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縣國土資源局 張三慶 曹香玲
磐安:強責 創新 高效 推進地質災害治理
□磐安縣國土資源局 張三慶 曹香玲
地質災害隱患治理是一場事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持久戰與攻堅戰。磐安縣“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質災害多發易發。近年來,磐安縣國土資源局積極爭取省廳、市局和省第三地質大隊等單位的支持,通過強化責任落實、加強資金保障、創新治理模式、率先出臺政策等措施,強力推進磐安縣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作。“十二五”期間,磐安縣已完成隱患點綜合治理15處,其中大盤學田大型滑坡治理工程,經國土資源部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浙江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專家驗收,被認定為“地質災害治理和土地利用結合”的良好典范,在2017年3月1日召開的全省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三年行動會上被列入視頻交流示范,為全國提供治理樣本。
防災無小事。磐安縣委、縣政府領導和國土資源部門領導都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層層落實責任,不斷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機制。
1.壓實責任不松懈
縣委、縣政府每年都與各鄉鎮簽訂了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責任書,將地質災害隱患防治工作納入鄉鎮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對考核優秀的給予表彰,不合格的“一票否決”。同時,建立了縣、鄉鎮、村三級監測網絡,密切關注地質災害情況,尤其是在汛期和多雨時節,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縣國土資源局領導帶隊分組下村入點開展排查,對值班情況進行督查并通報,做到防災工作絲毫不放松。
2.宣傳防災知識不停步
以“世界地球日”“全國土地日”“全國防災減災日”“科普宣傳日”等節日宣傳為契機,充分利用微信、電視、報紙、廣播、短信、宣傳窗等多種載體,全方位的開展科學防災知識的宣傳。如2016年4月22日,以“珍愛生命,避讓災害”為主題的浙江省紀念第47個“世界地球日”活動在磐安圓滿舉行,期間組織了地質災害現場咨詢、小盤村地質災害演練、地質公園開放日等宣傳活動,活動情況在《浙江電視臺公共新聞頻道》播出,影響深遠。又如2016年6月25日“全國土地日”,開設了《磐安報》專版,在縣城中心位置放置展版,普及地質災害知識;在今年磐安發生3.5級地震的當天,及時通過微信發送地質災害應急知識,提高群眾臨災不亂的應對能力。平時,在縣電視臺開設《國土專欄》,每周一播,圖文并茂地展播地質災害的重點內容。每年在大盤鎮、九和鄉等地質災害點,舉行應急撤離演練,累計有2000余人次參加。近年來,共發放《磐安縣地質災害防治手冊》等宣傳資料6000余冊。
3.健全防災機制不減弱
磐安縣于2010年通過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創建工作,以此為抓手,關口前移,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修訂了《磐安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職責分工方案》《磐安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一步明確部門和鄉鎮的職責、健全溝通協調機制;建立每年表彰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制度,在全縣國土資源會議上表彰地質災害防治先進單位、優秀監測員;并落實巡查監測員每人每年1000-4000元的監測補助,營造齊抓共管的氛圍。
針對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防治任務重的情況,磐安縣不斷加大資金籌措和技術設備的保障。
一是設立地質災害專項基金與周轉資金。2002年,磐安縣設立了地質災害專項基金,基金由土地出讓金的2%和礦產資源出讓金的20%組成。至2016年12月止,共支取專項基金3800余萬元,專款專用,治理地質災害點80余個,應急排險工程150余起。同時,為進一步擴大籌資渠道,提高投入地災資金的使用率,2014年磐安縣又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周轉金,縣財政已投入2000萬元,用于地質災害治理,并將治理點新增的建設用地開發收入,納入周轉資金,形成新的治理周轉經費,從而充分發揮地質災害周轉資金的效用。在項目安排、資金使用上,實行由縣國土局集體會審、縣財政局會簽、縣政府審批制度,確保資金安全使用。二是加強技術合作。縣國土資源局與省第三地質大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院士工作站”,2016年新增縣地環站,加大監測設備投入,安裝了3臺滑坡監測儀,試點引進了全省首臺泥石流監測儀,綜合分析預判臨災狀態,增強了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能力。
在充分調研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基礎上,分清輕重緩急,預測發生趨勢,布置防災重點,因地制宜,科學施策,綜合防治。2016年新安排5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下達地質災害專項資金313.572萬元,切實防范地災隱患的發生,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1.搬遷治理與復墾利用相引結合
近年來,磐安縣先后完成了新渥鎮麻車下祥里、高二鄉小柘坑、安文鎮朱錫塢、尖山鎮山皇前等村的避讓搬遷工作,近年來,共避讓搬遷471戶。其中祥里村歷時三年共搬遷75戶,拆除危房5084.5平方米,補助金額31.5萬元;小柘坑村共搬遷35戶,補助金額20余萬元;朱錫塢村共搬遷71戶184人。搬遷完成后將原有土地復墾為農田,在滑坡腳筑起防洪堤,以減少安全隱患,搬遷后的新村遠離滑坡點威脅,村民能夠安居樂業。
2.創新“工程治理與土地開發”相融合機制
如大盤學田滑坡體的治理工作,經過專家的現場踏勘和多翻論證,確定了“地災治理與土地開發”相融合的方案。于2014年1月,工程通過公開招投標,先后完成了土地政策處理、搬遷安置、標準化施工管理等工作,共搬遷安置直接受脅農戶35戶、121人,實施削方填方、抗滑樁、錨桿格構等7個分部工程,于2015年11月竣工,項目總投資3600余萬元,其中得到中央財政補助資金860萬元。經過治理后,待穩定期觀測滿2年后,即今年年底可開發利用,從峻工至今的觀測一直處于穩定狀態,可新增建設用地122畝,其中20畝已辦理農轉用手續。35戶受災戶已于2016年底安置在山體的前緣安全區,目前正在建造新房。工程無發生安全事故、環保事故,被評為“浙江省優良工程”,真正實現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與拓寬山區建設用地空間”雙贏的目標。
3.“避讓搬遷與下山移民”相結合
鼓勵群眾向下山移民小區避讓搬遷,目前縣國土資源局和縣農辦正在開展地質災害戶搬遷至九里堂等下山移民小區,相關情況的統計調查,以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根據省政府地質災害“除險安居”三年行動的決策部署,磐安縣國土資源局開展全面調研、逐一排查、摸清底數。目前,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6處、不穩定斜坡15處,涉及19個鄉鎮、94個村莊。該縣率金華市之先,出臺了《磐安縣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這標志著該縣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三年行動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該實施方案力度大,亮點多。
1.逐年加大財政投入
全面實施避讓搬遷和工程治理,如因自然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治理,工程資金按實結算;對于引發因素難以認定的地質災害,經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相關部門審定,給予適當補助。
2.搬遷安置方式多樣
實施方案明確,以“避讓搬遷為主、搬遷和治理相結合”為主線,實現從“就地安置為主”向“進城到鎮入區為主”轉變,推出異地搬遷、購置商品房、自選建房(農戶單獨自選宅基地建房或投靠親友安置、村集體統一安置、農民公寓式安置)、房屋置換等多種安置方式,來滿足群眾需求,鼓勵群眾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
3.政策補助更加優惠
實施方案明確,政策補助在下山移民政策基礎上提高標準,地災農戶異地搬遷平面式安置人均補助從1.4萬元提高到3.4萬元,購買商品房的最高人均補助可達10萬元,所有避讓搬遷農戶房屋拆除均享受拆房補助。
▲磐安縣大盤學田地質災害治理效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