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才志 陳文英
【摘 要】本文從中醫文化里的人文資源這一角度切入,分析運用中醫文化人文資源促進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優勢,并提出醫學院校運用中醫文化人文資源促進醫學生人文教育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中醫文化 中醫文化的人文資源 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048-03
廣義的人文教育是指在大學里進行的與人文精神、人文知識、人文價值、人文素養有關的教育。目前學界關于中醫與人文之關系、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科研成果頗豐,視角、觀點各有建樹,不一而足,但是還較少有人從中醫文化里的人文資源這一角度切入。為此,本文試圖探討中醫文化里蘊含的人文資源有哪些、醫學院校利用這些人文資源加強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優勢在哪里、可從哪些方面制定有效的措施等,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醫文化中的人文資源
著名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k)說過:從廣義的人種論的意義上說,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文化概念出發,中醫文化應該是涵蓋一切與中醫有關的文化,它不僅包括屬于自然科學范疇的中醫知識和技術,還包括屬于人文科學范疇的中醫精神文化,具體表現為與中醫關系密切的觀念信仰、文學藝術等——而這些,正是中醫文化之人文資源。
在中醫文化中,其人文資源表現為兩個大類,一是世代相傳的中醫類文學作品,二是中醫名家醫訓。何以見得它們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呢?下面以一則中醫類文學作品《張仲景與祛寒嬌耳湯的傳說》為例: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醫術高明,人稱醫圣。他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河南)時正值冬天。他沿途看到很多無家可歸者凍爛了耳朵,甚為傷心?;氐嚼霞液螅瑥堉倬懊τ跒樯祥T求醫者治病,同時還掛念那些凍爛耳朵之人。很快,他研制出一個御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具體做法是: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煮熟、切碎做餡料,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用原湯煮熟,讓患者吃下。準備停當,張仲景在南陽東關為窮人施舍“祛寒嬌耳湯”:每人一碗湯加兩個“嬌耳”。這天正值冬至,人們吃了這“祛寒嬌耳湯”,再也不會凍傷耳朵了。
張仲景在長沙任職時也兼行醫,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告老還鄉后,長沙百姓每年都派人前去探望。在他晚年病重、時日不多時,長沙百姓希望他百年后能到長沙安葬,但張的鄉親不答應雙方爭執不下。張仲景說:長沙、南陽兩地都不可忘,我死后,你們就抬我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斷處,即安葬之處。
那一年冬至,張仲景病逝,民眾遵其遺囑行事。當送葬隊伍走到當年張施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靈繩斷開。于是,百姓將其就地安葬,并在其墳前建了廟,此即如今的醫圣祠。
由于張仲景是在冬至給窮人施舍“祛寒嬌耳湯”、又在冬至日去世,為紀念他,從此大家每逢冬至都要吃餃子,傳說這樣做,耳朵就不會凍壞了。
這則故事內容簡單,即醫圣張仲景以高明的醫術和仁慈之心,為民治病去疾,民眾對他報以尊敬和愛戴,但故事包含的深意卻耐人尋味。稍加梳理,可知張仲景是這樣一個人——身份/職業:官員,醫生。技能:精通醫術,人稱“醫圣”。事跡:任職長沙,為當地百姓治好病;告老還鄉,繼續行醫,研制藥方、施舍良藥,為平民治好了凍耳朵。綜上所述,即可得出張仲景“人品/醫品:德藝雙馨”這個結論。
再來看老百姓的反應:在他為官的長沙,有著大量受惠于其醫術的患者“粉絲”。“粉絲”們在他告老還鄉后,還每年一次不遠萬里地探訪,甚至希望他百年之后到長沙安葬,而他的鄉親則希望他安葬于家鄉......這充分反映了百姓對張仲景的肯定、感念、愛戴和敬仰。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強調的不是他的官員身份,而是他的醫圣身份;他受民愛戴的原因不在于他是一名位高權重的官員,而在于他用精湛的醫術為民解除病患。老百姓更看重、贊賞和期待的是其精湛醫術和仁愛情懷。此象背后,是社會對醫者仁術和仁心的期盼與需求。也就是說,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品和高度的人文關懷既是醫者的職業特質,也是社會對醫者的理想期待。
