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淼瑛
摘 要:在主流的電影市場中,青春電影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比例。本文試圖從對比國內外青年亞文化電影的發展和特點入手,研究中國青年亞文化在《夏洛特煩惱》中的運用;以《夏洛特煩惱》為例,分析其成功的關鍵和商業運作;并希望通過以上方面的研究,對中國青春電影的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筆者相信,青年亞文化仍然會保持自己的特色,并最終呈現緊張的趨勢繼續發展。
關鍵詞:青春電影;商業化;亞文化
最近幾年,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迅速;并且,電影類型繁多,包括戰爭片、武俠片、驚悚片、懸疑片、青春片等。目前,相對小眾的青春電影在主流電影市場上越來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了人們爭相追逐的商業片。愛情、友情、親情等元素已經成為青年電影的主題,尤其是愛情。因為青春期是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快樂時光,它給我們留下了最深刻的記憶,所以青春片將有一個廣闊的發展前景。
1 國內外青春電影之間的對比
亞文化是主流文化相對于邊緣化的一種文化,而青年亞文化是亞文化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城市化條件下的青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年齡等因素產生了相對獨立的內心需求、思考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亞文化通過不同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里。青年亞文化由當代青年親身創造,但卻常常被媒體夸大宣傳,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顛覆性、破壞性和批判性的效果。青年亞文化源于1945年的西方世界,在20世紀60年代發展為一種文化運動,20世紀80年代形成一種有破壞性的社會力量。
1.1 國外電影中青年亞文化的運用
由《阿凡達》《我是傳奇》《當幸福來敲門》《灰姑娘的玻璃手機》《婊子》等優秀的國外青春電影來看,青年電影在國外電影中占了不小的比重;青春電影的風格、主題和敘事模式具有相似性程度高,并逐漸成為一個更為寬泛的電影類型。在現代青年電影中,影片一般都是通過青少年的成長歷程來表達電影的主題。由于青春類型片往往不嚴格地按照規定拍攝,作者在故事題材、表現方法的選擇上以及敘事手段上有著極大的靈活性。如國外青年亞文化在《猜火車》這部影片中就較為突出,該影片中吸毒的過程、叛逆的行為都是青年亞文化的體現。
1.2 國內電影中青年亞文化的運用
回顧青春電影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在1988年,國內電影通常以“反叛青年”為代表,這一現象標志著青年亞文化的雛形。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第六代”青春片出現,描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青春,這一時期“抵抗”的亞文化特征相對顯著,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新世紀的青春電影更多地青睞于現實主義創作題材,其中包含了對各種社會青年的隱喻,如肖央等拍攝的《老男孩》、“第六代”青春片、郭敬明的《小時代》等。
2 近年來小成本青春電影的發展趨勢
青春片包括親情、愛情、友情等;電影的主題可以用悲劇來描述,也可以用喜劇來描述。青春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要求要么淳樸,要么時尚。目前,青年文化或青年性常常表現為:標新立異、激進的行為;注重感性體驗,對社會持批判態度;浪漫主義;嘲笑傳統的道德文化等。青年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世俗表現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有的甚至直觀地表現出與社會道德不一致的狀態,有的更甚具有顛覆性。如美國一位著名社會學家曾這么認為:“青年人的優點在于具有旺盛的精力,他們敢于冒險,敢于投機,但是他們卻為人正直,容易惹人關注;缺點卻是他們缺乏理性的思考,社會經驗不足,往往給人一種浮躁的感覺,遇到事情缺乏思考,從而往往做出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3 《夏洛特煩惱》中青年亞文化的運用
3.1 網絡信息的呈現
