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森林認證,是指通過市場運作,對森林的可持續經營目標進行監督、管理的一種現代管理機制,區別于政府監管。筆者立足自己的工作實踐,對森林認證下的非政府市場監管機制進行分析,并對其應用進行闡述和探究,以期能夠為我國林業發展貢獻出微薄力量。
【關鍵詞】:非政府;市場監管;經營目標;監管機制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在快速發展,對林業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進口樹木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引起了其他國家、國際組織的非議,將我國對木材的需求視作世界森林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認為我國對世界生態的惡化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一情況下,只有提升國際社會認可度方促使其他國家對我國作出正確的評價,森林認證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1林業管制的理論基礎與實踐
1.1政府管制與非政府管理
所謂管制,實質是組織為保證社會、經濟方面的活動能夠有序開展,而實施的管理行為。目前,管制有兩種類型,一是經濟管制,即對某個行業中,產品價格、產品質量,以及行業相關標準進行設;二是社會管制,即對生產環境、以及生產人員的工作條件等進行管制。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化背景下,新興的管制方式逐漸形成,與政府管制相對。政府管制的主體是政府,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在國家的保障下,開展管理工作的方式,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管理效力較高。而非政府管制,實施主體是非政府組織,其中包括國際層面的組織,根據某些特定的規則進行管理,非政府組織,不具備強制力,與政府相比,權威性較弱,管理工作的進行,主要依靠經濟管制的方式實施,或者是在政府許可下,采取其他手段和措施進行管理。
1.2森林認證與非政府市場監管機制
林業的發展不是獨立的,與國家乃至世界的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各界都對林業行業的監管投注了更多的目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開始研究林業監管方法和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當前眾多的研究中,研究較為深入的有林業發展中個人權威的興起,對政府管制的影響,以及,企業、政府、組織,三方主體在私有化趨勢中所承擔的責任,特別是對林業管理中,森林認證的具體模式展開了深層次的研究。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辦的“環境與發展大會”,期望建立“全球森林公約”,實現對森林經營的管理,但是這一目的并沒有實現,這宣告著以政府為主體,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管制,是無法實現的,在此基礎上,國際環保組織衍生出了一種以生態為標準的認證項目,希望能夠在全球森林保護,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超越政府管制。這一時期,以世界自然基金會為領導的眾多環保組織,組成“森林管理委員會”,同時,構建了FSC森林認證體系。這一體系是非政府驅動的管理方式,以市場為推動主體的體系,FSC體系下,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可以自愿選擇是否加入該體系,若企業選擇加入,則可以在該體系的監督管理下,進行可持續經營,實現對全球森林的保護。該系統首先制定考核原則和標準,然后對申請認證的企業進行審核與考察,若企業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則為企業頒發認證證書,若企業沒有達到具體要求,則要求企業進行自我調整和改革,頒發的證書不是“終身制”的,企業也不可通過證書獲得一勞永逸的效果,認證機構會定期對獲得證書的企業進行考察和復審,判斷企業是否可以繼續擁有證書,保證企業能夠長期的進行可持續經營[1]。
區別于傳統政府管制,認證項目與林產品供應商合作,以市場準入的方式,或者是產品溢價的方式,對生態環保企業進行扶持和鼓勵,而對責任意識差、污染生產的企業進行制裁和打壓。在眾多環保組織的共同努力下,FSC體系的認證活動得以有效進行。該體系分割了政府對森林的管制,在發展后期,也受到眾多政府的反對與打壓。
2我國森林認證市場建設的階段特征
2.1初級階段——政府驅動
根據對我國當前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國內的消費者,甚至是林業企業中的高層管理人員,他們對森林認證的認識均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次,而且,國內認證機構的數量也不足,調查顯示,僅有個別幾家機構獲得CFCC認可,以上論述證明了中國森林認證市場,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也就是政府主導推動階段。我們已經知道,其他國家的認證體系,基本上是由以環保為主旨的非政府性質的組織主導推動的,發展資金由民間經濟財團,或者是一些基金組織無償資助。這樣的發展模式,與我國的實際情況不符,因此,在初級階段,政府的推動十分必要[2]。初級階段發展過程當中,為深林認證理念能夠被社會廣泛了解和接受,政府加強了理念宣傳推廣工作,并提出了公共采購政策,進而促進認證產品溢價機制的萌芽和發展,同時,我國政府出席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效打擊非法砍伐森林的行為,切實限制了生產,這些政策措施,為森林認證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高的基礎。
