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白
【摘要】新常態下工科大學生就業將受到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本文就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大學2015年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包括畢業生專業分布情況、就業率、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地域信息、就業單位分類信息也將畢業生就業質量情況。總體的就業情況還比較好,就業率能夠達到90.62%,但是各個專業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經濟發展的轉型期,社會對不同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變化也將推動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適應新時期經濟轉型及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
【關鍵詞】工科大學生;專業;就業率;薪酬;就業滿意度
一、引言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是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務[1]。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數不斷增加,推進高等教育從以前的精英教育迅速地邁入大眾教育階段,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一[2]。2012年普通工科高校在校生達到825.4萬人,2013年達到870萬人,同時,中國2013年加入了《華盛頓協議》,將工程類人才培養標準與國際接軌[3,4],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力爭通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
當前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之后,進入一個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趨于放緩,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部分企業減少投資,縮小生產規模,減少就業機會,增加了大學生就業壓力。同時,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升級,經濟增長方式從投資型向創新型轉變,新行業、新產業層出不窮。這些變化深刻影響著大學生就業結構和人才需求,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5-8]。
“90后”大學生思想活躍,積極接受新事物、新觀念,自我意識強烈,就業時崇尚自我價值的實現,較傾向于工資待遇高、環境條件好的工作崗位,而對就業將要面臨的困難和挫折往往估計不足。為了詳細掌握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推動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求職水平,各個國家政府機構和研究部門一直在致力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研究工作,為即將畢業的學生及在校生提供詳細的就業市場信息,為政府及高校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9-11]。
為了對新形勢下普通工科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深入了解,通過一些數據分析,進一步掌握包括專業情況、課程設置、就業情況等因素對于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希望對即將進入高校的學生在高考志愿填報、專業選擇以及以后的職業規劃給予參考和指導。經過多次努力和爭取,獲得了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高等學校的2015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數據,其中包含畢業生就業率數據、畢業生流向及就業分布、就業質量等等。并對此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從中發現了一些具有大學生就業的規律和特性。
二、數據資料
數據來源于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大學,內容包括畢業生專業分布情況、就業率、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地域信息、就業單位分類信息。同時,對大學生普遍關心的薪酬水平、就業時的專業相關度、就業滿意度也進行了詳細分析研究。2015年該校畢業生5043人,通過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就業狀況調查,采用電子郵件向2015年畢業生發送就業調查問卷,并通過手機、QQ等方式提醒和通知,邀請畢業生填寫調查問卷,收到有效問卷1653份,問卷回收率達到32.78%,基本符合統計要求。
三、 畢業生就業狀況
3.1 畢業生總體概況
1.專業分布
該大學2015年本科畢業生5043人,分布于17個學院,10大類專業方向。在10大類專業方向中,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三類專業分別為建筑工程類專業24.69%,管理類專業17.65%,計算機信息技術類專業10.43%,詳細信息如表1所示。
2.性別分布
2015年畢業生性別分布為男生69.32%,女生30.68%,詳見表2.
