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濤
摘 要:我國的戲曲臉譜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很高的藝術地位和成就,是享譽中外的藝術瑰寶。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臉譜文化想要獲得人們的關注,永葆藝術生命,傳承和發展勢在必行。需要在根植傳統的基礎上走進校園,讓現代青少年了解中國戲曲,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挖掘新的藝術潛能,拓展藝術空間,進而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傳統戲曲臉譜文化。
關鍵詞:戲曲臉譜;校園文化;研究
自古戲曲臉譜的藝術就源遠流長,戲曲藝術的傳承,使得戲曲臉譜這一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內涵積淀得愈加沉厚。而今,戲曲臉譜不僅作為戲曲表演中特有的一種舞臺化妝形式,還由于臉譜的樣式夸張、性格鮮明常常被當作素材或元素運用在視覺設計的作品中。戲曲臉譜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認識具有重要的價值。
1 戲曲臉譜的起源和發展
臉譜,起源于原始圖騰,后來逐漸演變成藝術化的戲劇臉譜。相傳凈角臉譜出現在中國戲曲發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樂舞節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這假面具就是臉譜的鼻祖。據《舊唐書·音樂志》和唐段安節撰《樂府雜錄》記載:“大面出于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人陣曲。”這就是齊人表演蘭陵王戴面具擊敵樂舞的記載。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劇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12至13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國貴州省星義地區布依族村民喜愛的古老地方戲,仍有戴藝術面具演出的習慣,這可算是臉譜歷史中的活化石。但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就發展成為一種“代面”的歌舞形式。這種戴面具演出,觀眾對演員表情變化看不見,妨礙對戲劇藝術的欣賞。面具就不戴了,藝人們直接用粉墨、油彩、鍋煙子在臉上勾畫,將面具上的花紋直接畫在化妝臉上,這樣就逐漸產生了臉譜藝術。
我國古老戲劇劇種,如徽劇、漢劇、昆曲、秦腔、川劇等360多個劇種,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臉譜形式,各有風姿。清代中期形成的京劇,吸收了不同劇種的精華,經過藝人們創作,臉譜多達幾百種,形成絢麗多姿的臉譜藝術,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來越鮮明,并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2 戲曲臉譜走進校園的藝術價值
戲曲臉譜是戲曲藝術中面部化妝表演一種獨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設計審美又體現在設色、圖案等方面。在設色方面,戲曲臉譜大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色彩為主,不僅色彩絢麗奪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惡、好壞、性格特點等。這種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別出善惡美丑、聰慧愚蠢。在圖案設計方面,戲曲臉譜同樣豐富多彩,這一特點在凈角身上尤為突顯。無論是臉蛋、額頭、眉毛等都施以各種裝飾圖案,這些圖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說明功能,如包拯臉譜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斷陽,夜斷陰”,象征他鐵面無私的性格特點。臉譜圖案的設計是藝人在長期勞動中不斷改進共同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圖案中包含了對人物形象、性格品質的典型總結,是印在人們頭腦深處的符號。此外,在體現戲曲藝術審美價值的同時,帶給觀眾視覺享受,也使觀眾加深了對戲曲的理解與認識。
戲曲藝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綜合藝術,可視性很強,身段動作的模仿可以促使學生興趣更濃。戲曲臉譜也是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重要切入點,由色彩勾勒出的臉譜角色,讓學生親身體會色彩的魅力和張力,了解戲曲人物行當、角色和性格,如青衣的鐵鏡公主,花旦的李鐵梅和紅娘,武生的孫悟空,紅生的關羽,花臉的包拯、張飛,丑行的蔣干和時遷。
讓現在的年輕人領略了戲曲藝術的美,慢慢明白了戲曲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海中散發出來的藝術魅力,充分領略了我國戲曲寶庫中的古典美、傳統美,臉譜的審美意識受到中國畫美學思想的重大影響。
3 戲曲臉譜在設計藝術中的文化傳承
中國的戲曲臉譜屬視覺語言,臉譜色彩是戲曲藝術中刻畫人物性格的最基本的元素語言特征。戲曲臉譜最先進入我們視線的當然是其絢麗的色彩,其次才是它的圖案造型。臉譜的裝飾圖案設計如此吸引人的眼球,其色彩的運用及夸張的表現力是關鍵,也是成功塑造戲曲人物性格形象的一種審美理念的體現。戲曲臉譜色彩的成功應用,非常有力地加強了戲曲人物性格特征的表現力。色彩元素的內涵以及獨特的語言功都能在每個臉譜圖案中完美地詮釋其象征的社會作用及自身的作用,闡述了中華民族的色彩觀。因此,每種臉譜設計造型的色彩應用都會立刻左右觀看者的視覺成效,吸引觀看者的眼球。
對戲曲臉譜色彩寓意的傳達取決于人們對審美的標準以及各地的風俗習慣。因此,中國戲曲臉譜中每一種顏色都帶有全民族特定的含義,色彩運用的適宜可以對人物臉譜的性格特征起到增強的作用。角色的圖案設計,色彩的應用都含有豐富的蘊意。每一種色彩都有其相對特定的作用,人物的臉譜設計,除了圖案造型外,其色彩的運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色彩的加入,圖案只是圖案,不可稱其為臉譜,因此兩者缺一不可。因為其有形有色的造型,從而在歷史的審美考驗中保留至今。
傳統的中國戲曲臉譜造型設計的獨特引人之處還得歸功于其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元素。因為戲曲臉譜文化在發展中具有傳承其歷史與民族特點,因而臉譜造型的設計視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留給后人的一種智慧型的創造理念,燦爛的民族文化經歷了歷代大浪般的傳承,去其糟粕,留下的精華,在臉譜圖案的創作設計中可處處發現其奧妙。我國戲曲臉譜造型藝術在現代動畫技術與傳承傳統文化的理念影響下,其將不斷進行開發與拓展,并且將傳統的古老藝術豐富的文化知識與民族精神在開拓中積淀得更加厚重,是戲曲臉譜創作設計的精髓所依。
總之,五彩繽紛的戲劇臉譜不同于面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獨具風格的造型藝術,深受我國人民喜愛,在長期發展的歷史歲月中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贊譽。
參考文獻:
[1] 黃殿祺.中國戲曲臉譜[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1.
[2] 賈否,陸盛章.動畫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