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琴
這條盤山公路,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盡管公路的長度不過十來公里,但海拔卻從1500多米急劇下降到800多米。
犀牛寨的地下溶洞群,高低差達到440米,垂直高度差達到385米,而洞底投影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泉口洞云梯大廳,則是世界上已探明的面積最大的溶洞大廳。
在土家婚俗中,新郎新娘二人誰先坐在床之中央,將來就由誰當家作主。有的新娘為了爭得家里的地位和權力,往往不等拜堂完畢,便掙脫攙扶者的手,飛奔搶床……
在渝東南重巒疊嶂的仙女山腹地,隱藏著一片不為人知的凈土:透亮的藍天白云下,蒼翠的青山綠水間,云霧繚繞、飄忽不定,吊腳樓飛檐翹角、依山而建,鑲嵌在村落與山林之間的,是一塊塊金黃或碧綠的農田。最讓人驚嘆的是,無論從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繚繞的山巔,還是從萬木蔥蘢的林邊到石壁陡峭的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全都鑿石為田,面積千余畝,落差數百米。舉目望去,群山溝壑間,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全都是一派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任何人來到這里都會感嘆:所謂世外桃源,也就不過如此。
這就是犀牛寨,一個質樸、傳統的土家族村落。自古以來,當地村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農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那阡陌縱橫的田間地頭、雞犬相聞的村居生活,一直是這個寨子多年來最普通的人間常態。
盤繞在群山腰間的公路海拔從1500多米急劇下降到800米
犀牛寨是一個隱蔽的山間村落,坐落在云霧縹緲的仙女山南麓,背靠美麗的仙女湖,由于交通不便,過去幾乎與世隔絕,但也因此免于遭到外界侵擾,保持著最美的青山綠水和原生態的淳樸風俗。而著名的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等景觀距離它只有一箭之遙,或許是這些景觀的光芒太過耀眼,才使得古樸的犀牛寨默默無聞。
從武隆城區出發,驅車進入仙女山,一路駛向犀牛寨,在進出寨子的必經之道上,橫跨著一座小天生橋:高150米,長50米,寬30米。過去,村民和客商進出犀牛寨,必須從橋上經過,善良的人們就在橋邊建造了一座天生廟,供奉菩薩,祈求庇護,保持對自然的虔敬之心。實際上,在當地百姓口耳相傳的故事中,“偏居世外”的犀牛寨深受上天垂愛,不僅長年風調雨順,還一次次躲過了兵災戰亂。在小天生橋邊,有一條幽靜的小道,沿小道下行,橋下流水潺潺,別有洞天,最為神奇的是,在小天生橋作為橋體的巖石中,竟然暗藏著一個寬敞的溶洞,洞穴面積不小,被當地人開玩笑說:可以容納20多張麻將桌。
離開小天生橋驅車前行,不久后,道路旁的巖壁上顯現出一片尚未完全開發的地質景觀——喀斯特石林。石林怪石嶙峋、形態各異,一根根矗立的石筍威武莊嚴,仿佛天兵列陣,又似兩軍對峙。車過石林,終于駛入最后的路段:天生公路。這條盤山公路,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盡管公路的長度不過十來公里,但海拔卻從1500多米急劇下降到800多米。公路依著山勢,如一條巨龍般盤繞在群山腰間,山路蜿蜒相連,層層而下,路的兩邊,一邊是壁立千仞,另一邊卻是空谷幽深。我們抵達的時候,正是雨后初霽云翻霧繞之時,越野車穿行山間,仿佛置身仙境,而仙境的盡頭,便是遠離塵囂的犀牛寨了。
犀牛寨隱藏在峽谷之間,四面都是山。早晨七、八點鐘的時候,舉目望去,翠綠的叢林沉浸在薄薄的一層霧靄里,而與霧靄相接的,是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上裊裊升起的炊煙。稍后,當陽光穿過云霧,林間的鳥雀發出更加歡快的鳴叫,村民們就走出院落,扛上農具,沿著青石板小路一直下到田間地頭,開始日復一日的鄉村勞作……村外,清澈見底的河水緩緩繞村而過,若恰逢落英繽紛的時節,河水中會流淌著美麗的山色和明媚的春光。
穿過歷史煙云的犀牛寨居然藏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溶洞大廳
