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鈺琨
摘 要:饾版是木版水印中的一種,產生于明代中晚期,是基于木刻畫彩色套印的印刷技術發展而來,拱花則作為一種無色印刷術,同樣產生于古代。鈴木春信是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早年受到奧村政信和西川佑信的影響。通過對于饾版拱花與日本畫家鈴木春信作品的研究,可以發現日本的浮世繪版畫是在改良了中國明清版畫精華的基礎上培養出來的。一方面,浮世繪版畫在世界美術史上確實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辯證地看待中國明清版畫中各項技術所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饾版拱花;浮世繪;鈴木春信
1 研究緣起
拱花是我國古代出現的一種無色印刷術,為現代凹凸印刷的先驅。拱花印刷,窮巧極工、凹凸雅致、清新淡泊。名曰“無華”,實為浮雕。拱花圖案造型的靈感源于大自然,一箋中,既有花鳥魚蟲行云流水般的飛動形態,又有山林丘壑精致孤立的形象。這些圖案代表了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是歷代創造者從大自然中提煉出的無限精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與表現力。箋中拱花部分紋路清晰、層次分明,紙面其他部分依然平滑,誠為凹凸印刷之先驅。
日本的浮世繪版畫,屬于木刻版畫門類,但絕非是由日本發明。大約在中國的清明時期,即日本的江戶時代,浮世繪產生并發展。該時期,中國精美的木刻版畫作品層出不窮,并且對日本浮世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促成了浮世繪的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拱花技術對浮世繪產生的影響。
2 饾版拱花技術的緣起與發展
饾版、拱花一詞的出現,要追溯到明代書畫家、出版家胡正言,此人晚年辭官居住在南京雞籠山側,因其屋前種有十余株竹,故命室名為“十竹齋”。胡正言從此三十余年足不出戶,潛心研究制墨、造紙、鐫刻。他與印制高手朝夕探討,用饾版、拱花技藝印制四冊《十竹齋箋譜》。從此中國古代書畫印刷中出現了拱花制品。饾版拱花結合的代表作是明代末期徽州人胡正言在刻工汪楷協作下于南京印成的《十竹齋箋譜》和《十竹齋書畫譜》《殷氏箋譜》,同期還有漳州人顏繼祖與南京刻工吳發祥合作用版印制的《蘿軒變古箋譜》。
饾版拱花技藝是市場激烈競爭的產物。到明代末,古代徽州的商家為搶占市場占有率、吸引達官貴人的眼球,經反復推敲,自發創造出一種成熟的兼套印、疊印、凹凸無色壓印相結合的印刷技術,該技術在三百年前絕對是一項重大技法上的突破。年畫傳承人陳祖德曾說,饾版印刷作為傳統的木版水印法之一,是木板水印法中的最高技藝。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套版印刷技術從剛開始的兩套版發展至多色套版,技術上也日趨完善。但在中國水墨畫印刷方面,對于花鳥魚蟲、人物動物以及自然現象的表現很難達到。于是到了明末天啟至崇禎年間,胡正言和吳發祥二人在原有饾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明了拱花技法,將饾版和拱花技術有機結合,實現了古代印刷術新突破。所謂的拱花技術,首先要由饾版套色,通過平面印刷,在柔軟的宣紙上呈現出凹凸不平的痕跡,讓人遠看有浮雕的視覺效果。拱花技術猶如現今的凹凸制版,制作方法與雕版卻相反。饾版拱花技術將畫面呈現出豐富且相對真實的視覺效果。
饾版拱花技術使畫面產生真實的立體視覺效果。早期該項技術多運用于信箋中,作為信箋圖案,為閱讀起到傳達信息的作用,通常將圖案壓印在信箋的左、右下角。這樣在書畫作品中,運用了拱花技藝,還能防偽。但由于很少有人專門提及這項技術,久而久之通曉該工藝的人越來越少。2006年在黃小健的主持下,由富陽華寶齋投資,刻印了《西湖十景》《富春山居圖》《十竹齋信箋》《十竹齋箋譜》等雕版水印線裝書籍和冊頁,將拱花的藝術魅力繼續發揚光大。
3 饾版拱花技術在浮世繪版畫中的發展與呈現
