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扶貧先扶智,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教育扶貧是關鍵。教育扶貧可以阻斷貧困的代際傳播,而高校擁有優秀的師資以及豐富的教育基礎設施、網絡和文化等資源,可以為教育扶貧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但是,要解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高校教育扶貧仍任重而道遠。
扶貧貴在精準,現階段的教育扶貧已不能再滿足于送錢、送物、送教師等淺層扶貧,而要向更深層次推進,整體全方位規劃,既要體現教育扶貧的優勢,又要體現社會的公平。而要實現好教育扶貧精準發力的目標,就必須找準扶貧的“根”。
第一,解決好師資的問題。貧困地區的學校除了硬件設施落后,更讓人揪心的是師資問題。對于連片特困地區的教育而言,很難在短時期內引入大量優秀師資,所以充分發揮已有師資的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為了提高教師的教育水平,從而提高其教育扶貧能力,就必須加強對他們的培訓,為他們提供各種各樣有針對性的有效培訓,幫助他們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能力。“輸血”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自身“造血”的目標,因此,高校應注重對貧困地區教師開展“菜單式”精準培訓。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培訓要盡量減少網絡培訓時間,適當加大真實環境下的教育實踐,讓參訓教師通過感官全方位感知學習。當然,培訓還要持續發力,不能培訓一次就了事,要不間斷、持續培訓,達到培訓一個合格一個。
第二,解決好學生“出口”問題。學生的“出口”問題最終的指向是就業,但教育有其特殊性,教育影響一時難以顯現。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根據教育階段向貧困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對于接受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要讓他們在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輔助理想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堅定其求學的信心;對于接受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幫助其順利實現就業是最為關鍵之事。現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加,一些貧困地區的家長擔心子女就業問題,擔心自己花光了積蓄供孩子上學到最后孩子卻沒有工作。此種思想在貧困地區有一定的市場,所以,解決好學生的“出口”問題,對于提升群眾供孩子讀書的信心至關重要。
第三,解決好群眾思想問題。貧困地區之所以遲遲無法脫貧,即使脫貧了也容易返貧,除地理環境限制、自然災害、大病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于人。部分人寧肯將時間花費在喝酒、打牌、曬太陽上,也不肯花心思、想辦法改變自身的貧困處境。所以,教育扶貧中也要解決群眾的思想問題,以促進其發家致富的信心和能力。要利用學校這一文化陣地,一方面讓群眾人人知曉國家的惠民政策,以提振其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選擇一部分群眾進行技能培訓,包括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和外出務工的技能的培訓,在其掌握技能之后幫助其利用技能產生收益,形成榜樣示范作用,進而帶動更多的群眾自愿加入到培訓中來,最終實現傳幫帶的良性循環和脫貧的終極目標。
“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效的路徑,然而教育扶貧不是簡單的升學、上學問題,而是上學與就業、創業等個人發展緊密結合的問題。依托高等教育的優質資源,提升貧困地區的自我“造血”機能,將教育的天平向連片貧困地區傾斜,同時借助職業教育的資源,提升貧困地區民眾的技能,從而實現脫貧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