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姝+段偉
摘 要:音樂是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的特殊語言。不同地域的人群,雖然語言和習俗不同,但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卻能使他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如今的學者們,往往較多地關注中原音樂文化帶給東北地區的文化繁榮,卻忽略了東北音樂文化對中原音樂文化的影響。從音樂史料的記載上來看,從夏朝到清朝,東北音樂文化以多種方式傳入中原。其中,“鮮卑樂”“高麗樂”和“女真樂”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音樂;鮮卑樂;高麗樂;女真樂
1 鮮卑樂
據《北史·魏本紀》記載,鮮卑族原是黃帝軒轅氏的一支后裔,黃帝之孫受封北國,境內有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故以“鮮卑”為號。鮮卑族本來居住在遼東一帶,在商周時期被華夏族視為東胡的一支,以游牧為生,善騎射。戰困后,匈奴崛起,鮮卑一度臣服于匈奴。東漢時北匈奴西遷,鮮卑族趁機占領北匈奴的故地,勢力逐漸強盛起來。[1]漢桓帝時,鮮卑族首領檀石槐建庭立制,組成軍事行政聯合體,后來瓦解。晉時分數部,以慕容、拓跋二部最為強盛。魏晉南北朝時期,慕容、拓跋、乞伏、宇文等部先后建立過政權。[2]內遷的鮮卑人多轉行經營農業,逐漸和中原的民族相融合。“北狄樂”和“北歌”是見著史料較早的對東北鮮卑族音樂的稱謂。鮮卑音樂被稱為“北狄樂”,而在以鮮卑族為主體建立的北朝時被稱為“北歌”,即以鼓吹樂器角、笳、笛、觜篥等為主,樂曲、歌辭最初也是主要反映游牧民族的生活。鼓吹本軍旅之音,騎在馬上奏之。例如,“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這首歌辭是北狄鮮卑樂《企喻歌》之一,該辭語言樸素,風格粗曠,以鷂子遨翔天際,群雀向兩邊逃散為喻,再現了一個健兒單槍匹馬縱橫馳騁,所向披靡,敵兵四散奔逃的場景。[3]既贊頌了健兒勇武的英雄氣概,又具有北朝民歌的鮮明特征。現存的《古今樂錄》中收集有北歌66首,其中就有婦孺皆知的《木蘭辭》。
2 高麗樂
公元前37年建國,于668年滅亡的高麗,是活動于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高麗,源出貊族,一說出于夫余。漢魏時分布于今遼寧、吉林南部及鴨綠江兩岸,從事農業,好歌舞。古高麗,民間歌舞風行。據《梁書·諸夷傳》記載:“高句麗……其俗喜歌舞,國中邑落男女,每夜群聚歌戲。”當時,從那里傳來的樂舞叫《高麗樂》。436年,北魏滅北燕馮氏時得此樂。577年,北周武帝滅北齊后,該樂傳入中原地區。其歌曲有《芝棲》、舞曲有《歌芝棲》等,后為隋九部樂、唐十部樂之一。[4]《高麗樂》歌曲有《芝棲》,舞曲有《歌芝棲》,舞者四人,樂工十八人,樂工服飾有紫羅帽,飾以鳥羽,黃大袖,紫羅帶,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絳繩。所用樂器有彈箏、掐箏、臥箜篌、豎箜篌、琵琶、義觜笛、笙、簫、小篳篥、大篳篥、桃皮篳篥、腰鼓、齊鼓、檐鼓、貝等。《舊唐書·音樂志》中描寫高麗樂舞者跳舞的情景時說:“高麗樂……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絳抹額,飾以金瑪。二人黃裙襦赤黃褲,極長其袖,烏皮靴,雙雙并立而舞。”
我國古代常用“長袖善舞”來形容美麗婀娜的舞姿,在許多出土的古代石刻、舞儷、壁畫上,都可見到舞者飛舞長袖的美妙姿態。我國吉林集安古高麗墓繪制的舞蹈壁畫,早已馳名中外。
3 女真樂
女真族是世居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少數民族。據《金史·世紀》記載,女真先祖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歷史上一度被稱為“肅慎”“挹婁”“勿吉”“黑水某靺鞨”等,遼、金時期,始稱“女真”“女直”。唐武則天時期,女真人一支曾在今長白山、黑龍江一帶建立渤海國,并接受唐王室的冊封,和大唐多有往來。渤海國存世200多年,于五代時期被契丹所滅。契丹人為分化統治女真人,將其編為熟女真和生女真。12世紀初,女真完顏部在其首領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于1115年建立金國。1125年,金滅遼。1126年,金滅北宋,統治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地區。[5]
女真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女真樂是金國一直流傳下來的本民族的音樂,女真樂舞的種類很多,主要有莽式空齊曲。莽式為舞,空齊為歌。莽式舞是清代滿族最流行的民間舞蹈。《寧古塔紀略》載:“滿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兩人相對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歲或喜慶之時。”
女真樂舞見之于文史記載的有《舞鷓鴣》《臻蓬蓬》等。早在唐代,就流行鷓鵲曲。唐代詩人許渾《聽吹鷓鴣》詩曰:“金谷歌傳第一流,鷓鴣清怨碧云愁,夜來省得曾聞處,萬里月明湘水流。”到金、元時代,我國北方地區仍然流行鷓鴣曲。南宋史學家徐夢莘所著的《三朝北盟會編》中是這樣記載女真族風俗的:“其樂則準鼓笛,其曲則有鷓鴣之曲。”《續通志·樂略》引《大金國志》:“鷓鴣曲,歌聲高下長短,如鷓鴣之聲,亦相和歌也。”這種女真族的歌舞,在一些反映女真族生活的元雜劇劇本中經常出現。[6]宋代江萬里的《宣政雜錄》記載:“宣和初,收復燕山以歸于朝,金民來居京師。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為節而舞,人無不喜聞其聲而效之者。其歌曰:“臻蓬蓬,外頭花花里頭空。但看明年正二月,滿城不見主人公。”[7]女真樂舞中,還有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求偶歌》,該歌大多流行于少女之中,是一種邊舞邊歌,帶有求偶性、敘事性的民族樂舞。女真樂和清皇太極改稱“滿洲”后的滿族音樂一起成為東北古代音樂的主體,對日本音樂和我國中原音樂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東北古代音樂傳入中原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我國歷史上,東北古代音樂傳入中原的現象還不只于“鮮卑樂”“高麗樂”“女真樂”,還有一些音樂有待于我們挖掘和探索。例如,契丹樂、滿族說唱“八角鼓”等。筆者認為,對東北古代音樂的研究有助于對東北古代音樂本身的價值以及對中原音樂的影響再作一次新定位。
參考文獻:
[1] 翟明.國學知識全知道(全民閱讀提升版)[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4.
[2] 高文德.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531.
[3] 鄭春山.千古絕唱:中國古典文學賞析(卷二)[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9:1451.
[4] 胡守為,楊廷福.中國歷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03.
[5] 翟明.國學知識全知道(全民閱讀提升版)[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7.
[6] 紅樓夢研究集刊.紅樓夢研究集刊(第七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52.
[7] 曾美月,洛秦.宋代筆記音樂文獻史料價值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