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妍
現代教育學家斯賓塞提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學習任何事情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趣高、心想做的時候。可見,快樂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先決條件。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要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那么如何讓學生快樂學數學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快樂學習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平等、信任、互尊、互敬、互助關系,要使學生熱愛老師,老師首先要關心和愛護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使他們從內心中感到快樂。學生只有喜歡教師,才會喜歡其所教的科目,才會對你敬佩,從而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同時,學生能把對教師的這份情感遷移到他所教的科目上。教師還應把微笑與鼓勵帶進課堂,尊重、理解、信任和愛護每位學生,把學生看作教學活動中的朋友和同伴,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始終處于積極狀態,從而敢想、敢問、敢創新,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運用恰當的教學語言快樂教學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主要靠語言,教師語言情感的流露,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影響特別大,學生們會隨著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進入到興趣中去,隨著教師鼓勵的語言投入到認知中去,隨著教師贊揚的語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
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我采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當教師帶著微笑、說著親切的話語站在講臺上時,學生的緊張心理就消除了,使得大腦處于興奮狀態,愿學、樂學,因而就會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也可以用一些打比方的句子,擬人的句子等。比如在教單數雙數時,就可以把2、4、6、8、10……這些數字稱作“雙數寶寶”,1、3、5、7、9……這些數字稱為單數寶寶。這樣生動活潑、具有故事性的語言學生樂意接受,課堂氣氛活躍,興趣盎然。
三、創設情境,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學習往往從興趣出發。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在教學10以內數的順序時,我設計了一個坐火車的游戲,先讓學生排隊買票,再根據“火車票”上的數字找相應的車廂。這樣一方面認識數的順序,又進行了社會生活方面的教育,學生在游戲當中掌握了數學知識,寓教于樂。再如:鞏固“倍”的概念時,和學生一起做拍手游戲。教師首先拍2下,然后拍4個2下,讓學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幾倍。接著,按要求師生對拍,進而同桌同學互拍。如復習“小數的減法”時,可讓學生做“爭當模范營業員”的游戲,教師一手拿著人民幣,一手舉著所購買的物品的價格卡,讓學生算出要找回的錢,并寫在練習本上,五次后評出模范營業員,這樣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學到的知識。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始終精神集中、情緒高漲。這種簡單易行的游戲,深受學生喜愛。
四、采用靈活方式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首先,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課堂上多表揚、多鼓勵,可以激發他們從小對學習產生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快樂學數學。
其次,作為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要把學生當作平等的朋友來對待,熱情關心、循循善誘,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優點,進行“激勵式”的評價。在教學中,積極創造機會,適時鼓勵、表揚、贊賞,不斷讓學生體驗成功。
最后,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也要給予充分地肯定,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有能力,能勝任,有獨創性。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信息反饋進行激勵和強化,使學生從反饋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創造天賦,從而使學習興趣得到加強,激起更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強烈愿望。
總之,作為數學老師,教學中一定要留心每一個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愛學、愿學、樂學,從而達到課堂高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