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瑩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企業的退休養老問題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國目前實行企業養老保險以企業年金的方式進行。以中小企業企業年金的不同實行制度為出發點,對當前我國中小企業企業年金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從制度,政策,監管等角度進行了總結,提出重視企業年金的建立、要從規劃、政策、監管等制度的完善解決當前中小企業年金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中小企業;年金制度;對策
養老保險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業年金在我國是一種補充養老保險,是對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重要補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我國正在完善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三個部分組成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體系,其中企業年金是一項強調稅收減免的補償方式。它有利于完善企業員工福利保障體系,有利于增強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當前,企業年金在減輕政府負擔、提高退休者生活水平、應對老齡危機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當前的企業年金的發展過程中,在中小企業年金計劃發展遲緩,主要表現在企業年金制度設計尚未規范,企業年金監管制度有待完善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對企業引進優秀員工、防止人才流失、提高退休待遇等方面都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企業年金制度發展歷程回顧
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991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提倡、鼓勵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制度。2000 年,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更名為企業年金,是企業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指導下,根據自身經營狀況和發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職工在退休之后的一定時間內能按年度或月度獲得一定數額養老金的退休收人保障制度,屬于政府鼓勵的非盈利性、自愿的企業行為。2004 年4 月,有關部門相繼頒布了《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等政策法規,確立了企業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這也標志著我國企業年金制度正式走上舞臺。中小企業在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的進程中應該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積極參與企業年金計劃,不但要保障職工基本生活水平,也要為職工過上富足的老年生活謀福利。然而,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總體上看,企業年金規模小、覆蓋面窄、參與者分布不均。而占企業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的年金制度發展更為緩慢。2013 年的調查顯示,全國僅5 萬多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覆蓋人數僅占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的6%。而在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中,絕大部分是國企業。如果企業年金在中小企業長期得不到推行,2015 年年初頒布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與企業職工的養老金并軌的方案就無法真正實現其目標,養老金在不同人群的公平性就無法得到保障。因此,如何使企業年金在中小企業中得以推行,對于提高養老保險體系的效率、保障養老體系的公平性有著重要作用。本文系統分析了當前中小企業年金制度面臨的問題,并且給出了可能的解決建議。
二、中小企業年金制度問題分析
(一)中小企業年金計劃發展遲緩。我國中小企業對建立年金缺乏積極性,直接導致了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發展緩慢,而且在不同地區行業間發展的非常不平衡。房價過快上漲導致的用工成本上升,導致企業運營成本的增加。因此,不利于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年金。中小企業企業年金制度的市場角色過于分散化,增加了管理環節。公司規模越小,參加企業年金企業的管理成本就越高,這是中小企業站在企業年金的門檻之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制度設計太復雜,超出了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認知能力和駕馭能力。中小企業主難以一目了然,員工難以計算和把握個人的利益預期。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大多是通過加入集合計劃實現的。集合計劃相當于“資產池”。但是,很難為在年齡結構、收入水平、企業性質和繳費能力等很多方面有一定同質性的中小企業建立起一個“資產池”。中小企業年金理事會模式面臨專業能力不足的風險。中小企業年金計劃理事會的專業勝任能力不足,進一步加大了年金計劃管理與基金管理的風險。
(二)企業年金面臨稅收優惠政策限制。稅收優惠是企業年金發展的有效誘導與牽引機制,是影響和制約企業年金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我國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存在不到位的情況,其次,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門檻低,加劇了行業間的不公平。由于不和人均工資總額掛鉤,也沒有更為嚴格細致的執行條件限制,就導致企業年金成為高薪行業變相增加職工收入的信息途徑,加劇了不同行業間職工收入的不平等。在稅收制度方面,稅收優惠單一,優惠限額偏低。企業年金作為養老保險的支柱之一,國家制定的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還起不到激勵企業積極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的作用。迄今為止,我國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只明確了企業繳費在工資總額5%以內的部分可稅前扣除,遠遠低于《企業年金試行辦法》規定的“企業繳費不超過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1/12的比例”。在個人繳費方面,企業年金對于個人沒有稅收優惠,職工為自己的未來養老而繳納的企業年金全額從稅后支付,且明確要求對以前未扣繳的個人所得稅必須補繳,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業和職工參與企業年金的積極性,導致企業為職工建立年金計劃的動力嚴重不足。也就難以真正起到激勵企業為職工建立年金計劃的作用。
(三)企業年金制度設計尚未規范。我國企業年金在發展過程中,在制度建設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制度設計上存在的問題:首先,治理主體缺位。在企業年金的設計中,其治理主體是受托人,它享有法定的管理企業年金的決策權,對確保遵守協議條款及維護計劃成員和受益者最佳利益負有最終責任。受托人這個治理主體的責任與義務本應與企業年金的首要目標一致,即企業年金是為了確保雇員退休以后能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雖然從法律意義上來說,受托人擁有管理企業年金的法定權利是明確的,它是管理鏈條中的全責主體。但是,事實上,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年金理事會的法人地位、獨立性及對其他管理機構的監督制約效果等,都與制度設計相距甚遠;法人受托機構發起集合企業年金計劃、受托人與投資人兼任時的風險與控制、盈利模式和市場定位、對其他市場主體的管理監督效果等,還缺乏相當的有效性,甚至處于從屬地位,而不是主導地位。從企業年金試行辦法頒布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在制度設計上,受托人的地位名不副實。其次,內部理事會受托制度設計的法律地位與“封轉開”問題。內部受托模式中的理事會法律地位不清,影響著企業年金的健康發展。企業年金發展的實踐說明,理事會地位問題在法律上一直沒有理清。
三、加快中小企業年金發展的措施
(一)完善我國關于企業年金的法律法規,給予中小企業政策扶持和優惠。政府應完善企業年金的相關制度,為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提供詳細的規則指導,為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稅收優惠政策,扶持企業年金的發展。
(二)繼續加快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帶動金融發展,促進資本市場的完善。發達的資本市場能夠為企業年金的投資運營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多元的投資渠道,增加投資收益,降低投資風險,吸引中小企業發展企業年金。
(三)完善勞動法及相關的法律制度,建立新型勞資關系。建立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完善集體談判制度,對于實現雇主和雇員雙方的平等地位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強化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改變企業的短視觀念。在現代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分享了經濟發展的成果,理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使勞動者工作和生活變得更體面、更有尊嚴。
只有全社會都認識到眼下傳統養老金的困境,才能轉變思路,一起尋找出路,才能引起社會對養老體系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的足夠重視,個人儲蓄養老保險才會得到關注。對職工、對中小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對比發達國家成熟的企業年金計劃,我國才剛剛起步,還需要不斷探索和改革,逐步消除中小企業建立企業年金計劃的障礙,更為充分地發揮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EB].國辦發[2015]18.
[2]顧天安.制度變遷與制度陷阱: 對我國企業年金發展的深層次分析[J].學術交流,2014(7):145-150.
[3]宋立山.企業年金仍是養老“奢侈品”[N].齊魯晚報,2015-01-16.
[4]王亞柯,呂惠娟.資產規模、覆蓋率與替代率: 國際視野的我國企業年金現狀[J].資本市場,2012(8):141-146.
[5]孫乾.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確實偏高[N].京華時報,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