3.2 畢業生就業情況
通過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就業狀況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1653份,調查項目情況如下:
1.綜合就業率調查情況
2015年調查總人數1653人,已就業1498人,待就業155人。如圖1所示。
2.各專業就業率調查情況
在對各專業就業率調查時,就業率還是有一些差別,就業率最高的3類專業分別為能源工程類97.59%,生物化工類96.32%,電氣工程類94.87%。詳見表3。
3.畢業生去向分布情況
對于2015年畢業生去向情況進行了數據總結和分析,占比最大的是簽訂三方協議進行就業,40.84%,其次為考取研究生26.01%,第三為靈活就業21.29%,如表4和圖2。
4.獲取就業信息途徑
在畢業生求職期間,學校與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力量通力合作,采取各種形式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信息和幫助,經統計的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途徑如表5和圖3。
5.畢業生就業地域分布
2015年畢業生就業地域主要在本省,占比48.93%,省外占比51.07%,其中上海、北京、江蘇畢業生就業較高,占比分別為9.68%、8.41%和6.01%,如表6。
6.畢業生行業職業分布
2015年畢業生就業最多的行業為建筑工程領域、軟件工程信息技術和能源動力,分別占比為40.39%、9.81%和9.55%,詳見表7和圖4。
7.各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分布
2015年各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性質按照行政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其他進行了簡單分類,如表8和圖5。其中,民營企業占比最大,為47.80%,其次為其他性質企業,占比28.55%,第三為國有企業,占比為19.60%。
3.3 畢業生就業質量情況
1.薪酬水平
對2015年畢業生進行了薪酬情況調查,平均薪酬為3555.17元,薪酬最高的專業為計算機信息技術,薪酬達到5654.68元,其次為建筑工程類專業,薪酬為3738.85元,第三為電氣工程類專業,薪酬為3725.37元。如表9。
2.專業相關度
2015年畢業生就業工作崗位與在校學習專業對口率可以達到60.64%,不對口的為19.5%。如圖6所示。
3.就業滿意度
對2015年畢業生進行了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程度達到89.90%,其中對工作發展前景的滿意程度最高,為94.56%,對薪酬的滿意度較低,為83.12%。如表10所示。
四、結果與分析
從這10大類專業就業情況來看,總體的就業情況還比較好,就業率能夠達到90.62%,但是各個專業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就業率最高的能源工程類、生物化工類和電氣工程類專業就業率可以達到94%以上,而法律類專業就業率只有73.53%,說明在目前這個時期,社會對傳統的工科類專業畢業生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在經濟發展的轉型期,社會對不同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差別比較大,這個也表示現有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脫節,包括專業設置、培養方案以及教學模式等方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的改革,以適應新時期經濟轉型及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
該本科院校招生生源主要來自于河南省,而在本屆學生入學時,本省生源有70%左右,但是從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布來看,本省就業人數占比不到50%,可以說相對于入學生源地域而言,學生有了較大的區域流動性,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蘇占比最高,也就是說國內超大城市和江浙沿海一帶對畢業生有較大的吸引力。在調查時還發現,學習成績較好的、專業對口的學生比較容易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業。對于省內就業分布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由于生源地的原因,在省會城市就業最多,說明就業地與原籍有較大關系,許多學生反映,由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在對學生就業提出建議時,既希望學生能有發揮才能的空間,又希望學生不要離家太遠的就業趨向比較明顯。
薪酬情況調查顯示平均薪酬為3555.17元,薪酬最高的專業為計算機信息技術,薪酬達到5654.68元,其次為建筑工程類專業,薪酬為3738.85元,第三為電氣工程類專業,薪酬為3725.37元,最低的為外語類專業,薪酬只有2870.54元。薪酬最高和最低專業相差一半,說明專業之間的收入情況具有明顯的差距。
總體來說,大學生就業質量處于較好的水平,平均薪酬達到3555.17元,基本屬于中等水平,對于參加工作的新人而言,這個薪酬待遇基本滿意。在行業職業分布和就業單位性質分布方面,大學畢業生大部分找到了比較穩定的工作,行政事業單位和大中型企業占比較大,能給畢業生提供較好的社會保障和較高的崗位聲譽。在畢業生就業滿意度方面,對工作發展前景的滿意程度最高,為94.56%,說明畢業生在現有單位通過努力可以更好發揮自身努力以及獲得提升的希望較高。
在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生要具有主動性和創新性,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拓寬知識領域,培養良好的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制定合理職業規劃,合理定位就業期望值,把理想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自身的興趣和能力,勇于就業,走好實現人生價值的堅實一步。
參考文獻:
[1] 李付俊,孟續鐸.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研究回顧與展望[J]. 人口與經濟,2014,6,92
[2] ,岳昌君. 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分析[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2,10(1):32
[3] 周凌凌,黃夢,王伯慶. 中國工程類大學畢業生2013年度就業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4,3,23
[4] 郭嬌,羅珣,王伯慶. 中國工程類大學畢業生2014年度就業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5,3,7
[5] 蘇紅. 對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認識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6,858(1):61
[6] 袁曉夏. 當代高校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管理,2016,860(2):34
[7] 龐飛. 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9):19
[8] 云紹輝. 大學生就業區域流向研究現狀與展望,2106,3,43
[9] 岳昌君. 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1(2):84
[10] 張瑤祥. 基于三方滿意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5,82
[11] 李建平. 當代中國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為例[D].福建 省:福建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