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重慶直轄以來,潼南區城鎮化的建設速度在逐漸加快,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著力解決。
一、潼南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1、培育升級三次產業,為新型城鎮化工作提供產業支撐。一是著力打造產業集群,建設千億工業園區。以電子信息、消費品工業、天然氣利用及精細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實現我區“4+1”產業集群發展,全區“4+1”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82.9億元,增長24.4%,占到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9.6%。二是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建設省際區域性邊貿中心。強化商貿流通平臺建設,積極培育燈具燈飾、家居建材等專業市場,建設綜合物流園區。積極發展電子商務,規劃建設“互聯網+”產業園,培育移動電子商務等新興商務模式,加大開放力度,爭取海關和檢驗檢疫機構落戶,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三是推動農旅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鮮明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兩帶四片”為重點,積極發展適度規模農業;以“雙百工程”為抓手,進一步推動傳統農業向立體、生態循環和休閑觀光等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2、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切實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一是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潼大榮(原名南大瀘)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合潼安高速公路、東安大橋、涪江大橋改建工程、G246(原S205線繞城路)建成通車均在積極建設中。航電樞紐、戰備碼頭完成總投資量過半;大石橋水庫完成上壩公路基礎建設,建成蔬菜基地護岸一期主體工程、二期完成工程總量的98%;城北水廠場平工程完成51%。二是居住環境不斷改善。東安大道南部、千禧花園等7個片區完成征收,柏樹坪、八角廟片區征收工作接近尾聲,絲一廠廠區已拆除。成功爭取中央財政棚戶區基礎設施建設補助資金2503萬元,農發行專項貸款1.7億元。左岸春天小區主體封頂,隆鑫、濱江1號等高品質樓盤加快建設;1-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達53.2萬平方米,增長63%。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8.8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7.48%。三是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結合“創國衛”工作,進行了整治,市容秩序保持良好;升級改造城區人(車)行道7.1萬平方米,增設停車位1300余個,新建城鎮排水管網14.5公里。城區市政設施完好率達95%,綠地率達35.4%;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0.1%。四是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20個鎮場鎮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項目全面完成,建成玉溪鎮社區文化廣場,3個市級中心鎮項目順利推進。
3、積極引導農業人口轉移,增強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是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出臺了《潼南區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吸引渝東南和渝東北等地區人口13萬人;同時就提高城鎮人口承載能力和保障農民權益提出了明確要求。二是統籌推進“村改居”工作。將符合條件的村委會改為居委會。同時,建立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出臺引導性政策,加大對“村改居”后的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
4、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成效明顯。一是教育設施不斷提升。塘壩、古溪、柏梓三所高中整合為潼南二中。東風小學遷建工程已進場施工,哨樓小學改擴建一期土石方工程、職教中心設計等前期工作有序推進。二是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成圖書館濱江路分館、文化館江北分館,全面實施中央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工程,開展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演出服務1228場,成功舉辦全區第四屆運動會暨第十屆職工運動會。三是衛生計生水平不斷提高。“三甲”醫院創建前期工作推進順利;國家衛生城區創建工作正在申報國家衛生計生委審批。26個村衛生室建設任務已完成8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遷建、精神衛生中心搬遷土建、殘疾人康復中心裝修項目積極建設中。四是社保覆蓋面不斷擴大。社會保險參保人數突破139萬人次,其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12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6.53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4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84.95萬人,征收社保基金3.45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5%以上。
二、潼南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問題
目前我區城鎮化率有47.4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62% ,城鎮化發展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
1、“人進城”方面,存在流動人口融入城鎮有難度的問題。受戶籍、社會福利等向城鎮戶口傾斜影響,我區多數流動人口僅把自己看作是城鎮的“客人”。多數流動人口工作欠穩定,農民工依然在農村享受一定的農村優惠政策,影響了部分農民工融入城市的積極性。進城務工的大多從事風險大、體力大等工作,收入大約為1500~3000元,受經濟收入較低、城市消費水平較高的影響,制約了流動人口社會融合。流動人口參保率不高;流動人口居住條件一般;優質教育資源不足,除義務教育階段外,流動人口進入當地優質學校的難度較大。