2.2中級階段——社會組織及消費者驅動
在初級階段,森林認證市場,不僅僅依靠政府的推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組織的大力支持。認證體系初步形成后,對企業而言,經濟效益有所增加,同時,企業在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實力也有所提升,對企業的積極影響,促進企業參與到森林認證的發展之中。在初級階段,森林認證市場內在動力的形成,離不開社會組織對其是施加的壓力,并需要社會對其進行鼓勵和幫助。想要切實推動森林認證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強制手段下的制裁策略,同時,也需要“胡蘿卜”式激勵措施,傳統政府機制的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單一的使用強制制裁,而沒有進行恰當的激勵措施[3]。初級階段期間,需要社會中的環保組織,以及廣大的消費者積極發揮作用。首先,社會中的環保組織,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環保職能,監督企業的非法砍伐行為,曝光在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超標的企業,通過社會組織的力量,將這些企業以及企業的不良行為真實的呈現給社會大眾,通過社會組織的力量,對企業實施制裁,打壓企業的不良行為和思想;除此以外,社會環保組織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手段。如電視、報紙、微博等平臺,對那些經營良好,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優質企業進行報道和宣傳,幫助企業擴大知名度,提升企業形象,為其他企業作出示范[4]。其次,受到權威性消費心理影響,消費者在選擇時,更加傾向被認證過的產品,消費者的這一心理,也為認證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外在動力支持。培養消費者對認證產品的好感度,然后,在這一基礎之上,促使消費者主動選擇負責任的企業的產品,這是認證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不斷增加的關鍵環節。與此同時,那些沒有得到認證的產品,不會受到消費者的信賴和依賴,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則會逐漸降低,進而被市場淘汰,沒有產品認證的企業,也會由于市場競爭力的下降,導致企業難以持續發展,最終走向衰敗。通過驅除非法木材,且消費者逐漸放棄非認證產品,則會直接導致市場供應量的銳減,市場空間的擴大,則會為認證企業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促使企業獲得更多的認證激勵,最終,企業成為推動認證體系建設發展的主體。
2.3高級階段——以政府為導向,以市場為主體
在高級階段中,認證市場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認定體系中,認定的種類也在愈加豐富,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企業認證體系的選擇,是認證體系市場中,最為主要的競爭內容[5]。市場是不斷變化的,只能預測而不可確定,市場競爭,具有不完全性特征,企業之與市場之間的信息也具有不對稱性。因此,無法保證企業的選擇,是沒有失誤和錯誤的,所以,在這一階段中,企業這一市場主體的推動之外,還需要政府對其進行指導和協調,以有效降低市場選擇失誤的幾率。當前,我國認證市場的發展與高級階段之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參照國際范圍內,森林認證階段較高國家的經驗,對我國未來高級階段中,森林認證市場的情況進行預測。
結語
綜上所述,森林認證下的非政府市場監管機制,是以非政府組織為驅動的監管機制,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具體體現,這種監管模式的出現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是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提高林業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森林生態保護有著巨大的積極影響。因此,林業相關工作人員,要立足實踐,促進我國非政府市場監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成林,楊超,程寶棟,宋維明. 基于森林認證的非政府市場監管機制應用探討[J]. 林業經濟,2017,01:25-30.
[2]荊珍. 全球森林治理:機制、機構、理念、前景[D].吉林大學,2015.
[3]徐斌. 森林認證對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影響研究[D].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0.
[4]黃雪菊. 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認證機制與中國森林認證對策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5.
[5]林宇洪. 南方林區林產品物流監管系統的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0.
作者簡介:趙鵬(1984.09-),男,漢族,廣西南寧人,大學??疲饕獜氖铝謽I生產運作、林地管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