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予童+丁一凡+馬良語+許文琦+肖好章
摘 要:文化產業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文化產業具有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產品附加值高等特點。本文通過相關的市場調研與產業發展理論研究,對文化產業在食品領域中的運用進行分析,研究其運用過程的可行性。
關鍵詞:食品行業;文化產業;紫在堂
0 引言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然而,現代文化產業由于起步晚、發展不均衡等原因,存在著文化產業基礎薄弱、發展較為滯后等問題。為此,國家于2009年頒布了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標志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然而我國食品行業卻由于缺乏監管、利益驅動等原因,出現了大量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國人對食品安全漸漸失去信心的情況下,食品行業和文化領域的融合能否打開一片市場呢,其又將如何打開這片市場呢。
1 當前中國食品行業的發展現狀
當前,中國食品行業由于保護傳承不成體系、產業鏈不完整、產業開發無特色、產業文化內涵不深挖、產業促銷不積極、市場占有份額低、健康資源導向不足、市場引領性差等問題,在國人心中定位不強。
1.1 消費者對食品行業的了解程度低
當前,中國食品的加工多呈現出單打獨斗、散兵游勇的狀態,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低,消費者存在對食品用法單一、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由于缺乏必要導購知識,消費者消費水平低、消費能力差。如消費者對保健品的消費,多是基于送禮的角度考慮。
此外,許多消費者對中國食品文化內涵不了解、健康價值不清楚,在認識上存在眾多誤區;產品本身缺乏統一的標準,特別是針對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食品的評價體系的匱乏,導致當前我國食品市場引領性差、在國人心中地位較低、消費水平低、消費能力差等。這些都致使我國當前的食品行業面臨極大的市場挑戰。
1.2 研究者對食品資源的關注程度分散
研究者對我國食品總體上呈現越來越重視的狀態,從現有的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分析,國內對食品研究主要集中在資源本身的理化分析層面,側重于食品的營養元素構成、營養成分比例等;對傳統食品的科學解讀評價、產業化生產、標準化要求、特色化包裝、文化內涵深度挖掘、產業戰略推進、國內市場占有率提升、國際市場推進等方面研究,其重視程度明顯不足。
有不少研究者限于專業領域而偏于理化分析;而有的學者雖然在探索中國食品和文化產業的交合點,但也因限于多重因素,始終未能實現兩者從理論到實踐層面的有效組合;更有少量的學者甚至否定對傳統食品的保護與傳承。恰當處理特色化與標準化、產業化與秘方權,是眾多學者研究的又一重大課題,但其在對此進行的研究時的重視程度亦遠遠不夠。對食品綜合評價研究方面,國內學者也存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無交融的現狀,跨專業研究固然有難度,但更難的是尋找到二者的結合點。
2 食品行業與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
2.1 二者融合的典型事例——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
早在上千年前,中國就已經發現了茶葉并開始飲茶,而且隨著飲茶習慣的代代相傳,中國也積淀了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在大量的歷史文獻中,可以找到許多記載茶葉及其文化的文字。在《神農本草經》曾記載:“神農為嘗百草,一天之內遇到十二毒,后來無意間發現茶葉而解毒”。由此文獻記載可知,中國人用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上古時期,但是那個時期的茶主要是作為藥物來使用的。
后來,飲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征,甚至是禮儀的一種代表。比如,在招待客人時,為其沏一杯上好的茶就表現了對來客極大的尊重;甚至在古時候的宮廷里,不同階層等級的人員所能飲用的茶葉的等級也是一一對應的。
發展到現在,茶文化依然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征,并且沒有減輕的跡象。茶葉代表著禮儀、尊重、君子之交,也是節日佳節、走親訪友的好禮物。
2.2 紫在堂文化——酒產業的轉型升級
紫在堂文化是由作為桑文化研發中心的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的金良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作為桑文化傳播中心的山東省濰坊市鴻福企劃有限公司所組成。金良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將以桑產品為主的食品與硒元素結合起來,以研制出一系列具有防癌、抗癌功效的優良產品;鴻福企劃作為桑文化傳播中心,致力于品牌文化的推廣宣傳。兩者合作,旨在以紫椹酒和桑果茶為主,將一系列桑產品以文化產業的形式推廣,讓桑產品被大眾所熟知并造福于大眾。
對酒產品進行宣傳和推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紫在堂文化在明白這一點的基礎上,在探討和研究的過程中,嘗試對酒和文化進行融合與創新,希望在銷售的同時把桑文化、硒文化、防癌抗癌等健康知識普及大眾;并在產品的外包裝上秉持自然質樸的風格。無論是隨酒附送的《致全國人民的一封信》,還是始終如一的牛皮紙包裝,紫在堂都將自己所想要追求的文化和內涵訴諸其中。在食品安全不斷牽動著國人內心的當今社會,紫在堂堅持將桑飲品的食用與桑文化、硒文化相結合,在酒文化的研發中不斷努力著。
3 食品行業的文化創新
以酒產品為例,如何將食品行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從而開拓市場是一個較大的難題。從微觀實體來看,積極推動新興技術與工藝的引入,通過科學技術的生產力作用,積極推動食品行業設備的更新換代,確保食品行業設備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指導下進行生產,融入現代生產文化理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食品行業的生產現狀。隨著現今3D打印機等新興設備的不斷出現和完善,其也將在傳統的食品行業的文化思維上進行有效革新,逐漸分化食品行業單一的生產模式,從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當然,積極鼓勵自主設計與研發,針對食品的外包以及內涵進行文化創新也是食品行業轉型必經之路。通過文化理念的融入,實現文化元素的有序引入,并巧妙結合,打造出具有創新文化理念的食品。
而在宏觀的文化思維上,利用當下互聯網科技的發展,食品行業也應積極拓展開辟新的市場領域,結合網絡文化思維。如引入當下流行的網絡元素,選取批量生產或量產的方式加以展現。
當今時代,低碳環保是現代化產品的一大主題,也是時代發展的主流。結合低碳環保文化發展特點,更新食品行業發展方向,促使其生產低碳環保的綠色食品,從而實現食品行業的轉型升級,優化食品行業發展結構。通過在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有效措施,對食品行業的文化創新進行有效調控,形成由文化元素有效結合或文化理念創新,到文化理念指導食品生產的文化創新的良性、有序的循環。
4 結語
食品和文化不可分割,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甚至可以作為一個標簽去代表一類文化,如中國的8大菜系、中國的養生飲食文化等等。飲食是文化的一種載體,雖然食品行業的發展會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但食品的發展勢必會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用文化思維指導食品行業來實現食品產業轉型,盡管不是解決食品行業發展問題的唯一途徑,但文化創新在食品行業發展中的地位將愈發重要,并成為其升級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曹允泓.淺談食品文化產業及其發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4.
[2] 胡付照.我國食品企業文化營銷的創新路徑探究[J].中國釀造,2010.
[3] 張炳文.中國傳統食品的科學評價與文化解讀[A].食文化發展大會[C]. 2015.
[4] 龐廣昌.中華飲食文化和食品科學探源[J].食品科學,2009.
[5] 王亞平.從設計創新、產品創新到文化創新[J].美術學刊,2011.
[6] 吳存兵.談中國飲食文化與飲食產業的融合發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