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婉婷++郝麗琴
【摘要】目前,我國與外國開展的腐敗資產追回合作仍主要依賴雙邊條約和國內法,但我們作為申請國進行的腐敗資產跨境追回的效果并不理想,對此我國亟待完善相關國內立法和制度,并采取積極措施推進國際司法合作。
【關鍵詞】腐敗資產跨境追回 國家豁免原則 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F73 【文獻標識碼】A
反腐敗是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當今隨著各國貪腐罪犯外逃案件的增多,腐敗資產的跨境追回也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化問題。2003年生效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在創新腐敗資產追回制度方面有很多亮點,我國作為該公約的締約國,在與其他締約國進行跨境資產追回的合作方面也有了更充分的國際法依據。但是由于公約的規范過于原則性,很多關鍵條款缺乏強制性,而且對締約國合作方面的履約義務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所以該公約在保障腐敗資產跨境追回過程中的作用不能過分夸大。
我國腐敗資產跨境追回的整體效果為何并不理想
從目前來看,我國在腐敗資產的跨境追回問題上,多處于請求國地位,追回仍然以雙邊條約或被請求國的國內法為主要依據,依賴相關國家的司法協助或國內法實施。總體來看,我國腐敗資產追回的整體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缺乏國家豁免原則的限制性規定。在我國與《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締約國之間進行腐敗資產追回時,我國作為請求國可以依據公約提供的直接追回機制,在被請求國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確認對擬追回資產所主張的合法所有權。但由于我國在國家豁免原則的問題上堅持絕對豁免立場,即認為國家及其財產不受外國法院的司法管轄和強制措施的執行,所以公約提供的這一直接訴訟機制很難為我國所用。即使我國主動向外國法院提起訴訟,由于缺乏國內法依據,我國民事訴訟主體的地位也難以獲得外國法院的認可。
刑事沒收制度不完備。我國雖然在實體法和程序法上都規定了沒收制度,但很多具體內容尚不完善,難以與國際法接軌。此外,我國刑事沒收制度在沒收財產的范圍、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缺席判決制度等方面也有立法缺位的情況,影響我國與相關國家的司法合作程序和效果。
承認與執行外國刑事罰沒裁決較為保守。各國間相互承認與執行外國罰沒裁決,往往是進行司法持續性合作的基礎,很多國家在該問題上采取對等原則。我國對外國民事罰沒裁決的承認和執行條件規定得較為寬松,也參與了一些國際公約,但是在刑事罰沒裁決的承認和執行上則較為保守,國內法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這將不利于外國“沒收令”在我國的承認和執行,也必然牽連到此后我國與相關國家在該方面的互惠合作。
與外國在腐敗資產的分享方案上存在分歧。我國作為腐敗資產的主要流出國,在與提供司法協助的國家進行談判時,往往反對資產分享或極力降低對方國家的分享比例,而腐敗資產的流入國通常以提供司法協助或支付費用為由提出較高比例的分享方案,這通常是我國不能接受的。分享方案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國與他國展開司法合作的效果不甚理想,以后的資產追回合作也將面臨困難。
我國腐敗資產跨境追回機制應轉變觀念
腐敗資產的跨境追回,如果在相關國家間不存在有效的和具體的國際條約,則實質上可利用的國際法依據只有一個,即他國基于國際禮讓,以國際合作原則為基礎,自愿提供司法協助,而在此過程中依據的程序法只有被請求國的國內法,這一依據也恰是《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和各國間進行司法協助談判的基礎。
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尚不具體清晰的情況下,我國與他國展開腐敗資產追回的談判和合作能否成功,必然依賴國家主權的適度限制,如果我國一味堅守絕對豁免原則,則外國法院基于國家主權原則對我國不具有管轄權,那么將意味著我國當然放棄了通過訴訟程序直接追回境外資產的可能,這從資產追回的實效性來講是十分不經濟的。
對此,我國應轉變觀念,本著更加務實的態度對待境外追贓問題,追根溯源我國應在這一問題上權衡好維護國家司法主權與保障國家利益的關系。當然,不同案件的國際影響會有差異,所以,我國應盡快出臺國內相關立法明確承認外國法院管轄權的范圍和方式,為適用國際公約和他國國內法中關于腐敗資產直接追回的訴訟程序減少障礙。
我國腐敗資產跨境追回機制應完善國內立法
當前,在刑事立法尤其是訴訟程序法方面進行完善,是實現與國際法接軌、開展腐敗資產跨境直接追回的必由之路。在沒有可依據的國際條約的情況下,腐敗資產跨境追回困難的根本原因是資產處于外國境內,而請求國又不能到外國國家領土之上行使司法主權,這是對被請求國國家主權的侵犯。所以,請求國要實現資產追回的目的,同時也要尊重被請求國的司法主權,必須依據被請求國的國內法規定,即被請求國提出的審查條件提出申請,這就要求我們在刑事缺席審判、善意當事人保護、刑事強制措施的實施條件、證據的提供、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對外國法院沒收令的承認和執行等方面完善國內訴訟法律制度,在不損害本國主權和國家利益的情況下,盡量減少與國際法和各國司法程序上的差異,提高我國腐敗資產跨境追回的成功率,為與其他國家的司法互惠合作提供良好的條件。
我國腐敗資產跨境追回機制應強化國內相關制度建設
首先,強化金融監管制度。雖然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中也涉及各締約方在金融監管方面的制度建設和合作義務,但多屬任意性規定。盡管如此,對我國而言,加強自身金融監管的制度建設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不能與相關國家開展司法協助,那么有效的金融監管不但可以在源頭杜絕一部分洗錢行為,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在資產流入國境內通過訴訟程序進行直接追回涉及到的證據的取證和舉證成本。所以,加強金融實名監管、跨境流動資金的監測和規范現金交易是預防腐敗資產的流出,并進行事后追回的重要輔助性制度建設。
其次,設立跨境追贓專項制度。跨境追贓是一項對業務人員專業要求高,制度和費用成本都很高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不但要求我們要加強司法隊伍建設,培養有能力和覺悟高的對外司法人員,更要做好這些人員開展境外追贓的保障。這需要我們在專業人才培養、廉潔性教育、專項基金建設、反洗錢信息共享網絡平臺建設等多方面做好輔助工作,確保相關追贓工作的順利開展。
我國腐敗資產跨境追回機制應重視和促進國際合作
腐敗資產跨國追回的主要途徑有兩個,一是直接追回,即通過資產流入國的訴訟程序或特定程序追回;二是間接追回,即資產流出國雖然已經作出沒收裁決,但需通過資產流入國的司法協助才能對腐敗資產進行沒收和予以返還。無論通過上述哪種途徑追回,對任何資產流入國而言都會產生行政、司法資源的負擔和損失,所以為了實現資產追回的目的,我們有必要以更加務實的態度考慮在該方面給予相關國家優惠,甚至做出讓步,激發相關資金流入國提供司法協助的積極性,扭轉當前我國境外追贓的不利局面。如果追贓程序已經進入訴訟程序,涉及最后追回資產分享問題發生分歧,則在均衡各方面利益的情況下,如有必要保證資產追回的效果,可以適當考慮被請求國的分享方案,以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另外,在我國作為資金流入國時,為維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可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情況下,在司法和行政裁量的范圍內,創造更多的腐敗資產追回的成功經驗,避免我國作為請求國在今后類似的資產追回案件中因對等原則受到拒絕。
(作者單位均為河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①楊宇冠、吳高慶:《<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解讀》,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②黃風:《資產追回問題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