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紅
摘要: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當施教者的教師以審美的方式向受教者學生呈現審美對象,使學生的內心產生美的愉悅和享受,從而陶冶身心,啟迪智慧。具體而言,語文教育的審美教育就是教師按照一定的審美意識,實施美的教學藝術和技巧,對學生施加審美影響,從而開啟其內在情智,激發其學習興趣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方式。可以說,美育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催化劑,使學生在樂學的情境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從而有效實現語文教學的目的。因此,美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語文教材中那些文治兼備的古詩詞作品,凝聚了歷代詩人的情感與智慧,跳動著樸素優美的語言和意蘊美感,負載著美育的重要任務。因此,在充滿人性之美的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美育,不但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給人以“真”的啟迪,“善”的激勵,“美”的享受,而且還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最終促使古詩詞教學全面實現語言教育和人文培養的雙重目的。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
教材中那些優秀的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給人以美的享受,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文學精品。語文古詩詞教材中蘊含著極其豐富、廣泛、深刻的美學內容,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因此,古詩詞為實施美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審美源泉。作為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進行美育滲透,善于喚起學生美的情感,提高學生文化審美、鑒別和判斷能力,引領學生走進美的境界,使學生在和諧愉悅的審美心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得到思維鍛煉和審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而審美教育是能夠達到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自我完美理想人性這一目標的最直接途徑。因為審美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審美體驗的過程,它強調的是“韜養”,在教育過程其主體一直是處于激越的情感體驗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和主動參與可以讓主體體驗美好,體驗陜樂,體驗高尚,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創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币皇缀迷姡仁且患囆g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可以滿足人的精神享受。優秀的古代詩歌是精神上的珍饈大餐,可以為學生提供營養豐富的精神糧食,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古詩,我們可以從“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咽”的感傷抑郁,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豁然開朗;也可以從“惶恐灘頭說惶恐,霉丁洋里嘆零丁”的扼腕痛惜,跨越到“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豪情滿懷,學生的心靈會在詩句春雨的滋潤下得到凈化。古代詩歌與現代其他文體不同的一個特點,就是既有厚重的歷史感,又蘊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學生讀后能“發思古之幽情”,通過對照古人觀照自身而生發出許多人生的思考與感慨,有利于審美情趣、正確人生觀的確立。另外,閱讀古代詩歌還能提升審美能力。古代詩歌是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尤其體現在其詩歌的語言文化上。
古詩詞的美總離不開詩歌語言美。語言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是詩歌藝術不可或缺的審美要素。古詩詞中作者善于運用樸素優美、自然和諧、富有藝術感染力的音樂性語言,鮮明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喚起讀者對自己所展示出的生活形象與所描繪出的景象引發美感,從而讓讀者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因此開掘文學作品中美的源泉是語文審美教學的有效措施。語文教師在授課時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語文課中的美是一種語言藝術的美,在培養學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的同時,更要教育學生理解課文所用的精妙的語言藝術,詩歌總是以最少的文字,傳達最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我們只有在語言文字上多下些工夫,才能夠深人體察詩人的良苦用心,進而享用詩人為我們制作出的精妙的藝術大餐,提升我們的審美感知能力。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以生動優美、精煉含蓄的語言塑造深邃優美的意境,尤其是古詩詞往往要用有限的文字表達無限的內容。杜甫的《望岳》“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鬼斧神工劈削出來的,高聳人云、遮天蔽日、險象環生的懸崖絕壁,登臨起來才會充滿奇趣,充滿刺激性,充滿挑戰意味,才能充分顯示出登臨者無所畏懼的英雄本色,才能更深刻地體會一種驕傲和自豪的情感體驗。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蒼茫散文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渾然天成,余韻無窮。
詩歌的語言是臻于精粹的一種藝術,處處閃爍著美的光華。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它既有精煉含蓄的特點,又有優美生動的神韻。因此,語言美是詩歌中的主要審美因素之一。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曾用過“到”“滿”“過”“人”等十余字,最后才選定為“綠”。它看似平凡卻動靜結合表達內涵更加豐富,不僅描繪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機,也暗示了作者再次進京的喜悅之情。
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語言藝術的熏陶,力求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涵,讓學生感受到語言中表現出的豐富優美的情感,激起學生心中美好的情愫,從而促使其深切體味祖國語言的豐富、優美及其表現力,使學生在強烈的情感體驗中理解課文的美,獲得啟迪和教益,達到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