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豐
【摘 要】太湖縣博物館館藏一組宋代歙硯,器物精致,器形規整敦實,保存完好。三件歙硯在雕刻工藝、文化內涵、質地用途上完全與徽州文化傳統一脈相承,是實用性、觀賞性及收藏性三者合一的珍貴藏品。
【關鍵詞】太湖 宋代 歙硯
“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边@是宋代端明殿學士、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蔡襄在偶拾一方歙硯后的感嘆。古人蔡襄把歙硯比為價值連城的和氏璧,足見歙硯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內涵。
歙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產于安徽古歙州,與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山西絳州的澄泥硯齊名。其石質堅韌、紋理細密,具有“呵氣可研,發墨如油,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等品質,敲擊可聞清越金屬聲。歙硯雕制始于唐代,在宋時得以空前發展。蘇軾有首詩云:“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笨梢娫娙藢ǔ幟詰俪潭戎?。和端硯一樣,歷朝宦官貴族、文豪墨客競相求硯,視如珍寶,至今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太湖縣博物館館藏三件宋代歙硯,石質堅澀,色澤清純,構思巧妙,器形渾厚敦實,是珍貴的歙硯精品。
宋箕形歙硯(見圖1),長14.5厘米,寬9.5厘米,高1.7厘米,重315.0克。硯整體為箕形狀,上窄下寬,硯頭呈斧鉞狀,平底,硯堂平坦。青灰色石質,鰍背紋理,硯外形線條流暢圓潤。該箕形歙硯是仿照實物形狀所造,端莊樸實,無任何雕刻紋飾圖案,以實用為主。古代這種箕形硯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晉。北宋書畫家米芾的《硯史》這樣記載:“有如鳳字兩足者,獨此甚多,所謂鳳凰池也。蓋以上并晉制?!边€曰:“今人有收得右軍硯,其制與晉圖畫同,斗狹四寸許,下闊六寸許,頂兩純皆綽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內之制……又有收得智永硯,頭微圓,又類箕象……其后至隋唐,工稍巧,頭圓,身微瘦,下闊而足或圓為柱……至本朝(宋),變成穹高腰瘦、刃闊鉞斧之狀?!边@里所說的鳳凰池、箕象為同一形式的硯,這種硯的形式起源于晉朝,經過隋唐的發展,到宋代發展為“穹高腰瘦、刃闊如斧鉞之狀”?;纬幵谔埔郧按蠖剂粲腥鶢钭悖嗜切?。宋初期三足箕形硯仍有制作。后因硯的造型發生改變,三足也隨之消失,以硯平底或底部硯邊著地。這種變化是宋代制硯人追求歙硯更加平穩實用的需要,也是審美意識發生改變的具體表現。
宋箕形抄手歙硯(見圖2),長14.1厘米,上寬7.2厘米,下寬7.8厘米,高2.8厘米,重361.0克。硯略呈長方體狀,淌池,池面有一斜坡,硯底從一端鏤空,兩側及前端雕邊著地,硯堂過半向兩側呈弧狀斜至墨池。石質青黑,內閃鰍背紋。硯外形線條圓潤流暢,器形典雅,端莊樸實,無雕刻紋飾,簡潔秀逸。抄手硯是宋歙硯中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之一,古稱手抄硯或插手硯,功能實用性強。制作時將硯的底部掏空,打磨成斜坡式的空間,兩側及前端留有邊沿襯底。和箕形硯相比,抄手硯既減輕了自身的重量,更便于手的抽提,靈活實用。宋早期的抄手硯多為梯形,上窄下闊,墨池與硯堂為一體呈斜坡狀,硯的四側邊向內收斂,底部抄手的空間與硯堂的斜面坡實質為“內制外同”。其硯堂的形制和硯的外在形狀是箕形硯的創新,是具功能性和工藝性的結合,我們稱其為宋箕形抄手歙硯。
