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方工文
【摘要】 通過分析探討“互聯網+”時代醫療信息化服務熱點,引起醫院管理者的重視及思考。“互聯網+醫療”模式優化了醫療資源的分配和利用,加快了醫院的辦事效率,改變了傳統的醫療服務模式及就醫方式,從而進一步提升了醫療服務質量。
【關鍵字】 “互聯網+” 醫療衛生 信息化建設
一、“互聯網+醫療”的概念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推動傳統行業與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及物聯網的結合并促進其健康發展。“互聯網+”隨即成為輿論關注和討論的熱點。
“互聯網+醫療”是以互聯網為依托,以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與傳統醫療行業交叉滲透、融合創新而產生的一種全新醫療模式。
二、“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現狀
“互聯網+醫療”已成為當下的熱點,無論是區域醫療、遠程會診,還是預約掛號、健康咨詢等,無不順勢而為,籠統冠以“互聯網+醫療”這個新名詞。掌上醫院、網絡醫院、云醫院、虛擬醫院等接踵而至,應接不暇。互聯網醫療的本質是重構醫療資源,顛覆傳統醫療模式,讓看病就醫更加人性化。
雖然“互聯網+醫療”應用風生水起,發展勢頭迅猛,可以說“互聯網+醫療”是時代潮流的體現和不可逆轉的發展態勢。但“互聯網+醫療”模式面臨多重現實瓶頸,互聯網的精神本質是以用戶為中心,但當前的法律不利于開展網召醫生服務,法律法規要求,除非急救、義診等情況,醫護人員的診療行為必須在醫療機構內進行。若屬急救、義診,醫生上門服務尚不存在爭議,一旦存在收費行為,或者屬于日常診療,就可能觸及相關法律的紅線。
其次根據《執業醫師法》,醫生只能在注冊的執業地點從事醫療服務。多點執業在部分城市試點,并未完全開放,離自由執業更是遙遠。目前的上門醫生,既不能開處方,也不能開具檢查單,不能實施具體治療,更多只能提供健康及醫務咨詢。而當醫生上門服務后,缺乏嚴格的流程管理以及醫療手段留痕機制,產生糾紛后更將難以化解,這將極大提升醫生執業風險。
最后醫療衛生資源依然很不平衡,高端醫療資源依然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和三級甲等醫院中,名醫是很難加入到“互聯網+醫療”中來的。無論從體制機制還是個體身份,名醫都不可能被互聯網平臺隨約隨到。否則,就是非法行醫。
因此“互聯網+醫療”目前更多停留在概念階段。但其在優化看病流程,改善就醫體驗方面將大有作為。
三、“互聯網+醫療”在改善就醫體驗方面的探索
3.1預約掛號
依托信息化手段,實施涵蓋全院門診所有科室、所有專家,集微信預約、電話預約、網絡預約、支付寶預約、現場預約為一體的全預約模式的預約掛號系統,避免患者扎堆就診,患者節省等待時間,醫院節省空間,實現醫院和患者的雙贏。
3.2一卡通
下一步醫院即將上線居民健康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區域就診卡將實現線上健康信息平臺和線下指揮醫院的協同共享,實現區域就診一卡通行、額度共用、健康檔案及信息共享,讓患者感受到診療間的“零距離”。
3.3在線支付
可開通支付寶支付與微信支付功能,患者可在手機上完成充值與繳費,不必前往收費窗口或自助充值機排隊繳費、充值。患者甚至可以在去化驗室、取藥的路中利用幾秒鐘時間完成費用繳付,減去了患者取現金或者帶銀行卡的麻煩,只要帶上手機就可以輕松完成支付。減少了往返的時間和路程,省去的是麻煩,留下的輕松,提升就醫體驗。
3.4在線報告查詢
可充分利用微信服務號,患者只需關注醫院的微信服務號。醫院即可第一時間向患者手機推送檢驗報告,或患者通過服務號自行查詢檢驗結果,免去患者排隊等待之苦,醫院也將變得秩序井然。
3.5在線咨詢問診
很多醫院現在都推出了咨詢問診服務,然而大多都無法實現醫生即時的在線服務。現在醫院可通過微信平臺,鼓勵專家在線問診。患者只需要把自己的問題拿到平臺上,問題會直接推送至醫生手機,醫生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解答患者的疑問。患者不需要早起、排隊、等待,即可獲得對自己病情或保健的初步指導。
四、結束語
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運用科學的理念和工具,讓醫患友好這個理念變得切實、可操作、有價值、有特色, 通過“互聯網+醫療”患者就可以獲取從門診到住院、從院前到院后、從信息流到資金流、從醫療到健康的全流程服務。醫療機構利用移動互聯網驅動醫療服務流程優化,全面改善醫療服務質量,提升患者滿意度,同時也為患者提供一條安全、有效、快捷、明白的就醫途徑。讓千萬患者享受方便快捷、溫馨的服務,感受到醫者的溫度。
參 考 文 獻
[1]汪鵬,吳昊.國內外移動互聯網醫療應用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探討[J].中國數字醫學,2014(1):8-10.
[2]周迎,曾凡,黃昊.淺談云計算在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前景[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