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陳永東
摘 要:新媒體動漫是建立以在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新媒體制作和傳播而存在的一種動漫表現形式。本文通過案例探討了新媒體動漫的表現特征,主要體現在多樣性、虛擬性、互動性和衍生性等方面,提出研究當前新媒體動畫發展方向和特征,對于我國動漫藝術的理論研究和動漫的創作及功能拓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動漫;網絡傳播;表現特征
新媒體動漫是建立在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新媒體制作和傳播而存在的一種動漫藝術表現形式。它基于互聯網數字化為主要推廣渠道,目前包括系列動畫故事系列短片、動畫廣告、數字漫畫、電子雜志、GIF動畫、APP動漫游戲等,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新媒體動漫的形態也在不斷變化,研究其表現特征,總結其變化規律,對于未來新媒體動漫的創新發展和實現具有深遠的意義。
縱觀動畫、漫畫藝術的發展,如今動漫已不再是專屬于少兒的娛樂產品,網絡游戲的開發、動畫電影領域的拓展已在逐漸擴大消費群體,快速推動動漫視覺藝術的新體驗。基于當下新媒體動漫演變的不同類型,共同的表現特征主要體現在多樣性、虛擬性、互動性和衍生性等幾個方面。依托現代媒介的高新技術,新媒體動漫借助網絡傳播平臺的優勢,彌補了傳統媒介的傳播速度慢、播映條件限制等諸多不便,展示出其不斷變化的多樣性、逼真的虛擬性、沉浸式體驗的互動性和傳播手段的衍生性等優勢。
1 新媒體動漫的多樣性特征
新媒體動漫的多樣性特征體現在傳播渠道的多樣性和內容主題的多樣性兩個方面:
首先,新媒體動漫的數字化傳播渠道在不斷拓寬,目前包括移動互聯網、手機終端、IPTV、移動電視、電子雜志、數字電視等傳播平臺,其中以網絡視頻媒體平臺中的系列動畫片和在線連載漫畫所占比例較大,觀看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電視媒體的收視率。據嗶哩嗶哩動畫網站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最受歡迎的網絡動畫前二十名中,位居前三的動畫在全網的總播放量為:《十萬個冷笑話第二季》每集5438萬次,《超神學院第三季》每集2600萬次,《畫江湖之不良人第一季》每集2526萬次。
同時,手機APP軟件、互動聊天軟件等播放渠道的活躍大大提升了新媒體動漫的傳播速度和廣度。當下,讀圖時代的動漫畫表現形式倍受大眾青睞,植入動畫元素的網絡廣告片,新聞、天氣咨詢,旅游服務,移動醫療、實時動態信息等內容;互動聊天軟件中各種角色動畫表情包;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漫畫、插畫、GIF動畫等形式的信息,使得嚴肅、平淡的氣氛下多了幾分調侃、愉悅、親和力。
其次,新媒體動漫故事作品在內容題材上展現出多樣性特征。傳統動漫畫主要面向12歲以下的兒童觀眾群體,故事情節簡單,寓教于樂。新媒體動漫的網絡對象主要是少年和成年人群體,創作題材增添了武俠動畫片、愛情動畫片、驚悚動畫片、搞笑動畫片等內容,如近幾年關注度較高的《泡芙小姐》《我叫白小飛》《飛碟說》等作品,反常規的、顛覆式的、極端的、奇觀式的風格成為噱頭。
2 新媒體動漫的虛擬性和互動性特征
動漫藝術的假定性和虛擬性是其與生俱來的。借助新媒體技術,動畫VR虛擬現實的空間營造和交互式的設計將動畫推向了新的應用領域。網絡游戲的沉浸式效果,智能手機、在線參觀瀏覽、在線教育、網絡購物及體驗等各種人機互動的新型模式成為焦點。
VR藝術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聲、光、電技術呈現感官的真實感受,通過360°圖像畫面呈現出身臨其境的三維視覺效果,廣義概念下的動畫視聽,不僅能夠使VR虛擬現實技術滿足感官的娛樂享受,而且能夠進一步拓展至其他功能應用領域。
