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珺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安 710100)
唐奏樂飛仙紋鏤空金櫛工藝淺析
吳 珺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安 710100)
梳篦是古代婦女首飾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有著梳妝工具和裝飾用具兩種功能。江蘇揚州三元路唐代窖藏出土的奏樂飛仙紋鏤空金櫛,保存完整,樣式華麗,工藝精湛。文章通過對金櫛進行詳細地描述,分析形制、工藝,揭示其歷史價值。
唐代;金櫛;錘揲;鏨刻
“櫛,梳比之總名也”[1]?!笆帷?,梳齒較寬,用于梳理頭發;“比”同“篦”,篦齒略密,用于清理頭發中的垢。而櫛,則為梳篦的統稱[2]。自遙遠的史前時代至今,梳篦的發展可謂歷史悠久。從種類上分,有骨牙角、竹木、玉石及金屬類;造型上,扁方、長方、魚尾、六邊、亞字、馬蹄和箕形等多種造型各有不同;裝飾上更是將雕刻、描繪、鏤空、鏨刻、鑲嵌、模壓等工藝發揮的淋漓盡致??梢哉f,梳篦的美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
隋朝的統一,開始了隋唐的盛世時期。這時期,盛行使用箕形梳篦,弧背的半圓形梳篦則開始出現于唐中期以后。隋唐時期梳篦主要用于婦女發飾,插櫛成為一種社會流行風尚。元稹《夢游春七十韻》“叢梳百葉髻,金蹙重臺展”,以及《恨成妝》“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等都是對插櫛的有感描寫。同時,在不少繪畫題材中也展現了插櫛方式,如張萱《搗練圖》(圖1)。

圖1 張萱《搗練圖》局部①圖片引自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391頁。
若不分材質,考古出土的梳篦數量眾多。而就金制及保存狀況來說,以1983年揚州三元路唐代窖藏出土的奏樂飛仙紋鏤空金櫛(圖2)當屬唐代出土金櫛之典范[3]。金櫛呈馬蹄形,寬14.5 cm、高12.5 cm,重65 g。上部鏨刻細密的圖案,下部為齒。

圖2 奏樂飛仙紋鏤空金櫛②圖片引自揚之水:《中國古代金銀首飾》(1),故宮出版社,2014年,第123頁。.
2.1 金櫛上部
上部圖案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其一,外周邊紋,最外圍鏤刻梅花與蝴蝶,將不同時間的事物結合,可見工匠豐富的想象力;向內一邊為弦紋夾聯珠紋,小珠大小相近,相連緊密,具有強烈的凹凸感;再向內一邊為鏤空魚鱗紋帶,方顯精細;進而向內一邊再以弦紋夾聯珠紋凸顯層次感;最內一圈為蓮瓣紋帶,紋帶包裹著中心部位的主紋。主紋以卷云式蔓草紋為底,底紋上部鏨刻出一對奏樂飛天,一位吹笙,與其對稱的則手持拍板,與蔓草紋融為一體。飛天下面還有一朵祥云如意紋,寓意吉祥。整個中心主紋較為對稱。其二,主紋下面有一條花紋帶,以魚鱗紋為地,上飾兩條水波形蔓草紋,與包裹著主體紋樣底部的蓮瓣紋帶之間的弦紋夾聯珠紋相隔。整個上部較為中間處可隱約看見一條折痕。
2.2 金櫛下部
下部為齒,與上部之間以一條聯珠紋隔開。齒的上端,依然可見剪制前的刻畫痕跡,每根齒尖均剪為尖角,方便梳理頭發。共用39齒,中間較長,兩邊依次漸短,每齒寬度2.5~4 mm不等,左右兩邊齒最寬。
揚州出土的奏樂飛仙紋鏤空金櫛制作工藝主要為錘揲、鏨刻工藝。
錘揲,即利用金屬良好的延展性,將其反復加熱敲打至薄片,主要為成型工藝。奏樂飛仙紋鏤空金櫛主要是用錘揲工藝,敲打時必須力度均勻,循序漸進,才能達到制作所需理想厚度。
在金屬梳篦上塑造紋樣,也可用模壓的方式,即通過加熱加壓的方法來使紋樣成型。其紋樣繁縟,富麗堂皇。這種裝飾方法,盛行于唐代,持續至明代。有關于這件奏樂飛仙紋鏤空金櫛,發現者表明是用0.2~0.4 mm厚的金箔剪制鏨刻而成,金櫛上半部鏨刻鏤空較為明顯。也有研究者稱其表面紋樣為模壓[4]。以陜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梳背為例,金梳背呈半月形,系由兩層金片剪裁合并成型[5]。同奏樂飛仙紋鏤空金櫛一樣,研究者表明其紋樣亦為模壓而成[4]。但將二者對比,可看出: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梳背是由模壓工藝將兩層金片加熱、加壓成型;而奏樂飛仙紋鏤空金櫛,櫛背與齒部為一體,鏤空紋樣繁復且櫛體輕薄,稱其為金箔剪制鏨刻而成則更為妥當。
鏨刻,金銀工藝中的一種裝飾工藝。利用金屬良好的延展性,用錘子和鏨子的默契配合在金屬表面刻出線條即為鏨刻,在細金工藝中也被稱為鏨花。對鏨刻工藝而言,鏨刻時所使用的工具、表現手法和基本技法是其重要部分。鏨刀是鏨刻的主要工具,而鏨刀的制作也是每一個鏨刻匠人應具備的基本功之一。鏨刀種類繁多,匠人可依紋樣的不同,制作不同鏨頭的鏨刀,常用的有彎鉤、直口、沙地鏨、殺鏨、踏鏨、采鏨、批搶鏨、棕絲鏨等。鏨刻工藝包括以下幾種具體表現手法:陰鏨(也稱清花鏨刻),在金屬表面用鏨子向下鏨刻而成,留下的鏨刻痕跡要低于金屬表面;陽鏨,則與陰鏨相反,鏨刻痕跡要高于金屬表面,類似于浮雕效果;還有平鏨和鏤空。目前常用的傳統鏨刻方法有:勾、臺、采、絲、脫。要想鏨刻出線條流暢、凹凸有致的花紋,工具的運用、基本技法的熟練掌握與正確理解是前提。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技能,才能鏨刻出層次分明清晰的紋樣來[6]。
金櫛的上部主要為鏨刻工藝,以下簡述鏨刻步驟:①先將金箔退火處理,再將需要鏨刻的紋樣描繪出來。②加熱鏨花膠使其變軟,將金箔置于其上,并用小錘輕輕按壓,使金箔與鏨花膠完全貼合,待完全冷卻。③選用直口鏨,鏨子口應稍向外傾斜,避免與金箔垂直接觸。使用鏨花錘敲打鏨子,鏨刻輪廓線。敲打的力度應均勻適中,使鏨子隨著敲打的力度沿著輪廓線不斷前移。鏨好紋樣大體輪廓后,可依據紋樣樣式使用不同的鏨子繼續進行鏨刻。鏤空則需要鏨刻掉不需要的那部分,以達效果。④鏨刻完成后同樣加熱鏨花膠,取下金箔并清除殘留的膠塊,待冷卻。⑤最后將金片拋光,清理干凈。
