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斌
【摘 要】關帝廟戲樓堪稱隴東清代以來建筑的典范。它充分體現了西北戲樓的特色,展示了其高超的建筑藝術,具有多重功能,并且具有文物、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代表了我國戲樓文化的較高成就。
【關鍵詞】關帝廟戲樓 功能 價值評估
關帝廟戲樓屬于古建筑,通過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修建的戲樓中梁墨書題記記載“重建”二字可知,康熙七年之前此處就有一座戲樓。不知何故,康熙七年重建戲樓,或因年久失修,不能使用;或因戰爭,毀于煙火。史無詳載,不可而知。本文所述關帝廟戲樓為清代康熙七年所重建的戲樓。筆者主要通過實地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對關帝廟戲樓的相關問題作一說明,對其存世價值進行探究。
一、關帝廟戲樓概況
關帝廟戲樓位于甘肅省莊浪縣南湖鎮南門村中心街關帝廟院內。1992年關帝廟戲樓被申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申報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有一名文保員管理保護。戲樓中梁豎書墨書題記:“康熙七年歲次戊申孟夏谷旦,敕授之林郎知莊浪縣事,溫陵王鐘鳴喜捨白金壹佰兩重建,都綠首邑民蒙習儀。”通過墨書題記可知,清代康熙七年,重建關帝廟戲樓。其為典型的隴東鄉土建筑,是研究清代戲樓建筑形制和建筑風格的珍貴實物資料。
戲樓坐南面北,占地面積57平方米,磚木結構,長10米,進深5.7米,高8米。分上、下兩層,上層高2.3米,下層高2.5米。四檐歇山式建筑,整體有八根通梁柱,柱子高2.7米,周圍有木欄桿。后墻為木板側立而成,左、右山墻為磚墻。內部長為8.8米,內深為5.4米,分三間,外兩側為2.9米,中間寬3.1米,里面三間框架結構。戲樓左右窗口呈正方形,邊長為2.0米。戲樓地面為木板鋪設。正前方有拱形門洞,高40厘米,寬75厘米,下層設左右對稱的兩個圓形窗孔,直徑60厘米,內徑50厘米。
1920年12月16日,海原發生大地震,關帝廟戲樓檐面遭到破壞。村委會組織當地村民對此次破壞的局部進行了修葺。1949年到1980年,戲樓因年久失修,戲樓多處漏雨,部分梁柱腐朽,南湖鎮南門村村民捐錢捐物進行加固維修。1992年,莊浪縣博物館籌措資金5000元,對戲樓進行了頂部揭瓦與加固維修。2009年6月,莊浪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再次對關帝廟戲樓進行全面普查,戲樓保護情況良好,結構沒有改變。2017年3月豎了一塊省級文物保護標志碑,碑高60厘米,寬90厘米,厚10厘米。該碑位于該戲樓西南30米處,碑的正面刻有“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帝廟戲樓”“甘肅省人民政府”“二零一六年六月公布”“莊浪縣人民政府立”。
二、關帝廟戲樓功能
顧名思義,關帝廟戲樓的主要功能就是民間在關公廟前修建的戲樓,專門為關公唱戲的場所。關帝廟戲樓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關羽與后人尊稱的“文圣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圣關公”。由于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關羽被道教奉為五文昌之一。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也有傳說是關公的生日,因此村民每年會在這一天在關帝廟戲樓給關公唱戲。
關帝廟戲樓是把關公與廣大民眾聯系在一起的紐帶,其為鄉鄰提供了一個活動場所。村民在此進行唱戲活動,被稱為“唱神戲”,百姓參與活動被稱為“趕廟會”。旨在通過唱戲活動,祈求關公的保佑,保一方百姓平安,風調雨順,財源廣進。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南湖鎮村民都會為關公唱神戲。活動規模較大,十里八鄉的百姓都會前來趕廟會,場面壯觀,非常隆重,熱鬧非凡。
關帝廟戲樓更是這種約定俗成的民間信仰繼承與流傳、發展的根本保證。正因為有此戲樓的存在,南湖鎮村民至今依舊在戲樓中舉辦廟會活動。崇拜關公的信仰在大西北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民間藝術在藝人的繼承中不斷創新與發展,秦腔文化與民間信仰文化交相輝映,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形成了一種民俗文化,植根于每個村民的心中,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形成了他們忠厚、善良的性格。
