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銓+賀鋒林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網絡走進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網絡因其具有的消費性、可接近性、交互性,開始為藝術傳播貢獻一份媒介的力量。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只有網絡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才使“人人成為藝術家”成為可能,深究其緣由,我們發現網絡能創造出儲存量最大的信息庫、最快捷的檢索工具、最精準的信息傳播,而對于廣大群眾來說又可以在合法情況下自由談論藝術,藝術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藝術家還會將作品放到網絡上供更多的人來提建議,所以網絡又是廣大藝術創造者將藝術傳播到各個領域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網絡課程;線上教育;廣府藝術;信息技術;文化傳播
0 前言
網絡時代,中國傳統藝術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善于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將傳統文化數字化進行傳播,才能真正在信息時代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廣府文化藝術是一種遷移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是一種既有物質文化又有非物質文化的融合文化,敢為人先、多元兼容、開放包容的精神內涵使得廣府文化成為嶺南文化的重點,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我們都已認識到文化要想生存還得依靠傳播,借助傳播讓傳統文化得以積淀,留下印記,“六經”之一的“樂經”就是因為沒有恰當的傳播方式才失傳,我們只能空留遺憾,無法聽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天籟”和看到“霓裳羽衣舞”的曼妙,既然時代給予我們傳播的便利,視頻、音頻、網絡等等新的藝術傳播方式,不僅給藝術傳播帶來了新局面,也給人類創造了一個更大的藝術世界。
1 線上教育的內涵
線上教育包括遠程教育和在線教育,遠程教育是指用電視、互聯網等傳播媒體實現教學的形式;在線教育是網絡教育發展后衍生的新型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數字技術實現隨時隨地學習,是終身學習的有效平臺。
線上教育是利用網絡平臺為載體的一種開放式學習和教育方式,所有人都離不開教育:啟蒙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出國深造等等,線上教育將各種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傳到五湖四海,擺脫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如果長期學習可以收獲很可觀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投入的性價比,線上教育同樣滿足教育部要求的“適應學習者個性化發展和多樣化終身學習需求”,是網絡時代教育方式的質的飛躍。
2 廣府藝術的傳統傳播方式
2.1 口耳相傳
廣府文化起源之初,是在文字發明之前的,那時人們在繁衍生息中所需記錄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的宗教信仰,是需要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的,相傳為了傳承文化,有將人眼弄瞎來心無旁騖的記憶文化,那時的盲者就成了專門記事的士官,還可以將與政治相關的重大事件說唱出來,這也是仍然存在的廣府詩詞的說唱起源。
2.2 文字記錄
據史實資料顯示,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出于封建迷信,統治者會將自己的政治決斷進行占卜,結果記錄在甲骨上,用于保存和查證,這是最簡單的文字記錄。對于廣府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以及一些早期的繪畫技法可以從早期的文字記錄中找到影子。文字記錄告別了結繩記事的蠻荒時代,為后世的書法、繪畫藝術追根溯源提供了有力的史實材料。
2.3 師徒傳承
廣府文化深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在農業生產者進行農業生產時,非農工作者將自己的技能通過私相授受的方式傳承下去,換取生存的空間;還有一些不從事手工生產的人將自己的思想和智慧進行傳播,廣收學子形成最早意義上的學堂。這種師徒相承的傳播方式加速了廣府藝術的傳播,尤其是建筑、雕刻、廣繡、廣彩等嶺南物質文化,以及繪畫、戲劇、書法等非物質文化,依靠師徒傳授使得技藝得以保存,綿延不斷。
2.4 印刷復制
雖然廣府藝術有了文字做載體,有了師徒傳承做助力,但紙張以及印刷術的運用是廣府藝術傳播出現根本性變革的標志。對于精神層面上的藝術傳承,如音樂和繪畫,只有通過記錄才能使受眾醍醐灌頂,造紙術和印刷術使得精神文化產品有了物質載體,廣府藝術流傳下來的大量精神產品巨作都是印刷復制的功勞。
廣府藝術在傳統的發揚過程中歷經磨礪,不論是哪一種傳播方式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次技術的更新帶來的不僅是傳播方式的便利,更是文明和文化傳播速度的加快。
3 網絡藝術傳播的特點
3.1 可接近
藝術品都是藝術家手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由于地域的限制,藝術品在被創作出來后就只能就近欣賞和傳播,但是在人們用影像資料復制下藝術品后,藝術就不再高不可攀,網絡將影像資料數字化傳向千家萬戶,雖然不是面對面的欣賞和研究,但通過網絡間接地的看到,也是彌補了無法親近藝術的遺憾,也方便了后人對重要藝術資料的考證,打破時間和空間對于藝術傳播的界限,縮小或是消滅了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文化不再是藝術家的事了。
