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東

摘 要:迪士尼電影公司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家沒有被交易過的好萊塢大公司,其動畫電影享譽世界,其不僅僅是兒童娛樂的一種形式,也開始成為主流的電影形態。本文從獨特的視角出發,研究迪士尼如何在市場競爭中,在故事的編劇選材、故事表現手法上獨樹一幟,始終處于不敗之地,并將其采用的種類和特點做相關歸納。
關鍵詞:迪士尼;動畫;編劇;情節
1 動畫的故事講述強化
動畫是造型性、聲音屬性、敘述性相互融合,強化而成的代表性的一種體裁。從產業方向來看,動畫的相關產業都是高附加值產業,和其他影像產業相比,文化貼現效果率更低,能夠更容易進行全方位市場滲透。
代表性的3H產業(高成本、高風險、高回報)為了制作優質的內容,要把成本提高,為了降低風險要靈活使用經過驗證的文化源頭的內容,配置多樣性的微觀內容戰略。制作華麗的影像和聲音是動畫的主流,這其中的有機結合要通過效果來具體體現故事情節的講述,與這種為了培養人才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內容的體現的制作意圖相比,對素材的把握是最重要的部分,與令人感動的故事情節相比,更重要的是投資,是戰略的實施來實現動畫的成功,這和故事情節一樣重要。
動畫在以藝術性的方式制作的同時,也要為產業帶來收益,上映率不高會使產業停滯不前,投資萎縮。世界上的主要動畫公司為了回避收益減少的風險,采用了多種戰略,這個戰略中就把故事情節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因為這一點決定了與其他動畫的差異性。動畫的制作過程會考慮互動性,不用考慮其中體裁的變式,現在創作的各種要素中需要考慮的是劇本的變式。情節講述中需要的基本要素如下:人物、事件、背景,即“誰,什么事,為什么發生”,或者也可以說有五大要素:角色(人物)、背景(時間和空間)、事件(故事)、素材、主題。此外,“目標(誰在看)、體裁”也是主要的兩個因素。
其中,在“目標”和“體裁”中,內容是他們的一個商品,在傳統的藝術中,“目標”和“體裁”不被重視,作品有了人氣,自然就形成了類似的作品體裁。但是數字故事情節是以圖片為中心,重視大眾的想象力。據此,“目標”和“體裁”被理所當然地視為故事情節的要素。動畫媒體種類的不同,使故事講述的方式也不同。TV系列動畫、劇場的動畫、網絡動畫間差距十分明顯,不是因為形式和長度有所區別,而是因為其重要特征所形成的內容,即由于體裁的不同所形成講述內容的也不同。
2 迪士尼的故事情節戰略
2.1 經驗證的故事的采用
在迪士尼動畫中,與純粹的創作相比,更偏向于改編故事事實。這些改編過的故事從讀者那里經過驗證,特別是從幾百年前簡短的傳說,到幾千年前人們流傳下來的所見所聞的素材中得來的,特別是一些有趣味、能打動讀者的素材。
因為已經存在的基本故事能影響觀眾的評價,能誘導觀眾的參與,動畫是一個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資本的產業,制作方的重要目標是產生創作的利潤。所以迪士尼公司根據事先的評價,就會不采用無法預測的純粹創作劇本,而采用經過驗證的故事劇本就能回避這一選擇帶來的風險。
2.2 故事的多樣化
故事的多樣化會避免動畫的內容變得陳腐,類似的素材和角色反復使用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為了制作有趣味的素材,長篇動畫制作之前的初期,全世界范圍內的故事要進行一番篩選,有時為了應對脆弱的市場,迪士尼也要對故事進行“當地化”的處理。
2.3 觀眾的多樣化
迪士尼按照觀眾來進行調整,這一原則是其創始人華特·迪士尼制作影片前,一直遵守的一個原則。并且,迪士尼主要以兒童為對象進行故事情節的設定來進行創作。既然把觀眾定位為主要是兒童,則就要對基本的故事進行變形創作。首先,要對兒童減輕社會的殘酷性宣傳。其次,要檢查其中是否有“不幸、悲傷、悲劇”這樣帶有否定的成分。
2.4 寓言化
迪士尼偏好把動物以主人公的形式來登場,所以原作中要把人物變形為動物。
迪士尼這樣做,有如下幾個原因:首先,可以產生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寓言化效果。寓言可以把人類社會的事情通過動物委婉地表現出來,把教訓擺在人們面前,得到更大的效果。其次,動物,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登場,動畫鮮明的需求性特征能更加強化,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樂趣。現實中沒有能說話的動物,在動畫里會吸引到很多孩子們,這樣的動物通過以幫助主人公的形式登場,給故事帶來很多豐富性,也能以此來達到迂回批判人類社會的教育意義。最后,故事會利用動物大體具有的特征來登場,能夠刻畫人物的性格。
2.5 情節的強化
迪士尼動畫的故事,其他結構特征要忠實于情節結構的原則,迪士尼根據結構選擇故事,需要的場景與原作的構成來搭配。因為經過數千年的時間形成了最有效率的故事情節結構。根據這樣的結構,迪士尼能回避掉相應的風險。迪士尼動畫里采用的故事情節有兩種:一種是冒險的情節;另一種是“綁架——跟蹤——解救”的情節。前者來看,冒險的故事原型是故事的主要構成來源,在口述的童話里是沒有的。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麥基(美).故事[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
[2] 威廉姆斯(美),等.迪士尼傳奇[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