關帝廟戲樓能夠經歷百年風雨,屹立不倒,足以說明其有存在的意義。關帝廟戲樓的功能不僅是唱戲活動的場所,還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民俗、文化符號、崇拜信仰。關帝廟戲樓中表演的秦腔文化以懲惡揚善、金榜題名、忠義孝道等諸多方面的主流文化為藍本,在教化民眾、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對兒童及青少年的思想啟蒙具有教化作用。廣大民眾認識到了關帝廟戲樓存在的重要性,因此多次捐資捐物修葺保護,共同管理、共同使用。關帝廟在歷經幾百年的滄桑歲月中與世長存。
三、關帝廟戲樓價值評估
一是歷史價值。關帝廟戲樓建于清代康熙年間,代表了隴東戲樓的藝術風格與時代特征,也是隴東鄉土文化生活的直接見證和物化形式。它是研究隴東清代戲樓建筑形制、建筑風格、建筑格局的珍貴實物資料,是社會學、民俗學、建筑學等諸多行業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典范,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
二是藝術價值。戲樓分上、下兩層,頂部有五脊六獸,為四檐歇山式風格,尖頂飾一座灰陶古建筑飾件,灰陶建筑飾件的柱子清晰可見,脊飾浮雕四龍首分別向東南西北瞭望天際。其兩側相對蜿蜒盤踞雙龍圖案,最外側兩龍回首遙相呼應。三磚五瓦起脊而成,前兩側脊飾分別有鴿子與獅子呈站立狀。戲樓之上瓦壟錯落有致,椽從頂梁分別向前后檐斜鋪而下,支撐表層屋頂,四面出飛檐椽頭。四角以斜梁連接,三踩斗拱承托,戲樓整體有八根通梁柱。后墻與臺面皆用木板鋪設而成,山墻為磚墻。下層中間呈圓拱形的門洞,兩邊對稱各有一個圓形的窗戶,底層中空,可以放置道具,并且擴音效果非常好。底層設計具有藝術效果,為古代建筑的精彩之作。關帝廟戲樓的形式也非常豐富,就脊飾的各種動物及各類浮雕而言,獨具特色。三踩斗拱與飛檐椽頭的設計,瓦壟的排列格局使其氣勢雄偉,極為精美。關帝廟戲樓是藝術與科學融為一體的結晶,堪稱隴東戲樓之瑰寶。
三是文物價值。古建筑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重要文化遺產,是歷史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遺存,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經過幾百年風雨滄桑流傳至今,其具有文物價值。無論是關帝廟戲樓脊飾中栩栩如生的各類動物,還是一磚一瓦、一椽一卦都具有文物屬性。要研究清代建筑的風格特征、文化內涵、藝術格局等,古建筑關帝廟戲樓就是珍貴的文物資料。反觀關帝廟戲樓脊飾各種浮雕的龍,所呈現出清代文化內涵的核心價值。龍文化在清代康熙年間及之后都被推崇。這一現象是文物所具有的另一屬性,因此其具有文物價值。
四、結語
該古建筑是清代康熙年間專門為關公修建的戲樓,故稱為關帝廟戲樓。其不但具有傳播傳統文化、塑造民間信仰、傳承文明等功能,而且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物價值。1992年申報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6月申報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9月莊浪縣博物館向省文物局申請關帝廟戲樓維修保護經費,對古建筑進行維修保護。在維修過程中,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精心策劃,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并付諸實施。這一舉措對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莊浪縣志編纂委員會.莊浪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陳志華.李秋香.中國鄉土建筑初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劉敦楨.中國住宅概說[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4]張晶.中國磚雕藝術概說[J].裝飾,2002(2).
[5]劉豪興.農業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鄭卉.淺談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原則[N].中國文物報,2009-05-06.
(作者單位:莊浪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