新媒體網絡平臺的互動性為動漫故事作品提供更多的創作可能。觀眾可以通過留言、彈屏的方式發表自己對劇情的看法和評論,零距離交流信息,使創作者及時了解目標群體的喜好,參考觀眾的心理和對情節的意愿,創作后續故事情節。新媒體動漫的互動性使創作更加開放,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3 新媒體動漫的衍生性特征
依據傳統紙媒體、電視、電影媒介的傳播方式,動漫產業的發展規律一般為:先將一部優秀文學作品改編為連載漫畫故事,而后設計制作為同名動畫系列片,再將受到熱捧的動畫片拍攝制作成劇場版電影,同時開發推廣此動漫周邊的衍生產品。從故事開始對角色認知到熟悉,再到喜愛追捧,認可其衍生產品,整體運作的周期性運轉時間較為漫長。
相比較而言,新媒體動漫的盈利模式尚且年輕,大部分的動漫畫作品是資源共享的模式,一些以前難覓的經典動畫作品、大師作品和平民化動漫作品在不斷地分享和交流,也使得“非主流”動漫作品成為主流,走向商業化道路。例如,2010年6月連載漫畫《十萬個冷笑話》在網上泛起波瀾,2012《十萬個冷笑話》動畫版第一集在新浪微博發布之后,3小時轉發破萬,漫畫單部作品日訪問量突破100萬人,三天內播放總量突破1000萬次,海外的YOUTUBE上同期播放量達到60萬次。2014年12月31日電影版公映,同時2014年底《十萬個冷笑話》手游上線,2015年1月23日票房達到1.2億。《十萬個冷笑話》的成功案例讓我們驚嘆互聯網的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和潛力。
同時,新媒體動漫產業的運作也在慢慢嘗試打破傳統的鏈式結構。先著手打造動漫“明星”品牌,再賦予“明星”具體的故事影片,在已經獲得廣泛關注和認可的動漫形象上開發其他相關內容。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在前期打造“明星”的話題內容,話題內容包括受眾群體的相似生活和教育經歷、社會熱點話題等,且話題觀點獨特、風趣、誠懇、有共鳴,話題每期更新速度快、傳播廣。
近幾年,網絡紅人,即為走紅于網絡的平民,瞬間被廣泛關注。這些接地氣的草根“明星”或吐槽或扮怪或憤憤不平或大膽直言的演繹生活中的瑣事,直擊網民心聲,在點擊率上升中通過廣告、代言等形式悄然盈利,成為網絡熱點現象。動漫角色“網紅”的形式在我國本土網絡環境中還較為少見,而虛擬的動漫角色充當“網紅”更能夠展示夸張自如的表演,不受局限,風格化造型更能貼近大眾,進而展開動漫“網紅”的漫畫故事、動畫系列短片、衍生產品等鏈條產業,改變常規的運作順序。日本熊本縣吉祥物熊本熊在2013年的形象認知、傳播力等綜合評分排名居榜首,超過麥當勞叔叔和不二家糖果的PEKO。這只卡通“熊”通過互聯網自我推銷,不僅在各大社交媒體搞街拍高頻率出鏡,而且性格定位的各種表情包貼近大眾的喜好。品牌運營上,免費宣傳別人,而不推銷自己的形象,驟然間,熊本熊的身影遍及各種商品,獨特的宣傳手段是其走紅的重要方式之一。或許2016年“網紅”熊本熊的出現會帶給我國新媒體動漫產業更多的思考和設想。
綜上所述,當下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們的交流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新媒體藝術在科技的指引下,制造出驚艷的感官體驗,其中新媒體動漫基于自身特殊的藝術表現方式和優勢特征,在故事創作和功能使用的拓展上不斷創新。積極關注新媒體動漫的發展動向,對研究和探討動漫藝術理論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丁海祥,雷濤. 2014年中國動畫行業掃描[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3).
[2] 李四達.關于新媒體動畫的理論探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5).
[3] 薛峰.談我國新媒體動畫形態的變革[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5(5).
[4] 趙明.新媒體動畫藝術的后現代性解析[J].藝術教育,2014(4).
[5] 邁克爾·拉什.新媒體藝術[J].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