G移動通信技術研發團隊,團隊由多名通訊領域著名專家組成,圍繞5G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及研究方向問題進行了深刻探討,規劃了5G移動通信技術的研究框架及方向[1],力圖能夠盡快融入國際5G移動通信技術研發中,獲取競爭優勢。為了順應時代變化及通信行業需求,同年6月,我國實施了5G移動通信網絡技術一期研究計劃,提出重點研發5G無線傳輸、頻譜開發等重點技術,強調逐步實施無限傳輸技術測試及網絡性能評估。為了提升研發效率,有關部門還將部分研究項目進行分工,使各個研究小組能夠專門從事一個項目的開發,為加快5G移動通信發展創造了條件。目前我國知名大學、科研機構等均參與到5G移動通信技術研發工作中。2016年初,我國的5G技術試驗正式啟動盡管仍處于起步階段,然而前景良好。
二、5G移動通信的重點技術
2.1超密集異構結構
目前,我國正致力于5G網絡的多元化、綜合化、智能化研究,智能化終端的普及使數據流量激增,為了滿足用戶網絡需求,必須降低小區半徑、增加低功率節點數。超密集組網致力于5G網絡數據流量的提升[2]。在未來無線網絡中,無線傳輸技術低功率節點密度能夠呈十幾倍增加,不僅能夠縮小站點距離,而且能夠實現一對一服務,形成超密集異構網絡。該密集化網絡構造能夠縮短節點與終端的距離,提升功率效率及頻譜效率,進而提高系統容量。
2.2M assive MIMO技術
MIMO技術能夠提升系統頻譜效率及傳輸可靠性,其在4G、3G移動通信技術中便有所應用。然而該技術較為復雜,且存在空間占用問題,導致收發裝置天線數量過少。而M assive MIMO技術則能夠實現對天線數量的提升,增加容量與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優越性[3]。該技術能夠提升空間維度資源利用率,降低信號干擾,提升整體功率效率,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核心。
2.3全雙工無線傳輸技術
傳統的4G通信技術僅能夠在同一時段、同一頻率下進行單向傳輸,而全雙工無線傳輸則能夠實現雙向同時段同頻傳輸,增強頻譜資源利用的靈活性。該技術能夠促進5G系統對無線頻譜資源的深度挖掘,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熱點技術。全雙工無線傳輸技術也有自身的阻力因素,當進行同時段、同頻傳輸時,受功率差異影響,會出現嚴重自干擾現象,目前正處于研發階段。
2.4自組織網絡技術
傳統的移動通信網絡往往需要運營商親自維護,基站及網絡部署維護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不僅人力成本高,而且整體服務效率較低。而自組織網絡則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SON技術支持下,無線接入技術能夠實現自我融合配置,進行網絡協同優化。然而該技術不能夠滿足多網絡協調需求,操作較為復雜,需要進一步對新的自動鄰區關系技術進行研發。
2.5 D2D通信技術
未來5G網絡在網絡容量及頻譜資源利用方面均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其信道模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能夠增強用戶的體驗。D2D通信能夠提升系統性能,降低基站壓力,是5G移動通信技術的重點技術。
三、結束語
基于時代發展的要求,5G移動通信技術成為通信領域的必然趨勢,其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我國致力于5G移動通信技術發展,其將會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前景一片大好。
參 考 文 獻
[1]尤肖虎, 潘志文, 高西奇,等. 5G移動通信發展趨勢與若干關鍵技術[J].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 2014, 44(5):551-563.
[2]王廣增. 關于5G移動通信關鍵技術的分析及其未來發展前景分析[J]. 中國新通信, 2015, 17(19):56-56.
[3]孔令兵. 5G移動通信發展趨勢與若干關鍵技術[J]. 通信電源技術, 2015, 32(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