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維亞+楊世瀚
【摘 要】博物館藏品是信息的載體。了解藏品信息的特點、分類,能完善藏品信息處理的工作程序,提高博物館業務效能。本文分析了藏品信息的分類和特點,在研究思路上,提出“時代性”的概念,這是提升藏品活力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博物館藏品 信息 時代性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公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大。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博物館需要充分利用文物資源,運用多種方式讓館藏文物動起來,發揮其文化凝聚力和領導力。在信息時代,提升藏品活力的關鍵是推動其信息的流動。
了解藏品信息包涵的內容,分類及特點,對于完善藏品信息處理的程序,切實指導藏品研究,分享藏品信息,提升博物館的業務效能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作用和意義,本文擬對此做解析,敬請方家指正。
一、藏品信息分類
藏品信息分類是對藏品所包含信息的歸類。根據目標和對象,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一)以藏品自身為客體
以藏品自身為客體,可以把藏品的信息分為四類:
1.材質:物質構成,如銅、鐵、土。
2.設計:造型、尺寸、重量、紋飾、顏色、銘文和生產技術等。
3.功能:制作該件藏品的目的。藏品的功能在產生之初,和歷經流傳之后,功能會發生改變,或者增加或者減少。藏品的功能具有實用性、社會性、審美性。
4.歷史:藏品的流傳記錄。包括制作時間、地點、制作者、為誰做的、擁有者的變化、發現的地點、進入博物館藏品的途徑和過程等。
(二)依照目前業內處理藏品信息的工作程序
依照目前業內處理藏品信息的工作程序,可以把藏品的信息分為兩類:
1.基礎信息。藏品基礎信息是藏品進入博物館后建立的一整套信息資料,信息的載體有紙質和電子兩種。紙質基礎信息的主要形式有總賬、藏品檔案及信息卡片。總賬是目錄式,主要項目有名字、時代、件數,尺寸、重量及來源等基本信息。檔案在目錄式的基礎上,增加了藏品描述、及相關細節信息。卡片主要是用于查找和翻閱。這三類基礎記錄初步描述了藏品“是什么”,主要目的是為藏品的安全管理提供基礎和原始數據。因此必須做到制度健全、賬目清楚、編目詳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繁簡適度。
電子基礎信息有國家級的信息平臺,也有各館獨立開發的應用系統。國家級可移動文物的信息平臺,一為全國珍貴文物信息系統,一為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系統。后一個從2013年6月進行試點,到2016年12月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的基礎數據基本采集完成。在國家信息平臺外,地方上一些博物館有自己使用的信息平臺,它們是根據自身館藏特點獨立設計而投入使用的。
電子基礎信息的內容源于紙質,優勢在于更直觀、快捷易于查找目標藏品。基礎信息的兩種載體,各有優勢,互為補充,不可偏廢。
2.研究信息。在基礎信息之后理解、解釋和評估藏品,解決藏品及其與藏品相關人、物之間的關系等相關一系列問題得到的信息,稱之為研究信息。研究信息的主要形式論文或是相關著作。
基礎信息階段,是博物館處理藏品信息的初級階段,有規章可循,有工作流程可依,是藏品管理的基礎。研究信息則是處理藏品信息的高級階段,在前人成果上,研究者根據自己的學術背景、意愿興趣,選擇合適的藏品進行研究。因此博物館的藏品都會有自己的基礎信息,但研究信息則不一定。深入藏品研究,能提升藏品的利用率,提高博物館業務水平,促進博物館更好服務當代人群和社會,是使得藏品“活”起來的基礎和必要前提。
二、藏品信息的特點
(一)藏品信息具有可解讀性
可解讀,也就是藏品信息可以被認識和闡釋。解讀藏品從認識藏品開始,是基于藏品的物質特性,解決“是什么”的問題;闡釋藏品,側重于藏品在社會和文化的演進過程中人們對藏品的認識,解決“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
(二)藏品信息具有層次性
所謂層次性主要指兩種情況:一種是藏品本身的信息,如藏品信息有材質、技藝、功能和歷史四個層次;另一種是研究者、觀眾認識藏品信息的過程,從作用于感官的直接信息到通過歸納、演繹等邏輯思考,運用排除、對比、判斷等方法得到的隱藏性信息。由于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深化和不斷調整與完善的,對藏品的認識亦是多次和反復的,因此研究藏品信息有一個持續更新的過程。
三、藏品信息研究的思路
因為藏品客體的特殊性以及研究者的主觀性,目前尚無統一的方法論來指導具體的藏品研究。依據前文對藏品信息分類和特點的分析,這里可以為藏品信息的研究可以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方向。
(一)依據藏品信息分類的特點,補充和完善藏品信息
從物品到藏品,期間歷經的人、事不定。因此關于文物自身的基礎信息,需要解讀和辨識。在流傳過程中,相關的人和物需要追尋和澄清;藏品本身的真偽鑒別,也需要時間辨別,乃至審美賞析、社會歷史分析等。對藏品信息的研究可以在藏品信息分類的每個層次中得到補充和完善。