2、“建好城”方面,存在城鎮發展規模偏小、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從發展規模看,存在“小、散、弱”現象,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集聚人才、資金等要素能力較弱。城市成立新區不久,與主城區等其他區縣差距大(經濟總量、人口規模),在全區城市中規模不高。城區發展中,要建設魅力潼南,就面臨“小”制約,發展空間有限;要建設活力潼南,就深受“散”掣肘;要建設潛力潼南,就存在“弱”不足,發展基礎薄弱,區域內體制機制協調不順暢,行政壁壘的障礙比較明顯,缺乏利益協調的平衡機制,會出現低水平同質競爭,整體謀劃與整合亟待加強,給潼南新型城鎮化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由于城市規模小,城市三產發展受限,城市功能難以強化,輻射和帶動作用發揮力度較小。 而城市的集聚產業和人口不足,鎮街數量多、規模小、服務功能弱,導致區域聚集效應不明顯。
3、“管好城”方面,存在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在城鎮基礎設施方面,供水、污水垃圾處理、道路交通、防洪排澇等市政設施有待完善,公用設施供給能力不足,管理運行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高。在城鎮公共服務方面,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品質、均等化水平較低。農民工及其家屬享受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公共服務還不均衡,制約了城鎮化對擴大內需的推動作用。
三、提升我區城鎮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提升我區的城鎮化質量,首先需要對過往的工作進行全面并且系統性的分析,總結相關的經驗和教訓,并且分析問題的現狀以及問題存在的根本性原因,逐步的入手進行改進和解決,保證方案對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促進城鎮化建設質量不斷的進步,從而使得研究工作可以取得相應的成效。
1、著力“人進城”,加強制定戰略計劃及改革機制。(1)科學制定中長期人口發展戰略。合理確定潼南區中長期人口出生、流入、流出規模,制定引進高端人才、優秀人才的具體辦法,以人口規模為依據,科學確定人口分布。落實中長期人口規劃布局,遵循自然規律,遵照市場原則,做好人口發展規劃與城鄉總體規劃、產業規劃的銜接協調。(2)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認真落實《潼南區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有序放開城區、小城鎮落戶限制,嚴格執行居住證制度,確保居住證持有人享受與本地戶籍人員同等的權益。建立完善全區轉移人口、承接外來轉移人口、外來務工創業轉移人口等統計臺帳。建設以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并集成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等信息的信息平臺系統,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信息整合共享,暢通轄區內、外農業轉移人口社會福利接續轉移信息化通道,為全口徑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技術支撐。(3)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過程中的公共服務支出、社會保險費用、技能培訓投入等成本類型,科學建立成本分擔機制,明確成本承擔主體和責任,構建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公共參與的成本分擔機制。對于轄區內的農業轉移人口,探索建立對鎮街內農業轉移人口的穩定、長效的轉移支付制度。
2、著力“建好城”,提高城鎮發展質量。(1)大力的開展區域創新合作,并且不斷的推廣先進典型的范例。我區應放眼于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城市群等國家戰略,加強與城區之間的聯系和合作,這是保證工作可以穩步開展的一個關鍵性的環節。主要就是與各城區開展大力的合作,針對住房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衛生建設、醫療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以及居住條件建設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做法及時的汲取其中的經驗,吸納優良的發展思想和先進的發展理念。這些工作必將會對整個城鎮化建設水平的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此項工作也是城鎮化發展質量研究之中的重點和要點。(2)不斷提升城鎮規劃建設水平。強化規劃引導,進一步完善規劃設計,在全面完成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主要詳細規劃編制基礎上,著力提高詳細規劃覆蓋率;分類引導,推進各類城鎮(中心城市、都市衛星城、特色小城鎮)的培育。提升城市建設品位,要與時俱進加強城市設計、景觀改造,提升城鎮建設水平,把全區空間布局結構落實好,為高質量、高水平推進城鎮化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提高規劃執行力,針對現有規劃約束力不強,缺乏有效監督等問題,建立健全城鎮規劃體系運行狀況的績效評估,將規劃體系的整體協調和管理實施作為提高行政效能的重點,增強城鎮規劃體系的綜合調控作用,全面提升城鎮發展水平。
3、著力“管好城”,完善城鎮服務功能。(1)創新體制、改革機制,不斷的提升管理的水準。在實踐工作之中需要不斷的深化城市的建設投資和金融體制的改革,提升城市的綜合管理水準,此外,也需要增強公共服務的水平,注重我區傳統文化的集成以及保護,以此為基礎,改善我區的城市人文環境,確立出基本的發展和建設的策略,加強對于周邊城市和鄉鎮的建設,保護歷史上的文化名城、重點鄉鎮等等,促進城鎮化的建設協調、穩定并且和諧的發展。(2)增強城鎮發展的綜合承載力,不斷的推動城鎮向緊湊型、節約型的方向發展。在產業結構之上,一是需要保證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不斷的強化對于創意產業、第三產業以及文化產業等的扶持力度,加大對于文化產業的支持度,進而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產業的革新。二是還需要不斷的促進城市的經濟轉型,保證城鎮建設規劃的合理性,確定出城市發展建設的基本范圍規模,針對城市的布局和用地結構進行優化,保證資源土地充分利用。三是針對城鎮建設的公共基礎設施,需要全面的實施新政策,提高城市的供熱、供電、交通、排水排污以及通信等的建設水平。同時不斷的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優化格局和布局,擴大服務的覆蓋群體,最終完善城鎮發展的主要規劃,朝著既定的方向不斷的前進,保證城市的承載力不斷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