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具有極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獻。首先,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一要在思想上對標對表。思想認識強一分,行動自覺就會進一步。二要在行動上緊跟緊隨。在行動上緊跟緊隨,必須始終把中央決策部署作為開展工作的前提和依據。三要在執行上堅定堅決。執行上堅定堅決,就是在執行時不講條件、不打折扣、不搞變通。四要在落實上落地生根。其次,堅定不移守規矩,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一要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把黨的政治紀律挺在前面。二要嚴格落實組織生活制度,讓黨內政治生活的“爐火”燒得更旺。三要嚴格貫徹民主集中制,完善黨委議事規則和決策機制,堅持按原則、按程序辦事。四要大力加強政治文化建設。第三,堅持不懈重監督,以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勇氣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一要把監督的籠子織得更密。二要把監督重點抓得更準。三要把監督合力聚得更強。第四,以上率下作表率,保持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一是在“慎”字上著力。二是在“嚴”字上著力。三是在“廉”字上著力。四是在“領”字上著力。第五,敢于擔當扛責任,以責任落實推動工作落實。一要知責,強化責任意識。二要明責,強化責任分解。三要壓責,強化責任傳導。四要問責,強化責任追究。
(來源:《人民日報》2017年2月28日)
謝伏瞻:弘揚敢于擔當精神 做時代的勁草真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把敢于擔當納入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強調黨的干部必須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強調干部要敢想、敢做、敢當,做我們時代的勁草、真金。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敢于擔當的基本內涵和重要意義,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首先,當前干部不愿擔當、不敢擔當的幾種表現:一是當老好人。二是擺花架子。三是只要權力不干事。四是不思進取圖安逸。其次,深刻把握“五個敢于”的內涵要求。一是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二是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三是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四是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五是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第三,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擔當。一是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我們將認真總結這些地方的探索實踐,在省級層面研究制定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的指導性文件,對哪些屬于改革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哪些屬于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哪些屬于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加以界定,明確政策界限,鼓勵各地各部門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容錯的具體情形、程序、結果運用和保障措施等,為敢于擔當的干部卸“包袱”。容錯的同時需要注意糾錯,要創新糾錯辦法,形成寬容失敗、允許試錯、有錯必改的一整套機制,最大限度消除影響或挽回損失。健全保護機制,對那些因敢于動真碰硬而受到誣告的干部,及時澄清是非、消除影響,保護好干部。二是健全激勵機制。應暢通干部成長通道,認真落實新時期好干部標準,把敢于擔當作為選人用人的重要導向,貫穿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注重選拔那些敢抓敢管、實績突出的干部。落實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規定,在“下”的問題上細化衡量標準,確保干部下得合規、下得合理、下得服氣,將目前干部“要么踏步、要么進步”的單向晉升變為“干得好進步、干不好退步”的雙向流動。同時,公正對待“下”的干部,讓其有改進提高、重獲提拔使用的機會。應加強績效考核,研究制定體現“重視基層、多勞多得、優秀重獎”導向的政策措施,著力提高基層干部待遇。運用好精神激勵,創新榮譽表彰制度,大力培樹先進典型,營造鼓勵改革創新、激勵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三是完善監督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監督的積極性,讓各級干部時刻置身于法律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之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干部既干凈又干事。
(來源:《人民日報》2017年3月2日)
謝毅: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兩條
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在我國,雖然社會主義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說來,已經基本完成,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但是,階級斗爭并沒有結束。無產階級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資產階級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觀改造世界。在這一方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以后,社會上還有一部分人夢想恢復資本主義制度,他們要從各個方面向工人階級進行斗爭,包括思想方面的斗爭。為了幫助廣大人民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判斷人們言論和行動的是非、辨別香花和毒草,毛澤東根據我國憲法的原則、最大多數人的意志和各黨派的共同主張,提出了六條政治標準,即:有利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有利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有利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有利于鞏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鞏固共產黨的領導;有利于社會主義的國際團結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國際團結;而不是相反。“這六條標準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兩條。”他強調,“提出這些標準,是為了幫助人民發展對于各種問題的自由討論,而不是為了妨礙這種討論”,因為“大多數人有了明確的標準,就可以使批評和自我批評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了。這是有利于人民民主建設、有利于我國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的。《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概括的十月革命道路的五條基本原理,尤其是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的在政治生活中判斷人們言論和行動是非的六條政治標準,實際上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強調的必須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的早期表述。它們的內容,最重要的都“是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兩條”。這是個根本問題。如果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那就一切都無從談起了。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年第1期)
侯惠勤: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現實社會主義實踐之間的幾個重大界限
一是理論的發展和理論的叛離。馬克思學說根本區別于其他學說的標志之一,是接受實踐的檢驗,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此,馬克思對于未來社會主義藍圖極少具體描繪,而把它留給歷史去解決。二是前進中的失誤和倒退中的禍害。馬克思主義判斷進步和倒退的根本標志是生產力的發展。一切變革、一切政黨的政策和措施,如果歸根到底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那么其中的失誤就只能是前進中的失誤。三是可以或正在克服的弊端和不治之癥。馬克思主義判斷一種弊端可否由制度自身加以克服的根本標準,取決于生產關系性質基礎上的國家性質。資本主義私有制之所以不能為社會化大生產提供廣闊的發展余地,之所以不具有無限的自我調整能力,就在于剝削階級的特殊利益設置了其不可逾越的“禁區”。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較之資本主義制度更為優越,就在于它沒有這樣的禁區。社會主義是否會出現一個既得利益集團或“新權貴階級”?應該說,這種壞的可能性雖然是存在的,但也是社會主義國家要極力防止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出現“新權貴階級”,既非邏輯的必然,又遠非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把特權和腐敗說成是社會主義的不治之癥,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偏見和想象。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12期)
陳先達:中國傳統文化需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關于文化的觀點,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有源與流。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之源。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源遠流長,具有持久性和不間斷性。但這絕不是說,我們可以原封不動地保持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科學對待中國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命題。文化不是獨立存在的。它與一個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構成一個社會結構整體,處于相互聯系之中。作為反映高度發達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觀念形態的文化,同樣處于高度發展之中。可是,文化與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又不同,具有很強的相對獨立性。封建時代的文化并不等于封建主義文化,它不會因為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變化而斷流。作為人類精神活動創造的成果,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包括具有超越時代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價值。在當代中國社會,我們需要創造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文化形態,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全盤保留建立在封建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上產生的文化形態,這就必然要經過創造性轉化和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新的時代相適應,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創造出當代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要做到創造性轉化和發展,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條:一是分辨,區分精華與糟粕;二是激活,通過與時代結合對傳統文化作出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的詮釋;三是創新,接續中華民族文化優秀基因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新的概念、新的觀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只能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不是儒家思想。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必須經過創造性轉化。我們要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馬克思主義不能取代也不能弱化中國傳統文化,如果這樣,就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之,如果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不是社會主義,也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看看蘇聯就知道,放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滅亡,其意識形態領域卷土重來的就是舊俄羅斯的宗教思想和否定社會主義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和西方價值觀。
(來源:《前線》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