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琪
“我們失去了土地。”
“您可以講的明白些嗎?土地——是什么意思?”
“土地是與柏油馬路對立的名詞,我們用它種植糧食。它比馬路軟得多。”
“比馬路軟得多?那是多么沒有安全感的支撐物。難以想象你們是怎樣生存的。”
“你為什么要用‘支撐物來形容它?我之前說了,它用來種植糧食,春播秋收,四時有常。我們,以及人類所有的先祖,已經這樣度過了幾萬年歲月,這沒有什么不合邏輯的地方。”
“我在歷史書中讀到過,當時人類食用植物的枝葉果實以及動物的殘軀,用專業術語定義的話,我們稱其為‘土地依賴時代。聽您所言,我覺得土地依賴時代的規律性很值得探究,‘四時有常聽上去是個很美的古漢語詞。”
“沒錯,很美,直到今天也是……”
大劉關掉了視頻對講,在圈椅里嘆了口氣。他必須強迫自己適應這樣的對話,偶爾卻還是不想繼續下去,所幸就算他這樣直接結束對話,也不會有人來指責他。
實現100%地球城市化已經很久了,大劉還是會想起自己12歲在河邊泥地里打滾的那個下午。那塊泥地,如果他沒記錯,應該鋪設的是一級柏油馬路。“一級……”他琢磨著,“給的評級很高啊。現在住的是些有錢人吧。”剛才采訪他的女孩子是二級柏油馬路住民,他從她的專業水平和衣著就可以認出來。“這姑娘怕是連樹都沒有見過。”畢竟現在全球都是柏油馬路,城市化的觸角沒有放過每個角落。從太空俯瞰,地球只剩藏灰與深藍兩色。
他打開抽屜,那個女孩給他傳送了一些食品,這是他的采訪費。“大綠丸子,大紅丸子、大黃丸子……”他挨個打開盒子,嘴里打趣著。這些食物的本名當然不是丸子,而是“植物屬性能量補充源”、“必備陽光存儲源”以及能量源泉公司的新品,打著懷舊旗號的“土壤屬性靜氣沉心丹”。“起這樣亂七八糟的名字,能量源泉也是要垮了吧。”大劉把大黃丸子拍進眉心的能量接收口。“這跟別的丸子有區別嗎?”
他伸了個懶腰,眼前的玻璃幕墻上突然出現一行提示,溫柔的女聲響起:“洪水來臨,A1317區二級三級柏油馬路住民請做好沉降準備,預計沉降時間67天。”大劉瞇起眼,打開實時顯示屏,A1317區的房屋開始緩緩下沉,房屋里的人,他知道,為了節省能量,將進入冬眠。
遠方天地交界處一片洶涌澎湃,有烏云壓頂,山雨欲來之勢,頃刻間,滔滔大水就不受任何阻礙的奔涌而來,洗刷著整齊的柏油馬路,如同世界末日到來,卻有一種獨特的美感。看洪水的時間久了,大劉可以認出來,“這是印度洋來的水,看來引不到北冰洋,只能去太平洋了。”這股洪水前方的一切房屋都已經沉降完畢,一條直通太平洋的大路已經掃清。
“地球城市化的唯一優點。”大劉自嘲的想,“一切符合規劃,完全聽從指揮。”不像以前洪水一來,地球就生靈涂炭。他吃力的回想起2011年日本海嘯時摧枯拉朽毀掉一切的場景。“有樹和房子攔著,洪水走的太慢了。拿到現在,哪怕想去大西洋都能給你開出條路來。”
三天兩頭洪水,一鬧就是幾個月,人類失去了種植任何東西的可能,只有能量公司從空氣與水中壓榨出自然能量,供給一小部分人類使用。人們交替冬眠,等待能量公司的喚醒,再進行生產生活。
“剛才那個姑娘,看著二十歲的臉,指不定都活了七十年。”這個時代,早已沒有時間和年齡的概念,就算活成了被投喂的生物,人類的好奇心,卻一直傳承了下來。“這也是我存在的意義。”大劉想。“是這個時代的人類拼死拼活要我存在的意義。”
大劉把玻璃幕墻設置為透明,對著幕墻外的人笑著揮了揮手。
小男孩牽著媽媽的手,有些瑟縮,眼睛卻一眨不眨的盯著大劉。
“這是土地依賴時代的人,”媽媽側頭給小男孩介紹,“我們也叫它‘鄉村時代。這個人,就是鄉村時代的遺民。你可以問他幾句話。”
“叔叔,你小時候,都有什么呀?鄉村時代……鄉村里 ,都有什么呀?”
“我小的時候,住在鄉村里,門前有小溪,溪畔有樹,樹上有黃鸝。有時洪水來了,我們就爬到樹上,等水過了就下來。大部分時間,水都被攔在山那邊的森林里了,我們就過著平靜的生活。一年有四季,我們春天播種,秋天收獲,每天吃的菜都不一樣。夏天夜晚在涼席上睡著時,聞得到土地的芬芳……”
“叔叔,土地是什么?”
“土地啊,土地能長出糧食,土地是我們人類的父親。”
……
……
“您好,我是大劉,歡迎來到浮空博物館,我是第2016號展品,很榮幸為您講述鄉村時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