伴隨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幾乎已經完全信息化。比如,香港的巴士阿叔事件;再比如,筷子兄弟的《小蘋果》,其都對社會風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可以總體概括為:現代人類文明逐步在網絡中流行,在網絡中傳遞。新世紀青年電影中出現了大量的年輕互聯網用戶所使用的網絡語言,如“你妹”“滾蛋”“傻逼”“我擦”等,諷刺、嘲笑、彈幕,這些都是青年亞文化的最新表現。影片《夏洛特煩惱》將這些特點夸張化,創建了一個具有巴赫金理論特性的狂歡節式的網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主流文化的權威性。
3.2 顛覆權威形象
青少年各個方面都在生長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在社會權利體系的邊緣,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存在一代的隔膜和猶豫心理,這反映了兩代人的文化沖突。青年在新世紀主流文化的電影中呈現出來的反抗父母的行為,表現出了青年亞文化的特征。在《夏洛特煩惱》中,男老師絲毫不留情面,嚴厲地批評學生夏洛的片段,代表著主流的社會價值觀;而男主角夏洛居然諷刺老師,甚至動手打了老師;在教室放火;跳樓事件;在教室當著老師和學生的面親吻女同學;一群學生毆打老師等片段,則充分說明了青年人對理性社會的公然抵抗,是扭曲現實社會主義道德觀念的一種表現。因為青年人較為成熟,受社會的影響較少,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某些方面就會與主流文化的價值觀產生分歧。
3.3 音樂無處不在
在電影《夏洛特煩惱》中,結尾處重新認識真愛的夏洛,一直抱著馬冬梅,背景樂配以金志文的深情演唱,成為了電影中最感人的一幕。對夢想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幾乎成為所有青春電影中永恒的主題。我們能從青春音樂中強烈感受到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那種不服輸、執著拼搏的精神;這也生動地折射出年輕人敢闖敢拼、敢愛敢恨的人生價值觀。此外,影片中當馬冬梅讓夏洛說討厭她的時候,夏洛最終沒有說出口,此時配上背景音樂“我總是心太軟……”,與畫面配合得淋漓盡致,讓人狂笑不已。
4 青春電影的商業化
青春電影推動了喜劇電影的發展。《夏洛特煩惱》是一部讓人看了還想再看的電影,百看不厭;即使看第二遍,還是會讓人狂笑。該片中的段子并不低俗,更不是我們平時看到的網上的段子,可見制作這部片子的人確實用了心;影片的視聽語言運用得很好,可以準確地調動觀眾的情緒。
縱觀整個喜劇電影產業,中小成本的電影占據了整個電影產業的半壁江山,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小成本的喜劇時代。這一類型電影的成功,不靠財力、物力,甚至整個電影中并沒有一個大腕明星,何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呢。具體來說,題材選取是否合理、情節是否貼合實際、內容是否跌宕起伏、包裝是否完整等都是一部成功喜劇電影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小成本喜劇電影將歷史娛樂化、寓言化,他們往往會顛覆傳統文化,但卻不違背道德理念;每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常常不必具有歷史的真實性,或者說完全就是虛構出來的故事情節,但是卻恰好完全符合了當代青年觀眾的觀影思維模式。
5 結語
國產青春片的懷舊敘事的方式呈現出片面化的趨勢,基本恢復懷舊,缺乏青春深刻反思。一方面,它會導致復制品的出現,同樣的程序、同樣的表情,缺乏持續的競爭力,不能夠對人的心靈產生真正的沖擊力和影響;另一方面,國內青年電影的題材類型單一,缺乏豐富性和多樣性。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在不斷的創造學習中,爭取給我們的青春電影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而創造出更多成熟、多樣的電影類型。
參考文獻:
[1] 高曉松.校園民謠1[M].大地唱片公司,1994.
[2] 周志強.我們失去了“青年”[J].社會觀察,2012(5).
[3] 泰瑞·伊格頓.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M].李尚遠,譯.臺北:商周出版社,2012:24,28.
[4] 瓦爾特·本雅明.巴黎,19世紀的首都[M].劉北成,譯.商務印書館,2013:212,45.
[5] 周志強.青春片的新懷舊美學[J].南京社會科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