值得注意的是,鏨刻過程中要不斷將金箔退火處理,以確保金箔的硬度適于鏨刻,使鏨出的線條流暢舒緩。
金櫛紋飾設計華美,制作工藝精致。櫛面主體花紋鏨刻細微,蝴蝶的須毛、飛天女的頭發等都被鏨刻的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從整體看金櫛面,花紋鏨刻有粗有細、有大有小、有實有鏤空,豐富而不凌亂,中心紋飾微微隆起,形成半月狀,在視覺和觸覺上都給人以立體感。在唐代,揚州是重要的商業城市,手工業興盛,因此金銀制造發達,而該金櫛整體構造協調合理,并能在較薄的金箔上制作出強烈的層次感,可見工匠對工藝的嫻熟運用,反映出了高超的工藝水平[7]。
唐代金銀器工藝種類眾多,金屬梳篦不止運用了錘揲、鏨刻工藝,還有鎏金、掐絲、金珠焊綴、鑲嵌等都為人們熟知。依據現有資料,一般認為鎏金工藝始于戰國中晚期,鎏金工藝簡單地說,就是將金汞合劑涂抹在銅器表面,經火烤使得汞蒸發,金便牢固地附著于銅器表面。關于鎏金工藝的名稱,在春秋戰國時期尚無文字或實物銘文的資料可以佐證[8]。鎮江唐墓出土鎏金銀櫛背就是運用鎏金工藝的例證。掐絲工藝,一般分兩種制作方法:一種將金片剪成細條,通過扭、搓的方式將細條變為單股或者多股細絲;另一種則是將金絲穿過拔絲板的穿孔,再掐制成所需紋樣焊接在器物上。金珠焊綴是將金絲切為小段,加熱使其熔聚成粒,再焊接在器物上。何家村出土金梳背主題紋飾運用了掐絲和金珠焊綴工藝,整體紋飾緊密卻不亂,醒目且富有活力。
唐代梳篦的盛行是與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密不可分的,在特定環境下,豐富的材質、高超的制作工藝使得這一時期的梳篦與眾不同。揚州出土的這把金櫛,保存相對較為完整,能夠準確反映當時揚州手工技藝的發展水平,為研究唐代婦女的裝飾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插梳是唐代婦女不可忽視的一種對美的追求,亦是社會文化昌盛的表現之一。華麗的服飾和精美的頭飾不難想出當時特有的時代特征和生活氣息。金銀制品的風靡是唐王朝盛世的縮影之一,也是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高度集中。并且,這種耀眼的穿戴裝飾風格也正是唐人自信與驕傲的精神風貌表現。正是唐朝的鼎盛帶給了我們今天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而也正是這些歷經了千年依然韻味猶存的珍貴物品,給我們重現了昔日的大唐盛景。
[1]許慎.說文解字:卷六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3:121.
[2]郭曉妮.“梳”“篦”對“櫛”的歷史替換考[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459-465.
[3]徐良玉,李久海,張榮生.揚州發現一批唐代金首飾[J].文物,1986(5):68-69.
[4]楊晶.中華梳篦六千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154-156.
[5]陜西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26-227.
[6]楊小林.中國細金工藝與文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95-112.
[7]周長源,徐良玉.淺析揚州出土的唐代金櫛[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2):169-170.
[8]王海文.鎏金工藝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2):56.
Brief Analysis of a Hollowed-out Golden Zhi Decorated with Fairy Pattern in Tang Dynasty
WU J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00,China)
Comb is an indispensable type in ancient women's jewelry; there has two functions as dressing tool and decorative utensil. A hollowed-out golden Zhi decorated with fairy pattern was unearthed in a Tang cellar in Sanyuan Road,Yangzhou,Jiangsu Province with an intact preservation,magnificent style and delicate shap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hape,handicraft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Zhi by a detailed description.
Tang dynasty;Golden Zhi;hammering;engraving
K876.4
:A
吳珺(1991-),女,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唐考古及文物研究。E-mail:monster985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