日本早在唐代就有遣唐使訪問中國并將印刷術傳入日本。明末清初,中國的《十竹齋書畫譜》《十竹齋箋譜》傳入日本,致使日本畫家競相仿效。浮世繪版畫也就是在當時的影響下產生。17世紀以后,日本開始出現了町人文化,并進一步發展,從而帶動了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從此,在江戶時代的通俗小說、說唱本和劇本中,逐漸出現了浮世繪形式的插圖。菱川師宣是浮世繪的創始人,在他的說服下,出版商將書中的插圖拆成單頁銷售,至此浮世繪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并在18世紀末進入了全盛期。
受到技術的制約,最早的浮世繪作品上只能呈現出黑白兩種色彩。18世紀前半的浮世繪盡管已經發展到了初步的手工著色,但是依然沒有出現較為完善的木板多色套印。直到1743年,奧村正信發明了以紅、綠為主色調的簡單套印技術,即紅摺繪,使浮世繪印刷從使用三種或四種顏色,發展到可以在一張紙上印刷大約十種不同的顏色。同時,《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中拱花和饾版技術傳入日本,開闊了江戶地區浮世繪工匠們的眼界,從此雕版印刷技術實現了跨時代的發展。當時的鈴木春信正是巧妙地運用了該技術。
鈴木春信是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早年受到奧村政信和西川佑信的影響。致力于錦繪的創作,以描繪茶室女侍、售貨女郎和游女為多。在明和(1764~1772)年間,居住在江戶的百姓,流行互相贈送圖畫日歷。這些日歷的盛行,促使彩色印刷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鈴木春信首次將拱花新技術使用在浮世繪創作中,利用拱版凹凸的輪廓,并與自己的創作相結合,來表現浮世繪版畫壓印花瓣葉片的脈絡、花鳥魚蟲鱗片羽毛、水波云痕等無色凹凸線條,從此開創了一片新天地。這種畫叫錦繪,拓印時在作品上壓出一種浮雕式的印痕,紙面滲透出特殊的肌理效果,讓畫面更加生動。鈴木春信在錦繪的創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種形式的版畫在百姓中頗有人氣,使鈴木春信備受鼓舞,并在創作中更加投入。鈴木春信1770年逝世前,他留下了大約六百多套木版畫。鈴木春信在浮世繪印刷技術中,開拓了新的形式。基于市場因素,游女、茶女等題材較多,所謂的春信式,即呈現詩一般的韻律。
在美人畫方面,鈴木春信率先使用多色套版印刷,完成了較高技術效果的春信樣式。這一春信樣式的產生使雕刻與印刷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日本浮世繪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鈴木春信的很多美人畫中運用了拱花技術。例如,鈴木春信的《雪中相合傘》,作品中運用了拱版凹線和凸線,使畫面精密細致。拱版凹線是在版面上不使用色彩印刷,而使色面上的紋樣、模型等顯現出來。圖中男女在黑白的對照下,受到了版面特有的效果。男的黑色頭巾、黑外套和和服與女的白頭巾和和服,都運用了拱版凹線,表現出和服的紋樣。清爽的氣質與一般具有情色魅力的浮世繪美人畫具有很大的差別。在雪的描繪上,使用了拱版凸線,表現出堆高的積雪。在鈴木春信當時的許多表現積雪的繪畫中,幾乎都使用了這種拱版凸線的新技法,達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藝術效果。又如作品《源重之》,鈴木春信使用了無色凹凸拱花技術表現河海流水、海濱潮水涌動、海潮波瀾起伏、海水拍打礁石所形成滾滾浪花,這些全都不用色彩渲染,而是運用拱花凸線壓制出無色線條和漩渦紋樣,栩栩如生。
4 結語
日本浮世繪版畫可以說是在改良了中國明清版畫精華的基礎上培養出來的,因此我們在討論浮世繪版畫取得輝煌的成就時,也應該辯證地看待中國明清版畫中各項技術所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方曉陽.拱花印刷術淵源初探[J].中國印刷,1995(03):52-55.
[2] 章宏偉.胡正言生平及其“饾版”、“拱花”技術[J].美術研究,2013(03):18-23.
[3] 高云龍.日本鈴木春信的錦繪與中國拱花技術的應用[J].裝飾,2007(1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