廣西壯族自治區潘郁生研究員曾撰文《孫中山給廣東革命政府政務會議信函的真偽考辨》[1]詳細記錄了一件文物的真偽鑒別之路。該文物在1966年2月入藏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由南寧邕華齋文物商店收購,是一件孫中山先生于1923年8月7日給廣東革命政府政務會議的信函。該信函入藏時,經過專家鑒定為孫中山親筆信。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史學家榮夢源先生到廣西考察,認為信函有贗品之嫌。1994年,國家文物局近現代(革命)文物專家組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確認一級文物時,請專家組蘇東海先生鑒別。蘇先生表示:“孫中山的信中國革命博物館也有,從字面上看不一定是假的,可以深入調查信函的來源。”2006年4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孫中山研究所所長王杰博士,認為該信“從字信、風格、運筆和信箋、紙質、印鑒、時間上考證,系孫中山手跡無疑”。“從函件的內容及當時的情狀看,該函件有多件存世。”后潘郁生研究員綜合各位專家意見,從歷史社會背景、文物自身所載信息對比等角度論證該文物確實為真品。從信件存世于1923年,入藏是1966年,首次疑為贗品在1979年,直至2012年撰文系統論證,這件文物的真偽辯證之路有33年,成為藏品有56年,存世有89年。
(二)注意挖掘藏品信息的時代性
“博物館要把藏品里面隱藏的意義、信息、知識,用一種人們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是今天博物館最重要的使命。”[2]對觀眾來說,駐足凝視藏品時,觀看它的外形、紋飾,觀眾和藏品之間隔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為了彌補這種距離,要把隱藏的藏品信息清晰準確地傳遞給觀眾。一般展覽中藏品前有說明牌、后有背景介紹,有場景復原、3D數字動畫,虛擬科技也來助陣增強人們的參與度與體驗感。
除了這些方式和手段,研究者需要意識到藏品的信息要讓當代人理解和接收,要和當下的社會、時代、世情結合,才能使觀眾產生共鳴和認同,即挖掘藏品信息的時代性。茲舉兩例:
其一,煲,藏品之一。1978年自治區成立20周年慶典上,地方實業參展產品之一。展覽結束后,展品留存館內。2011年揀選入藏。煲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炊具,有悠久的使用歷史。實質上它疊加了三層文化信息:“煲”第一次出現在唐代段公路的《北戶錄》里面,是一道“煲牛頭”的地方菜,隨后成為一類瓦質炊具的專稱;約千年時間,湯煲成為粵地方文化的標簽,滲透飲食、方言和生活習慣;近來包含了健康生活的理念,和養生、慢生活等概念聯系在一起,反映了人們對當下快節奏社會生活的反思。[3]
其二,鋦瓷。鋦瓷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用金屬釘(鋦丁)對破裂的瓷器進行修復和加固,以便繼續使用。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出于愛物惜物的心理,人們對打碎的碗、碟等生活瓷器都好好留著,等著走街串巷的鋦瓷手工匠人來補。現在鋦瓷手工藝早已退出了生活舞臺,該手藝成為了工藝,初衷從“補好能用久點”,轉變了為一種“藝術地去修復”。這種變化的物質基礎是社會物質豐富,人們有余力來發現新的美;精神層面上,是當今的社會更開放和包容,強調差異性,人們有心力去欣賞這種缺憾美。在2006年,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聯合合作推出“寶璺藏神——鋦瓷研究展”,系統展出了不同技法的歷代鋦瓷實物。
煲和鋦瓷其本質沒有變。湯煲首先仍是一種炊具,鋦瓷仍然是一種修補技術。但煲逐漸增加的功能,人們對鋦瓷態度的改變,是時代和社會賦予物品的新文化內涵。這種“增加”和“改變”,是文化傳承、社會演變、觀念變化凝結的信息。它附著在藏品上,如同自然界的沉積巖一般,層層疊加。這樣“疊加”的信息,需要研究人員如同偵探般揭取并解釋。挖掘藏品信息及藏品信息的時代性,不僅能豐富對藏品的認識,而且在陳列展覽時有更多的主題和余地來呈現藏品,在教育傳播階段能使觀眾更全面了解藏品,貼近藏品,更好發揮博物館的文化教育職能。
2017年3月3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開幕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回答如何更好利用文物的問題上,表示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命題,讓文物活起來,關鍵是在“活”字上下功夫。做好藏品的基礎工作,這是提升文物活力度的必要前提。在藏品信息登錄及研究這個環節,做理性的思考非常有意義,本文謹做了次有限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潘郁生.孫中山給廣東革命政府政務會議信函的真偽考辨[C]潘郁生文集,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3:86-94
[2]嚴建強.文化遺產、文化景觀與博物[N].寧波日報,2016-06-17(B04)
[3]章維亞、王雙,煲蘊藏的文化內涵及其成因[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27-29.
作者單位:
章維亞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楊世瀚 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