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紫林
【摘要】流動空間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在中國古代便有適應游牧民族遷徙定居的蒙古包,而展覽館的興起便得追溯到第一屆水晶宮世界博覽會。由于傳統的展覽模式有著地域與時間的局限,造成了信息的堵塞和資源的浪費,為了解決此類問題流動展覽模式孕育而生。其中的經典作品便是扎哈·哈迪德設計的香奈兒流動藝術展覽館,扎哈·哈迪德受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善于運用流動幾何設計形式。在香奈兒流動藝術展覽館中她以香奈兒經典菱形手袋為靈感,創造出富有流動感的螺旋形展館造型以及內部流暢的幾何空間。結合其可拆分的單元結構,使香奈兒流動展廳從2008年起陸續在香港、東京、紐約、莫斯科、倫敦和巴黎巡展,轟動了整個建筑行業。
【關鍵詞】流動幾何設計形式流動藝術展覽館扎哈·哈迪德香奈兒
一、流動空間與展覽模式
在中國古代,蒙古族作為游牧民族從事于游牧生產常需要遷徙定所。于是經過千百年的探索,游牧民族終于一步步建造出了適用其勞作特點,選用木料、毛氈建造的蒙古包。以木桿為主要支撐材料的蒙古包給游牧民族自由遷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便是中國早期流動空間建筑的雛形[1]。在國外,最早提出流動空間的是法國的空想建筑家——尤納·弗里德曼,他在5O年代末提出的“移動建筑”的設想從而引起建筑界的極大爭議。
從1851年英國倫敦海德公園舉辦的第一屆水晶宮世界博覽會開始,展覽模式作為一個營銷和共享并存的新形式孕育而生,給予了商品除了銷售價值外還提供觀賞價值。傳統的展覽模式局限于地域性以及臨時性,使展覽的內容不能得到共享和有效的傳播,而且展覽設施的短暫性,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于是,居于此類問題,流動展示作為一種新興的展覽模式開始被設計師們運用及實踐。其中的經典作品便是由扎哈·哈迪德為香奈兒設計的流動藝術展覽館。
二、扎哈·哈迪德與流動幾何設計形式
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國建筑師,2004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她于1972年進入倫敦的建筑聯盟學院學習建筑學,1977年獲得碩士學位。在學習期間,哈迪德致力于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和塔特林、康定斯基的構成主義的研究,其今后的設計風格深受其影響。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強調情感抽象的理性,反對物象的具象傳達。[2] 在動態的、抽象的幾何構圖中,運用沖突、穿插、疊合與錯位的手法,創造出對比強烈、充滿動感、極不穩定的視覺形象與構圖效果[3]。反應在扎哈哈迪德的設計中是她在整體的建筑形態中十分重視“勢”的表達,強調“流動感”的表現。利用動態的、抽象的空間和幾何結構,來反映都市建筑繁復的特質。這種流動幾何形式在德國的魏爾市維特拉家具廠消防站以及中國的廣州歌劇院都有所體現。
德國魏爾市維特拉家具廠消防站的設計是由一系列的三角形、契性這種幾何形體的線性板塊聚集、交叉和疊合而成。作為墻體的板片之間既相互沖突卻又向某一點聚集,給予建筑強烈的方向和流動感[4]。入口處的雨棚形成了整個形式構圖的焦點,尖銳的造型像一把飛刀往天空刺出。投射在墻面上的陰影隨陽光的照射角度改變而富有流動感。整個建筑在平面上就像幾只紙折的飛鏢。
廣州歌劇院以其“圓潤雙礫”的設計方案在眾多優秀方案脫穎而出并確定為實施方案。建筑的內部、外部以及城市空間看作是城市意象的連續片段,通過刻意的幾何切合和連接,形成具有強烈幾何形態的流動空間形式[5]。在室外區域,以幾何三角形形體天花和具有流動性的傾斜柱體,墻體構成開放的公共空間,成為社會化的城市共享休閑場所。在室內區域中,同樣貫徹了整個地景建筑的設計理念,借助大面積的玻璃與室外景觀的內外相互交融,模糊了邊界,構成流動和連續的功能交織、景觀滲透的動態空間。
