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友
重慶市武隆區位于烏江下游,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與大婁山過渡地帶。因其境內不同時代的石灰巖廣泛出露,在構造抬升的背景下,流水和喀斯特作用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成為研究長江三峽地區地貌和喀斯特演化的重要場所。
在特定的地質地理條件下,武隆一帶完美地、多層次地展現了亞熱帶深切峽谷喀斯特景觀,在不同海拔和地貌部位,各種喀斯特地貌表現出了明顯的平面與垂直組合特征。其中,以丘峰洼地(谷地)、大型漏斗(天坑)、喀斯特峽谷、天生橋等為代表的地表喀斯特,以大型溶洞和豐富的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為代表的地下喀斯特最為普遍,獨具特色。
丘峰洼地系列主要分布在地勢相對平緩的喀斯特臺面上。當其分布于海拔1700~1900米的高一級臺面時,地貌表現為低矮的丘峰和平壩、洼地相組合,丘峰與平壩、洼地相對高差小于200米,在武隆一帶,這樣的地貌主要保存在花椒巖、仙女山、歇馬臺、白馬山、燈草壩等山頂坪臺,其中仙女山素有“川東第一草甸”之稱;當分布于海拔1200~1500米的低一級臺面時,便表現為巖溶高丘地貌,丘峰與洼地、谷地之間的相對高差可達300米以上,主要保存在朱家頂、鳳凰、核桃灣、楊柳池、車盤、車廠梁子、大坪、東山、秦家壩等坪壩及山間盆地,其中車盤、楊柳池被確定為古夷平面(指各種夷平作用形成的陸地平面)。
喀斯特峽谷系列,主要分布于武隆烏江干流及一、二級支流下游匯口段,其中在一、二級支流的裂點附近及伏流(包括天生橋)上、下端,箱形谷最為常見,如在烏江與芙蓉江匯合的江口鎮一帶,兩江深切石灰巖地塊,形成著名的烏江峽谷和芙蓉江峽谷,峽谷之上的天星鄉一帶,為典型喀斯特山原,地面高1250米。烏江二級支流羊水河的峽谷發育同樣典型,在猴子坨伏流入口一帶,谷底高程915~1015米,兩岸山峰高聳,海拔高程為1200~1400米,谷深達230~400米,兩岸陡崖峭壁綿延,峽谷十分壯觀;在羊水河與老盤溝匯合處,形成了龍水峽地縫式峽谷,平均切割深度200米,谷底寬度1.3~15米不等,大多為2~5米,深寬比接近20∶1,構成“一線天”景觀;羊水河段發育的喀斯特天生橋,高達280米,更是世界罕見。
而各種喀斯特溶洞主要集中呈層分布于現代河谷兩岸,或散布于喀斯特臺面上的洼地(谷地)底部,以及崗狀分水嶺地帶的風口兩側山坡。如芙蓉江右岸江面至其上當天星山原面,水平距離不到5000米,便集中分布有9個喀斯特洞穴,洞口標高由最低的180米升至最高的1162米,不僅具有很好的成層性,而且橫向洞穴與垂向洞穴成因關系密切,是研究該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的重要佐證。
喜馬拉雅運動第三幕造成了三峽山地強烈隆升,本地區河流迅速回春(即指回復到較年輕的階段),流域喀斯特地貌系統產生復雜響應。特別是烏江干流及芙蓉江等主要支流對構造響應迅速,水動力以垂直方向作用為主,普遍發育出峽谷地貌。又因在本地區的新構造運動中,抬升與相對穩定相間出現,河谷兩岸形成多級洞穴層與之對應。主要支流的河間地塊及斜坡地帶,受地貌回春影響較大,地下水為尋求最有利的排泄途徑,隨著基面的不斷下降,水對巖石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方式也不斷地相應調整,因此,在厚度巨大的滲流帶形成復雜的垂向與橫向喀斯特洞穴系統。而在遠離現代排水基面的流域分水嶺地區,地貌回春影響較小,水動力作用未有顯著變化,喀斯特化改造程度不高,因此,其地貌演化明顯滯后于近河谷地帶。如仙女山臺面,地表雖有漏斗發育,但匯流結構基本保存,常態的面狀侵蝕作用占主導地位。
武隆地區從分水嶺到河谷,在短距離范圍內,集中分布有多期發育的豐富地表與地下喀斯特地貌,它們不僅在時間上具有發育、演化的先后關系,在空間上更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武隆喀斯特形態及其分布,是該地區特有的喀斯特形成演化模式的必然表現,很好地呈現了區域性地殼強烈抬升、河流深切的特點,形成獨特的亞熱帶喀斯特中山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