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紅
最近常常有朋友問我:你的患者是不是以老年人居多?我回答說:要是在十幾年前,你說對了;現在卻完全不一樣,就診者以中年人最多,其次是青年人,老人和小兒反而相對較少。這也讓我深感遺憾。青年人的就診率近年明顯增長,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現在青年人的健康意識比過去的青年人有所增強,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的身體確實問題很多,以往的各種“老年病”的發病正在變得年輕化,也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問題。常常有大病突然降臨,容不得你有充分準備,這樣的情況常在門診中見到。大家不禁要問: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在吸收了那么多健康知識后卻還是做錯了?看來,還是不夠明理,不明幾千年的養生之理!而當下流行的養生知識又夾雜著太多的誤區,也時常讓我感到焦慮。
于是我想到了中華傳統醫學,想到了古人常講的養生之道?!饵S帝內經》說:“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這段話提醒我們:人是依靠天地之大氣和水谷之精氣生存的,并隨著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而生活著。人能適應四時變遷,則自然界的一切,都成為他生命的源泉。知道萬物生長收藏變化規律的人,就能承受和運用萬物。所以天有陰陽消長變化,人有十二經脈與之相應;天有氣候寒暑的變化,人有虛實盛衰與之相應;順應天地陰陽變化,不違背四時規律,是人生命中的首要。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F代社會生活條件無比優越,醫療技術越來越完善,可是疾病卻并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更加復雜,尤其是心腦血管病、癌癥等疾病的患病率不斷增長。這里面的原因當然很多,但我覺得,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淡忘了“天人合一”的道理。我們晚睡晚起,我們大吃大喝,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生活已經違背了自然規律。仔細分析一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腫瘤、囊腫、息肉,等等,哪種病癥不是自己吃出來的?再看看那些健康的百歲老人,哪個不是活得簡簡單單,哪個不是內心里干干凈凈!人們應該明白:不要再刻意添加什么了,恢復本原的簡單生活最健康;不要過于奢華無度了,只有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身心才會更健爽。
其實,在養生方面,古人懂得的道理比我們更多。例如,遠在三國時期,嵇康在他所著《養生論》中就曾說過: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
這段話的意思是:過食豆類會讓人身體沉重,過食榆皮榆子榆葉會讓人困眠,合歡能讓人消除忿怒,萱草能讓人忘卻憂愁,這是愚笨人和聰明人都知道的常識;大蒜等辛味會傷害眼睛,河豚有毒不能食用,這也是一般人都懂得的道理;身上虱子寄生到了頭上就逐漸變黑,雄麝吃了柏葉就可生成麝香……從這些情況推論,凡吃的東西,依其特性,無不熏陶性情、影響身體,而產生相應的作用。因而,平日飲食不加注意,不僅會導致多種疾病,而且還會“積微成損,積損成衰”。由此可見,早在古代,人們就對所食所用物品的性質及作用有所了解,這樣也就具備了一定的養生知識。而今天的人們,對這些古人早已熟悉的東西卻聞所未聞,一無所知,也就難怪會盲目地跟風,隨隨便便就犯下很多不該犯的錯誤,以致給自己的健康埋下了禍根。
作為一名中醫,我從醫已有40年了。在醫療和生活實踐中,我深受《黃帝內經》等傳統理論的啟發和指導,也越來越感到古人的智慧對我們今天依然是那么可貴!與此同時,每天與患者打交道,每每看到他們痛苦、無奈的表情,我又深感責任重大。我覺得我應該結合自己的治療經驗和生活體會,把傳統中醫的養生之道介紹給大家,讓大家走出養生的種種誤區。這成了我寫作這本書的緣起和動力。
我想在這里先糾正大家的一個誤區:沒有人會排斥健康,尤其身患頑疾的朋友對健康更加珍視。然而為了健康,人們到處尋找昂貴的藥物和儀器,這其實是大可不必的。我有時開藥,患者會因為藥少且便宜而不以為然。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的觀念中也深深打上了金錢的烙印,總是把價格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其實在追尋健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那些看似簡捷、方便、廉價的方法,殊不知這些方法其實才是最有效的。有些疾病是可以早期預防的,甚至是可以不藥而愈的!
最后,我想告訴大家,健康原本是自己的事,本該自己做主,但是現在許多人卻把健康托付給醫生和醫院。身體一旦出現不適,立馬就想到要去醫院找大夫,似乎自己的健康完全是醫生的事,這是人們所犯的最大錯誤!實際上,人活一世,最要緊的就是健康,而健康永遠都應當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你掌握了正確的養生之道,那么你也就握住了健康的鑰匙。其實,遠離癌癥,遠離各種慢性病,遠離各種現代文明病,這并不復雜。請記住這句話吧——大道至簡!
[作者系北京火箭軍總醫院(原第二炮兵總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