而在中醫傳承的名家名言里,就有與此相關的醫訓。如唐朝孫思邈在其著《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醫精誠》里,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其一言“精”: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即指明醫者專業須熟練乃至精湛。其二言“誠”:“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強調醫者應具備高尚的品德修養,誠心誠意為患者除病祛疾,精誠皆備者方可稱得上“大醫”。張仲景正是這樣的大醫,所以他理所當然地受到百姓愛戴和尊敬。
其實,張仲景的故事和孫思邈的醫訓都說出了醫道的深層要義,即醫者既要治病救人(技術層面),又要仁愛關懷(精神層面)。民間文學作品承載著廣大民眾的思想觀念、心理認同、審美標準、價值追求,它們生生不息地流傳至今,充分體現了古今大眾頭腦中“中醫以人為本、與人文天然綁定”的思想觀念、心理認同和價值期待。如果說中醫類民間文學作品傳達民眾對中醫人文情懷的期待,那么醫家名言則是醫者對中醫人文精神的自覺和彰顯—— 二者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同時,此二者又都證明了中醫具備“科技與人文結合”的雙重屬性,中醫文化里富含人文資源。
二、運用中醫文化人文資源促進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優勢
運用中醫文化人文資源促進醫學生人文教育,有著其他途徑不可取代的優勢。
(一)資源豐富,可為人文教育提供“就地取材”之便
1.中醫類文學作品非常豐富。在民間口耳相傳的中醫類故事中,無不倡導和體現醫者及醫道的真善美。除前面提到的《張仲景與祛寒嬌耳湯的傳說》,還有《神農嘗百草》講述“神農嘗百草,一日中十毒”的古代醫者的奉獻精神。《杏林春暖》的故事講述“三國”名醫董奉隱居廬山,無償為人治病,只要求重病愈者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資助求醫的窮人,成就史上醫者美德之佳話?!端幫鯇O思邈與“龍宮方”》的傳說講述孫思邈從牧童刀下救治小龍化身的小蛇,獲得小龍報恩、贈與龍宮30藥方......而關于各種中藥的名稱、藥性或功效等,民間都有一則富于人文情趣的傳說故事,如《杜仲的來歷》說:一位名叫杜仲的小伙歷盡艱辛,為鄉親們找到了可以治好腰膝酸痛、頭暈目眩、疲倦難行這種怪病的藥材,最后過勞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名字來命名這種藥。此外,葛根、狗脊、金錢草、白及、敗醬草、女貞子、蒲公英等中藥的背后同樣有一則暖人的故事,故事無一例外地散發著關愛、悲憫的人文情懷。
2.中醫名家醫訓不勝枚舉。在中醫文化里,凡言醫者必與仁愛關聯,歷代不乏大家、方家名言妙論。晉代楊泉在《物理論》中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諄良,不可信也。”唐朝孫思邈把醫術即仁術的精神具體化:“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孫思邈《大醫精誠》)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說“凡為醫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謂明理以盡數也,正物者謂能用藥以對病也?!泵鞔復①t《萬病回春》里說:“醫乃生死所寄,責任匪輕,豈可因其貧富而我為厚薄耶。”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的“醫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醫理”。清代葉桂《臨癥指南醫案》云:“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鼻宕鞑夺t門法律·問病論》“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篤于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凡此種種,足見中醫文化歷來強調醫者仁愛的醫道觀,強調醫術與醫德并重、專業和人文并舉、淡泊名利、尊重生命的醫道精神。綜上,中醫文化里充滿著閃耀人文光輝的醫學類民間文學作品和醫家名言,它們都是可資醫學人文教育的不竭資源。
(二)“就地取材”的教與學,可使人文教育達到“原湯化原食”之效
