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愛
【摘要】在經濟運行情況低迷、銀行信貸資金局部供給短缺的情況下,民間融資已經成為小微企業的重要融資途徑之一。民間融資的存在與發展,對于緩解資金供需矛盾,促進企業發展有著積極的一面,同時也存在傳遞風險、影響地區金融穩定的負面影響。通過加強民間融資法規建設與地方金融環境建設,拓展融資渠道等途徑,能盡量消除其負面影響。
【關鍵詞】小微企業 民間融資 融資渠道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小微企業民間融資現狀
民間融資規模龐大。以湖南省湘潭市為例,近年來,湘潭地區的金融規模已相當龐大。截至2015年6月末,共有銀行類金融機構24家,貸款總額1241億元。各類小額貸款公司、擔保中介機構、典當行和民間“地下錢莊”約700多家,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和分析,當前區域內民間融資總量約300億元。
民間融資成本高位運行。民間融資通常使用月利率,最低3分,年利率即為36%,約為銀行利率的6倍;較高可達4-6分,年利率即為48%-72%,約為銀行利率的8-12倍。
民間融資手續簡單、形式多樣。一是借貸手續簡單到“打個白條、摁個手印”即可,有的甚至沒有白條,僅依靠記憶“做賬”。這類借貸既沒有法律意義上的抵押擔保,也沒有有效的制約條件,僅依靠親情、友情和固有的做事方式來維持。二是民間融資契約方式多樣化,包括口頭協議、解調和入股證明等。
由于信息不透明且缺乏外部監管,蓬勃發展的民間融資市場成為了各類借貸詐騙的“溫床”。特別是隨著技術手段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斷進步,民間借貸欺詐也產生新的載體和方式。如“網絡信貸”詐騙、“信用貸款”詐騙和非法集資活動等,主要采用虛假誘人條件并配合大肆宣傳以達到其吸引受害人的目的。通常利率為單月利息1分至2分左右,年息在10%-15%之間,一旦受害人被虛假廣告所蒙蔽,對方就以保證金、利息等手段騙取受害人的錢財。這種“資金空轉、以錢生錢”,“空手套白狼”最后卷款逃逸的現象,造成了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
小微企業民間融資成因
銀行信貸門檻高。雖然近幾年各大銀行都相繼出臺扶持小微企業的信貸政策,但是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經營理念下,銀行為了規避信貸風險,在貸款上更加偏向能夠提供有效抵押物的企業。目前,湘潭地區小微企業普遍缺乏足值有效的不動產作為抵押擔保,這種先天缺陷嚴重制約了小微企業的獲貸能力。因此,很大部分小微企業選擇民間融資解決資金需求。
企業缺乏信用。小微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且缺乏透明度,存在隱瞞不利于自己的各種信息。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拒貸行為。同時多數小微企業為家族式企業,管理者素質不高,用人唯親,管理模式多為所有權與經營權高度統一。另外,企業監管不嚴、經營管理水平有限,容易造成盲目擴張、多頭投資等問題。一旦資金緊張只能選擇高息的民間融資來應對周轉,而高利息的民間融資又進一步增加企業的財務成本,導致企業陷入惡性循環。
民間投資渠道偏窄。在存款利率較低、股市低迷的情況下,部分城鄉居民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會選擇民間融資以獲取更高的利息。特別是近年來城郊居民由于土地征遷獲得大量資金,這些資金在購買房屋、汽車及留足生活必須資金后,富余資金進行了民間融資。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民間融資市場,進一步抬升了民間融資成本。
民間融資具有手續簡便快捷、時效性強、融資門檻較低,以及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促進經濟發展等優勢,但同時具有不規范性、盲目性和高風險性,如不能促進其規范健康發展,勢必對經濟、金融造成巨大的破壞。規范民間融資的方法很多,主要從外在的監管和內部的整頓著手。
加強民間融資法規與金融環境建設
民間融資長期處于社會融資領域的“灰色地帶”,政府部門應當針對民間借貸的特點調整相關政策,立足于既能有效防范風險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與激活民間借貸活力的思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賦予民間借貸行為主體及其行為應有的法律地位,并明確其應當承擔的權力義務使民間融資規范化、合法化。同時,政府應加強組織監管,切實擔負起金融監管的職責,依照“誰審批設立,誰負責監管”的原則,聯合金融監管機構、地方工商、稅務等部門,加強對民間融資機構設立、運行、退出等全流程監管,防止出現高息借貸、非法融資、洗錢犯罪、沖擊資本市場等風險。
要建立利率監管體系,規范和引導民間融資利率,打擊高利貸行為。從2005年開始,人民銀行推出了民間借貸利率監測制度,但由于沒有現場檢查權,一些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難以把握。因此要增加人民銀行、銀監局對民間融資主體單位的現場監管權,核查其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要規范民間融資運營模式,制定完備的借貸手續,規范法律認可的合同文本,制定違約責任處理辦法和應急機制等,防止因口頭協議或法律手續缺陷造成投資者權益得不到法律保障,從而帶來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因素。要拓寬民間資本的投資渠道,政府可以作為“中介”,將一批經營狀況好的企業打包推薦給民間融資機構,引導民間資金流向產業支持項目和風險較小項目,減少民間資金的盲目流動,不但支持當地的經濟建設,還能實現資金的良性循環和互動。
拓展融資渠道,加強法律金融知識宣傳
政府、銀行都應該為小微企業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及融資渠道,企業也應從自身角度出發,提升長期融資的能力。就目前的經濟現狀來看,政府仍是我國市場經濟的主導者和宏觀調控的決策者。對于處于劣勢地位的小微企業政府應多多給予政策支持,不單要出臺相關幫扶政策、意見,引導市場的優勢資源向小微企業傾斜,還應主動在關鍵時刻站出來幫助小微企業融資。具體為:一是銀行助力小微企業,成立專門為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既能最大化的貫徹落實中央幫扶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又能將資源直接作用于小微企業幫助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能規范民間融資市場,促進金融市場良性競爭,降低金融風險。
二是企業自身造血是自我完善和提高小微企業永續發展的持久動力。小微企業完善企業組織形式,淡化家族企業氛圍,培養企業文化,形成核心競爭力。要改進財務結構和提高風險管理,加強日常財務指標分析和現金流管理,保持良好的償債能力基礎提高營運資金運轉效率,緩解企業資金不足問題。要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強化經營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優化企業結構,突出主營業務,建立順暢的生產、銷售、稅收、投資的循環運轉,保持經營的穩定和盈利的穩定,形成一定的資金積累機制,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和積累能力。努力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樹立企業的社會形象,經濟交往以重視信用為先,以點滴的信用積累逐步擴大企業的市場影響,提升企業長期融資能力。
許多金融風險的產生和民間融資引發的問題究其根源是民眾和一些經營管理者對金融知識了解甚少,法律意識淡薄。所以政府和監管機構要加大民間融資的風險提示,使社會公眾對高收益潛藏的風險有清醒的認識,讓小微企業在民間融資過程中保護自身權益,避免風險。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以及舉辦講座等形式加大對金融知識和合法融資行為的法律宣傳力度,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和金融知識水平,促進公眾和小微企業在民間融資過程中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避免上當受騙,降低風險。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保險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①陳思寓:《湘潭市農村小微企業融資行為影響因素分析》,《中南大學》,2013年第4期。
②黎智洪:《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與出路》,《人民論壇》, 2013年第29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