3.2 被消遣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前對藝術的接受,觀眾由原先聚精會神、面對面地欣賞藝術品到現在的心神渙散的消遣接受藝術,由主動悅納到被動熏陶。 媒介理論學家史特姆指出,人們在電視上欣賞藝術時是從一幅圖片跳到另一幅圖片被動接受的,觀眾只是等待著下一刻的刺激,整個人的狀態不似在畫廊看畫的那種激昂,精神上反而出現倦怠的情況,看電視的人成為節目編排的受害者,這也是科學研究得出的看電視1小時,大腦休眠6小時的科學結論。由于電子網絡傳播藝術固有的特性,受眾在接受網絡藝術傳播時得接受這種被消遣的后果,這是我們無法抹去的事實,也是網絡展現藝術、傳播藝術必須付出的代價。
3.3 可交互
網絡傳播的交互性為藝術在網絡中的傳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互聯網就是實時交互的傳播平臺,它改變了大眾在藝術傳播中藝術的接受途徑,也改變了大眾作為藝術接受者到現在的藝術傳播者的身份。藝術傳播由原先的單向發表→傳播→接受,到現在的實時互動反饋發表→傳播→可逆向的接受。網絡傳播在這一過程中打破了“藝術家創作什么接受什么”的藝術傳播定律,為藝術的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搭起了互動的橋梁,模糊了藝術主體和客體的界限,使藝術傳播更有活力。
4 廣府文化線上教育存在的問題
線上教育對于廣府文化的傳播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但對于網絡教育來說,其中潛在的問題不可忽視:
第一,部分廣府文化線上教育試點院校重經濟效益、輕教育質量,沒有真正通過網絡將廣府文化的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傳播出去,導致網絡教育的學歷文憑在社會上的認可度低。
第二,在線課程的重復建設率偏高,網絡使用者對廣府文化數字資料的使用后,沒有恰當地編輯就重發回數據庫,導致相關課程無法轉化和認可,造成了相關廣府文化課程資源的浪費。
第三,采取不正當的手段網上招收學生,如亂發廣告、亂降低收費、亂承諾,不再追求教育質量、信譽、和生源質量,導致廣府文化網絡教育招生出現混亂。
第四,線上教育課程學習的最終考核需要到學校或相關機構進行,違背了線上教育最初打破地域限制的設定。
第五,線上教育教學互動不似現實中課堂互動,無法將疑問實時進行討論,學習思路上是單純地接受(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式,限制學習者學習能力的提升。
我國目前的線上教育是一種簡單地將線下的教學內容放到網絡上,教授者只負責將內容講解,沒有考慮到受眾的差異性,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至于教學效果就得看受眾的接受能力了,所以,這種線上教育會造成創新型人才的缺失,不符合當前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5 廣府藝術的線上教育
5.1 典籍文獻的數字化存儲
廣府藝術在傳承過程中,對于各類典籍文獻的保存和繼承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古人借助私人藏書樓對文獻加以保管,現代有圖書館代為收集、管理、查閱。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珍貴的文獻都可以以數字化的形式存在計算機中實現網絡化,讀者通過情報檢索系統實現在海量數據庫中的文獻查詢,精準、快捷。信息化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廣府藝術中典籍文獻的教與學不再限于當下的嶺南地區。
5.2 音樂戲曲的影視化傳播
科學技術的進步總能為精神文化的產品提供傳播和保存的物質支持,廣府藝術中的物質文化如建筑、繪畫、飲食等產品是有很大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必須借以影像資料得以傳承。對于戲劇、音樂、工藝等非物質文化更需要物質載體,如數字化的光盤、硬盤、數據條,人們從數據庫中觀賞到這些影像資料,彌補了聲樂和戲劇的不可再現的遺憾,也是老一輩藝術家文化精髓有效傳承的保證。
5.3 網絡的互動式傳播
互聯網使文化傳播進入了雙向時代,文化傳播活動中傳播者和受眾雙向交流學習,雙方在下一個文化傳播活動中又可有雙重身份,繼續成為下一個傳播者和受眾。通過在數據庫中的檢索,每一個使用者都可以獲得需要的廣府文化資料,研究學習后融入自己的經驗、見解生成新的文化資料,編輯后發回到網絡,互聯網實現了廣府文化的研究性學習,不再是簡單的文化傳播,有利于廣府文化的創新發展。
5.4 電視媒體的傳播
電視媒體包括有線電視、無線電視、數字電視,為廣府文化的傳播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電視媒體對廣府文化的傳播主要是以影視作品和直播報道的形式,例如根據重大歷史事件改編的歷史劇、文化主題的紀錄片、重要文化活動的現場直播,電視媒體對于廣府文化的教學不再是從書籍中獲得那般枯燥,人們猶如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內涵和思想變化,是廣府文化普及的有效手段。
6 結語
現代遠程教育對廣府文化藝術的傳播無疑是歷史性的創舉和進步,這種技術性的物質保證,為廣府傳統藝術的教育和推廣在新時代中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當前教育體系中“技術為先,文化滯后”現象的影響,廣府文化在線上教育的道路會是曲折中前進,我們希望現在線上教育能縮短價值觀念等非物質文化的適應時間,廣大文化工作者要利用好網絡的優勢,促進廣府文化有序、有效地傳播,成就傳統文化網絡化的美好前景。
參考文獻:
[1] 譚天,曾麗蕓,黃妙杰.文化傳播:以電視為媒,至電視之外——以廣府廟會直播報道為例[J].南方電視學刊,2015(2):77-78.
[2] 黃加敏.區域文化性格對地方高職院校學生交往活動影響的假設性分析——以廣府文化性格和潮汕文化性格為例[J].華人時刊旬刊,2015(18):71.
[3] 邱麗顏.網絡課程中“問”的設計與運用——以廣府新探為例[J].教育導刊,2014(7):68-70.
[4] 蔣霞.立德樹人視域下廣府文化特色課程構建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30):92-93.
[5] 鐘志榮.利用現代傳播媒介構建地方文化傳播體系[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33(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