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泉
延邊大學美術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
潘天壽美學思想研究
周 泉*
延邊大學美術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潘天壽是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第一位旗幟鮮明地主張中西繪畫拉開距離,并在創作中展示了中國畫審美新境界的突出人物。他在繪畫創作和美術教育方面都起到了重要性的作用,同時也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主張的核心價值體系內容體現了以人為本,倡導人的全面發展,這主要體現在對中國畫和中國現代美術教育方面的巨大影響。本文將以比較分析和綜合歸納的方法,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和現代美術教育思想等因素,對他繪畫的藝術特色和美術教育思想展開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便進一步認識潘天壽的美術教育思想以及其具有的重要意義。
潘天壽;中國畫;以人為本;教育思想
潘天壽,原名天授,字大頤,號壽者。一八九七年三月十四日生于浙江省寧海縣北鄉冠莊村,先生自幼溫厚,喜好繪畫。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受教于經亨頤、李叔同等人。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
先生是處在新舊文化的交替時期,在這一時期,對于民族藝術的生存與發展頗有爭議。但是不管是在這種內在或者是外來的文化沖擊下,潘天壽依然主張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而這一說法不是對外來文化即西方文化的否定,而是對中國繪畫的肯定,可以對西方有所借鑒,但是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增強自己的民族特色而談的。
潘天壽的繪畫作品具有極強的形式特點和表現性,他的中國畫充分體現出了“以線為主”和“大寫意”。其繪畫藝術特色有幾個主要的方面:
(一)立意
最能體現這一主題的作品,就屬他的作品《小龍湫一角》了,在這幅畫面中,沒有整個瀑布的浩瀚與雄偉,只有瀑布的一角和幾塊大石頭表現整個畫面,以小見大,表現了他立意新奇的特點。畫中的石頭似方非方,橫直相反,夾雜著大大小小的石頭和邊角的花花草草,連成線,擠出了長長的如白練般奔騰的流泉,這種畫法既不同于前人的鳥瞰式山水,又不同于僅配以假山的單純花卉,這一強烈的對比獲得了最佳視覺效果。
(二)構圖
潘天壽在繪畫的過程中,最能體現的就是其結構美,而這種奇特的結構美就表現在整個畫面的構圖中。在構圖方面,較為經典的作品屬先生的《之江遠眺》,在這幅作品中不僅在構圖方面有明顯的新奇特點,在留白虛實方面表現的也很突出,給人一種波瀾壯闊、身臨其境的感受。
(三)用筆
潘天壽用筆有力、靈活,線條粗、厚重、硬、直,整個畫面顯得渾厚老辣,干凈利落。在《暮色勁松》中,在用筆方面,有粗有細,有深有淺,有直有彎,種種技法以及運筆方式使這幅作品的藝術氣息不留余地的演繹出來,也突出描繪了潘天壽先生用筆的大氣與骨感。
潘天壽的繪畫成就是很高的,他繪畫藝術的獨特性和創新性得到了高度的肯定,所以他的美術教育思想和他的繪畫藝術特色是息息相關而又密不可分的。潘天壽的美術教育活動,與林風眠和徐悲鴻不同,他沒有出國留過學,也沒有接觸過西洋美術,他基本上屬于傳統型的藝術家。與林風眠、徐悲鴻的中西融合的思想不同,他主張中西方要拉開距離,大力支持中國自身傳統的發展,希望中國的繪畫能夠有自身獨立的特點和表現力以及影響力,并且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徐悲鴻也同為這個時期美術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觀點是希望中國繪畫能夠借鑒和融合西方的古典寫實主義,以此來對中國畫改造和創新。潘天壽與他的觀點極為不同,他主張從中國畫本體自然而然地發展中國畫,他對于中國繪畫的獨特風格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他堅決反對徐悲鴻“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的言論,他建議“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這些話表明潘天壽視野很高,看得很遠。以下是我對潘天壽和徐悲鴻在同時期對待西方美術的態度和對待中國繪畫的態度方面做的見解。

學習經歷對待西方美術的態度對待中西繪畫的態度徐悲鴻早年赴法留學主張學習西洋畫中西融合,借助西學和西方藝術力圖改革傳統中國畫潘天壽常年在中國深造中國畫要發展自己的獨特成就,要以特長取勝中西畫是兩個不同的體統,彼此應保持各自的特點
潘天壽將因循守舊視為繪畫的大忌,在教學中始終強調對學生獨創精神的培養。具體來說,這種創新教育觀,包含獨特性和創新性兩個方面。首先是獨特性,潘天壽所強調的獨特性,并不是簡單的標新立異和個性的凸顯,而是一種理性和綜合性的獨特。他在執教時期,歷來反對學生反復臨摹之前大家的作品,對自己的作品也不例外。而是引導學生通過一兩次的臨摹之后,樹立起一種獨特的意識,使自己的創作既有中國畫的風格,又有著不同于前人的藝術表現,在此基礎上反復錘煉,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其次是創新,潘天壽認為,創新是中國畫發展的生命之所在,在教學中他對于學生的創新要求也是全方位的。他主張創新應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發揮中國畫的特點,保持中國民族特色。
潘天壽先生的藝術觀和美術教育精神深厚而飽滿,在無限的反對和背叛下,他選擇的是堅持中國自身的中國畫,以中國的中國畫來發展中國畫,將中國的傳統和精神延綿至今,他強烈的美術教育精神也給予中國以及各方面濃烈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堅挺而有力,細膩而豐富,通過留白的對比,線條的粗細,以及筆墨的扭轉與靈活運用,空間的虛實對比來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融入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他的作品不單單是一幅作品,表現的也不單單是作品的表現,更重要的是整個作品需要表現出的作者的情感與價值。另外,他作品中工筆與寫意結合的方法,再加上民族特色,使整個畫面慷慨激昂,為之興奮。
在我看來,他留給我們的精神食糧是豐富而深刻的,回顧他的精神品格,他的藝術作品,他的教育思想,都將給我們當代的藝術教育帶來深刻啟發。
[1]潘公凱.潘天壽談藝錄[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188.
[2]潘天壽.潘天壽畫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3]王寶強.論潘天壽美術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J].陜西寶雞文理學院,2009.12.
[4]王來陽.潘天壽美術教育思想構成研究[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7.9.
周泉(1993-),女,山東青島人,延邊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
J
A
1006-0049-(2017)09-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