三、香奈兒流動藝術展覽館
扎哈·哈迪德以其敢于打破現代主義建筑所推崇的“形式服從功能”的思想,創造“功能追隨形式”的新建筑理念和流動幾何設計形式與香奈兒經典菱形手袋所有表達的含義完美的契合從而受到了香奈兒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的青睞,并應邀為香奈兒設計流動藝術展覽館。
3.1 以菱形格紋手袋為靈感
香奈兒流動藝術展覽館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慶祝香奈兒經典菱形手袋l2.55 50周年而舉辦的。菱形手袋的設計者是其創始人香奈兒女士,她的設計敢于突破傳統,為傳統的手拿包加上背鏈,讓女性得以解放雙手。在形式上采用立體菱形成格紋由不斷重復的幾何菱形形成清晰的流動線條,避免了單一面料的枯燥,給予手袋流動活躍感。并且包包細節處理上設置了放零錢的隔層、放口紅的小袋、附拉鏈的內袋、寓意MISS等都是香奈兒女士精心考究而成的。
香奈兒流動藝術展覽館的設計靈感來源于香奈兒經典菱格紋手袋,利用幾何形形體構架組成展覽館外形與手袋的立體菱形成格紋相契合。菱形手袋內部這種對細節考究讓扎哈哈迪德在展廳內部空間設計中也有所注重。展廳空間的內部與外部、明與暗、自然與人工景觀這種人與空間的細節設計也在重塑每個展覽空間的特性。
3.2 螺旋形展館造型
香奈兒流動展館的弧形流動形體是扎哈·哈迪德近來對自然有機系統的研究成果,在自然界中,有機系統的生長是最頻繁的,這恰好適應了建筑周邊向外擴展的需要。香奈兒流動展館的有機形體演變于自然界的螺旋形貝殼。在純粹的幾何造型中,環形地盤的弧形流線有著螺旋形向內運動與集中的趨勢。展覽館隨著建筑底盤按一定參數變形創造了一個環繞周邊持續變化的流動空間。
3.3 流動空間設計
香奈兒藝術展覽館入口處是128平方米的巨大公共區域,弧線性的公共區域自然的引領人們進入內部的展覽空間,巨大的入口公共空間設置符合了有機系統的生長,適應了建筑沿周邊向外擴展的需要。內部是環繞弧形流線持續變化的多樣性展覽空間,呈350度以流動的自然幾何定律建構成一個流暢而充滿動感的相連空間。中心是一個65平面米的中庭。巧妙的引入了自然光線,為參觀者提供了一處會面和討論展覽的地方[6]。這樣的安排同時也能讓參觀者在觀看展覽的過程中,彼此相遇,促進交流。
3.4 可拆分單元結構
為了方便在不同城市間的大量搬運,香奈兒流動展館是一座預制件組裝而成的建筑物。由300片玻璃纖維、750組鋼樑、連串延伸式的弧度組件構成。展覽館有機體的外形由一系列輕質曲面組件構成。當展覽館需要在世界各地巡展時,組件可拆分成結構單元,方便運輸管理。每個結構單元的寬度都不超過2.55m。拆分的接口既成為展館外立面的主要特征,也為展館內部營造空間透視的節奏感[7]。其可拆分的單元模塊便是香奈兒流動展廳從2008年起陸續在香港、東京、紐約、莫斯科、倫敦和巴黎巡展的結構基礎。
四、總結
香奈兒流動藝術展覽館是扎哈·哈迪德在過去30多年里對自然環境與人工系統相結合的的不斷探索的成果,利用數據成像軟件及施工技術的復雜性和先進性使流動藝術展覽館的建造成為可能,其幾何形態的流動空間,實現了展覽空間的持續蛻變,它打破了傳統設計的局限,它不再是20世紀工業時代的重復建筑。而是運用新型空間理念和大膽創新的流動幾何設計形式,改變了我們對未來展覽空間的憧憬。
參考文獻:
[1] 常莉. 淺談移動展覽模式[J]. 科技信息. 2010(17)
[2] Martin Ruestchi,劉勝杰. 扎哈·哈迪德與至上主義[J]. 城市環境設計. 2010(09)
[3] 任小君. 我國城市消防視覺文化形象價值研究[D]. 西南大學 2014
[4] 何亞男. 自由與重生——德國維特拉消防站建筑空間的解讀[J]. 大眾文藝. 2011(22)
[5] 黃捷,張廣源. 藝術性與自然性的表達——廣州歌劇院設計創新與實踐[J]. 建筑技藝. 2012(04)
[6] 一本 .流動的藝術香奈兒當代藝術展覽館[J]. 明日風尚 2008年01期
[7] 楊鑫. 香奈兒流動藝術展覽館[J]. 風景園林.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