正是這種“就地取材”的教育,中醫文化中的中醫大家名言警句、中醫類民間文學作品所涉及的中醫常識、現象、術語等,均為醫學生所熟悉,將它們溶于醫學生的人文教育之中,醫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從而內化為自我的職業行為規范,就好比是中醫里說的“原湯化原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說,運用中醫文化人文資源促進醫學生人文教育,把醫學知識和人文精神同時滲透到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職業修養中,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接受人文教育,完成科技與人文并舉的雙重修為。這正是運用中醫文化人文資源促進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優勢所在。
三、運用中醫文化人文資源促進醫學生人文教育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認識,中醫院校有責任把人文精神與精湛醫術并重傳授給醫學生,二者不可偏廢??梢钥紤]以下措施:
(一)教育醫學生充分認識具備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醫學具備科技與人文結合的雙重屬性”已成為從醫者的基本共識。相對于現代醫學而言,中醫學的人文屬性更加強烈。但是目前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恰恰存在與這個共識相矛盾的地方,即主要面向高中理科學生招生,而理科生一般來說文、史、哲等文科功底相對薄弱,如果在大學階段再不補上人文課,勢必造成其人文素養缺陷。所以,中醫類院校有責任把人文精神與精湛醫術同等重要地傳授給醫學生。中醫院校必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才能給中醫教學以正確的定位,即把醫學生培養成為一名正常人和正常醫者—— 這里的“正常”,意即具有人文情懷和人文素養,能夠給患者以足夠的關注和同情,并施于人性化的醫療服務。
(二)設置人文學科課程
在醫學院校,特別是中醫類院校,要有針對性對給學生開設相關人文類課程,如中國醫學史、中國傳統哲學、中國傳統文化等,加強對醫學生進行人文知識體系的系統教育,尤其是對其中以理科基礎知識結構背景考進來的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補漏”。例如,充分利用中醫“醫乃仁術”的傳統思想對醫學生進行“仁愛”教育。“仁愛”既是(下轉第56頁)(上接第49頁)儒家思想的核心,更是中醫精神之核心,它對醫學生醫德培養有著深厚的影響。
(三)營造濃郁的人文教育環境
開展人文教育,本身就要拒絕教條、冷漠的教學氛圍,提倡營造充滿人文氣息的教學環境,如廣西中醫藥大學在各種園林小品里,樹立中醫名家塑像,并配以他們關于醫道的名言;在藥用植物園內,對每一種中藥的介紹里都附上一則與其相關的傳說故事,平添無數人文情趣,學生游園隨處可見,易學易記。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利用臨床實踐環節,培養醫學生的仁愛觀和敬業精神。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其中之一就叫“仁愛醫院”,每屆都接待大批的醫學生接受臨床教學和實踐,讓他們一進醫院即感受“仁愛”二字的分量,樹立對患者的仁愛之心,將“人性化醫療”的人本思想傾注到患者身上,用心服務。
總之,“科技與人文的結合”自古就是人們對醫道的理想期望。而中醫文化里不僅包含博大精湛的傳統醫學技術,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其呈現出的仁愛悲憫情懷、敬業奉獻精神契合人文精神之內涵。所以醫學院校應該實施人文與醫學并重的教學定位,充分利用這些人文資源,發揮“就地取材”“原湯化原食”的教學優勢,以對人文教育的正確認識、人文課程的精準設置和人文教育環境營造等措施有效開展人文教育。
【參考文獻】
[1]吉文輝.人文屬性是中醫學的最大特色[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2]郭佳,霍則軍.西醫院校中醫教學應突出人文特色著重臨床實踐[J].河北中醫藥學報,2006(1)
[3]丁琴海.大學人文教育的幾點思考[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3)
[4]賈愛明,張紅,胡文梅.中醫文化融入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探討[J].醫學與社會,2011(4)
[5]倪建俐.中醫教學與人文探索[J].河北中醫,2012 (10)
[6]魏琴.中醫文化融入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J].西部中醫藥,2013(11)
[7]黃濤.中國民間文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林才志,廣西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臨床與教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