宋蟬形歙硯(見圖3),長13.6厘米,寬8.9厘米,厚2.5厘米,重740.0克。呈長方體狀,青黑色歙石,面平,四周及硯心外一周削窄邊。正面雕有硯堂與墨池,結合而成一軸對稱蟬形圖案。兩墨池為蟬的“雙眼”,圓潤的雙眼之間雕琢一小而尖的嘴相連。蟬眼后雕一橢圓形的硯堂蓋,為蟬的“軀干”。硯堂內底以起伏的波浪紋內向收斂,轉瞬向外擴張。蟬形硯硯池較深,石質堅潤,硯石紋理依稀閃爍銀星紋。硯外觀線條規整,簡樸大方。蟬形硯是宋歙硯制作過程中的特殊造型。蟬俗名“知了”,是一種昆蟲。古雕硯者依蟬的形象,運用夸張、平面變形、取舍等工藝技巧,制作出蟬硯的形式。該蟬形硯取自一方上好的歙石精琢而成,形象逼真,獨具匠心。據米芾的《硯史》載:“唐墓中間有得如蓮葉,中凹兩足,如鳳池之制,甚薄,足或如栆也?!笨梢娤s硯在唐代就有制作,唐時的蟬硯有蓮葉等紋飾襯托。宋代蟬硯逐漸無雕刻紋樣,只是在規整歙石的正面雕出蟬形的硯堂與墨池。整體圖案看則為虛,用則為實,虛實結合,蟬形硯是欣賞與實用相結合的完美工藝品。此硯原名為“宋長方形如意池活心歙硯”,筆者認為欠妥,單就文物的局部定義,缺乏對器物的整體認知性,不能全面承載文物所蘊含的歷史藝術價值。將“如意池”和鏤空的“活心”合二為一,就如一只“蟬”的平面圖像,形式上更加貼切、真實。就此而言,以“蟬形硯”相稱比“如意池活心歙硯”的稱謂更加具有包容性。
古代,硯不僅是文房四寶之一,也是文人雅士、達官顯貴們的珍愛之物,因此,制硯者對硯的材質、造型、工藝等要求甚高。對上述館藏三件歙硯精品,筆者有以下三點思索共享,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首先,三件歙硯材質相同,器形偏小,實用性強。兩件硯石為青色,一件為鱔魚黃色。石內均無裂痕、雜質、石筋。沾水撫摸,手感細潤。手指輕磕,聲音清脆如銅音。歙硯石材取自徽州地區龍尾石,屬片頁狀板巖。石的側面硬度大,雕琢不易。制硯者往往依石的平面層切取,加上龍尾石自然分割多呈直線條狀,且寬面平整,適合雕長方形體。宋人多以硯“方整為貴、渾樸為佳”,此三件硯側視方正感較強,實則皆有變,各硯的正面和反面、前面和后面在尺寸上略不同,呈正面大反面小或前面小后面大。三件歙硯長寬數值相比較接近,形狀合理,適合成人手掌托舉。使用時放置沉穩,磨墨輕便,容易清洗?;纬幒统殖幍某幪?、硯池看似連體,實際分工各異,又相得益彰。堂心微凹便于磨墨,硯池和堂心呈弧形自然過渡。蟬形硯兩墨池深而廣,一池可蓄多墨,一池可注清水,便于調釋墨的濃度。
其次,三件歙硯無任何雕刻紋飾,簡練大方,都是素硯。歙硯以其造型豐富、形式多樣被古今文人所愛。制硯者雕以什么樣圖案,用什么雕刻手法,取決于硯石的材質。本文所述三件歙硯,其龍尾石的側面硬度強,制硯者依照生活中的實物(動物)形象在石的正(反)兩面進行雕琢打磨,給人一種直觀的物狀圖案。除此之外無任何的雕刻紋飾,我們認為這三件歙硯可稱為素硯。直觀其物,無不滲透出一種樸實的美,適合人們對實用與審美的要求。我們的祖先十分講究硯的清洗,“寧可三日不洗臉,不可一日不洗硯”。三件歙硯在雕琢的工藝上始終保持潤暢奔放的效果,沒有繁瑣的雕刻紋飾,更方便潔凈,賞用穩妥,不傷手,不易脫手。
最后,三件歙硯的形式表現、雕刻技藝與徽州地區“三雕”有一脈相承之處,風格俊逸,質感精細,是徽文化藝術風格的再現。制硯者常以某個主題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想、人生追求境界等。如《硯史》“有如鳳字兩足者”,鳳有龍鳳呈祥、飛黃騰達、財源廣進之意,表達了宋代文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蟬在宋代文化中是具有靈性的動物,能蛻變重生,隱含神圣、清高之意。制硯人用簡易直觀的鏤空“蟬”圖樣來表達自己不與他人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生活感悟。古人還用蟬的“一鳴驚人”方式進行自我激勵,表達了科舉中第的祝愿等??傊?,箕形硯、抄手硯、蟬形硯的創作主題思想不外乎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憧憬,是古代文人墨客高雅情趣志向的流露。
宋代“蘇黃米蔡”時期,學風昌盛,書院林立。古徽州私學盛行,崇儒重教,程朱理學得到廣泛傳播,濃厚的學術氛圍造就了很多的賢才名家。文人雅士、詩人、畫家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審美情趣也有更高層次的認識。他們將自己的思想意識寄托于朝夕相伴的硯石中,以此感嘆人生,借物寓情,這在更多徽州歙硯上得以體現。也因此我們認為歙硯有其獨特的徽派文化底蘊,是徽州文化的產物。
縱觀這三件館藏的宋代歙硯,渾厚樸實,是集實用性、觀賞性及收藏性三者合一的珍貴藏品,其獨特的徽派文韻,歷經滄桑魅力依舊。三件宋硯曾參加2012年安徽博物院新館“文房四寶”主題展,獲得主辦方一致贊賞。歙硯不僅僅是書房里的文具,其功能背后所隱藏更多元化的文化內涵、時代觀念等值得我們去剖析,這也是“讓文物活起來”思想要求的具體所在。
(作者單位:太湖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