上世紀60年代,紅衛兵在犀牛寨抄了一座大古墓,墓碑依稀可見“冉方”二字。據史學家推斷,這應該是犀牛寨冉姓氏族的先人。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犀牛寨是被叫做冉家溝的。早在先秦時期,犀牛寨就有人類居住,而到了元明兩代,由于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糾紛,以冉姓為主包括徐、侯、吳、陳等人家,依次遷徙到犀牛寨這個隱秘的世外桃源,開枝散葉。作為土家族大姓的冉姓,實際上是戰國時期巴人的后裔。而關于徐、侯兩姓,當地還流傳著兩句諺語:“徐侯二姓一家人,再生吃的臭野貓,死后埋的團團墳。”意思是指冷兵器年代,徐侯兩姓男女躲入空殼的大樹中,靠吃死野貓肉得以幸存,當他們老死之后,所埋的墳塋是園土堆形狀。
人文歷史之外,犀牛寨的得名也比較有意思,和一個傳說有關:很久之前,龍王三太子為了給愛人一場完美的婚禮,四處尋找洞天福地作為新房,后來偶然尋到仙女山,發現后山有一座洞府精致奢華,堪與龍宮媲美,于是找到洞府主人犀牛精講明事情原委。犀牛精被誠意感動,慷慨地贈予了洞府。三太子在此成親后,還在周圍另建地宮,與原來的洞穴一起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地下洞穴群。附近的百姓聽聞三太子在此安家,希望能受到龍族的庇護,便自發聚居在犀牛洞外,久而久之形成了村落,三太子為感念犀牛精讓出洞府的恩德,將洞府命名為“犀牛洞”,村落則命名為“犀牛寨”。
和這個傳說相映襯的是:犀牛寨的地下溶洞群體系相當龐大,包括寨洞、犀牛洞、無底洞、泉口洞、黑漆洞5個洞穴,洞內怪石千姿百態,鐘乳石和石筍犬牙交錯,令人嘆為觀止。英國、德國、美國等地質探險專家曾經深入溶洞,進行潛水考察,認為此地溶洞群的規模、氣勢在全球溶洞景觀中出類拔萃,堪稱“超級溶洞”。目前,探險隊已探明的洞穴長達130多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地下溶洞群中,高低差達到440米,垂直高度差達到385米,而洞底投影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泉口洞云梯大廳,則是世界上已探明的面積最大的溶洞大廳。

由于犀牛寨溶洞群面積龐大,里面的濕度、溫度幾乎不受外界天氣的影響,所以形成了獨特、穩定的氣候系統。洞里有一條地下暗河悄然流過,不僅成為犀牛寨村民的主要水源,而且還孕育繁衍著數種瀕臨滅絕的珍稀魚類。
在雕刻精湛、古樸的吊腳樓吃著土家風味,看新郎新娘“搶床”婚俗
許多年以來,犀牛寨的村民一直延續著土家族的生活傳統,他們居住在吊腳樓里,這種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取當地的石材、夯土、竹子等材料,由當地工匠用傳統手藝建造而成。按照土家族的傳統習俗,吊腳樓按照“左青龍、右白虎”的原則,在居中待客的堂屋之外,設置左右饒間(即兩側的廂房),作為居住、做飯之用。
犀牛寨的吊腳樓大多配有繞樓而過的曲廊。在曲廊和四周欄桿上,最讓人驚嘆的是當地手藝人石雕、石刻、木雕的精湛手藝。那些異常精美的圖案,或刻在飛檐上,或鑲在窗戶里,內容豐富多彩,包括了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歌舞競技、神話傳說等等,從這些圖案中,你能深刻體驗到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產習俗和婚喪嫁娶的風俗。漫步在這個建在溶洞上的古老村落,一切都是那樣的原生態,一切都是那樣的古色古香,讓人感覺時光好像在這里完全靜止了。
而犀牛寨的鄉土美食更是讓人垂涎:純天然的蕨根粉、蕨菜、野生香菇、細鰱魚、野生天麻、天然蜂蜜、竹筍、臘豬蹄、老臘肉等等,都是綠色的原生態食材。其中大名鼎鼎的當地美食是土家蕨粑老臘肉:蕨粑是用蕨根做成的一種食品,山區山地多,盛產野生蕨菜,挖回后碾磨成粉,和水攪拌,濾水后將沉淀物(蕨淀粉)熬制成塊,即成蕨粑。犀牛寨的村民喜歡把蕨粑切成薄片,配上自養黑豬熏制成的臘肉一起下鍋爆炒,出鍋后香飄滿院。這道菜不僅色香味美,還因為富含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和氨基酸,具有食療作用。
犀牛寨的原住民中,一直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傳統婚俗。婚禮上:戴花禮、哭嫁、結發禮、叩首禮“、搶床”等等環節競相上演、妙趣橫生。其中,“搶床”最為吸人眼球:在土家的婚俗中,新郎新娘二人誰先坐在床中央,將來就由誰當家作主,因此,有的新娘為了爭得家里的地位和權力,往往不等拜堂完畢,便掙脫攙扶者的手,飛奔搶床,但新娘的“詭計”也不一定能夠得逞,因為新郎對當家權同樣“覬覦”已久,所以“搶床”的時候,新郎會讓親友阻礙新娘,如此一來,“搶床”便多以男方勝利而告終。不過,當家權到底花落誰手,大概只有夫妻倆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