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
摘 要:本文以山西交城地區白釉、黑釉陶瓷的傳承與發展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山西本土的陶瓷文化的特點和現狀,以理論的形式論述了它形成的特色和原因,肯定了中國古代山西交城窯傳統的陶瓷文化,并提出了突破傳統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交城窯;陶瓷;手工藝
中國的陶瓷文化是世界陶瓷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并且也對世界陶瓷文明和人類文明有著很深的影響?!疤沾伞笨梢宰鳛橹袊囊粋€名片出現在世界舞臺上。這種材料也帶有了一定的“中國性”在它的本身。因此,我們把陶瓷材料運用到當代藝術樣式中,讓這種更具“中國性”的材料在當代藝術中展現它的品格。在當代藝術的舞臺上再現它的燦爛的光芒,讓世界了解并記住中國的優秀文化,我們有義務更有責任去研究它。當然,做這個研究我們也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在中國提到陶瓷,人們必然會說景德鎮的陶瓷,然而我們山西在歷史上也有過輝煌的陶瓷文化歷史。據記載,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青瓷(原始),距離今天約有4200多年。而早在南北朝時期,山西就已出現了許多瓷窯,有大量的原始青瓷和白瓷出土于此。說明在山西當時制瓷業的興盛和繁榮。如:交城窯、平定窯、介休窯、渾源窯、榆次窯、大同窯、懷仁窯等等大小窯址幾百處,山西太原曾在北宋時期設立過官窯,形成了自己的“本土化”文化特征。
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像交城窯這樣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手工藝,已形成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技藝作為一種物質呈現給大眾,也作為一種精神啟迪著我們不斷去思考。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和實地考察的過程中發現,有關交城窯的研究文獻、歷史資料記載較少而且都比較零散,有的只是一概而過,要對其有一個精細整理不斷挖掘的過程。另外在當地的采訪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當地人對交城瓷窯并不了解,有的也只是聽說過而已。基于這一情況和事實,本文從交城瓷窯的歷史、傳承情況進行了調查,對其藝術特征進行分析,探討未來發展的策略,不斷創新,重建一種符合現代大眾需求的新文化和新審美。
1 交城窯形成的條件
縱觀陶瓷史,任何一個以做陶瓷為產業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豐富的粘土資源,便利的交通及便于燒瓷的松柴或煤炭資源等,這些無疑為當地制瓷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過去交城窯如此,現在交城瓷窯的形成也不例外。交城境內有豐富的瓷土原料、煤炭資源及富足的水源??梢哉f,正是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交城窯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交城境內擁有極其豐富的陶瓷礦產資源,主要包括高鋁粘土、一般粘土、高嶺土、紫砂陶土等,具有品種多、儲量大、品質高等特點。高鋁粘土可以加工成熟料,俗名“礬石”在全縣均有分布;一般粘上,又分為硬質粘土和軟質粘土兩類,硬質粘土以高嶺土為主,可做天然熟料。
從磁窯村出土的瓷器考證,交城窯在唐代主要燒制粗白瓷以及黑釉瓷,白而微黑,多做實用器皿,品種主要有盤,碗,壺等。在走訪交城窯時,據當地人說在窯口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黑釉斑點拍鼓陶瓷殘片,但交城窯仍是以白瓷最為突出,也出現了很多動物形態的小陶瓷雕塑。還燒造一些白釉釉下儲彩彩繪的陶瓷器物,其特征與介休窯大體相似。儲彩呈橘紅色的特點在其他瓷區是很少見的。交城窯早在唐代時燒制出了花釉瓷。它以黑褐色為底色,在釉上隨意潑灑或點染白色的彩斑猶如彩霞。給人一種隨心所欲,渾然天成的視覺感受。交城窯在釉料方面講究“施釉肥厚、釉如堆脂”,刻釉因為此工藝特點,形成了其特有的“拙樸厚重”的藝術特色。
2 山西交城窯的傳承
交城窯目前一直沿用古法制陶瓷,選用當地的土材料,交城窯從材質上看比較粗獷質樸。粗白瓷全部用化妝土,以增強瓷器的白度?;瘖y土是介于泥和釉之間的一種有色泥漿,它的覆蓋力很強,能夠把泥坯上的瑕疵、多孔、粗糙等缺陷覆蓋上,改善表面的質感和效果。在當地開采煤矸石、紫木節、瓷石等陶瓷原料是交城白瓷的發展的堅實后盾。主要包括高鋁粘土、一般粘土、高嶺土、紫砂陶土等,開采的瓷土具有品種多、儲量大、品質高的特點。高鋁粘土可以加工成熟料,俗名“礬石”在全縣均有分布。一般粘土以高嶺土為主,可做天然熟料,使用也比較廣泛。充分發揮陶瓷材料的內在潛能,展示陶瓷材料特有的內在質感,使材料發出自己的藝術語言。
工匠采土主要靠眼觀定優勢、手捻定其量、口嘗定取舍予以辨別選擇瓷土,選取講究頗多??梢姡嗔系牟杉c選擇是一項很嚴格的事情,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后面幾個環節的成敗。在《考工記》講到了十分復雜的淘煉陶土的方法:用大的水缸浸泡泥土成水狀,拿木棍把泥漿翻攪至表層漂起渣滓,再用馬尾毛做的細籮或是雙層的絹布袋過濾泥漿,使泥漿過濾到晾泥池中晾曬。晾泥池可以用沒有底部的木匣,下面鋪上幾層新磚,在鋪上大細布,將泥漿倒入池中,把布包緊,用磚壓住吸水。水慢慢滲出泥漿就會變成泥,然后把泥放置在大石片上,用鐵鍬翻撲使泥變結實,就可以做成成品泥了。不管是做什么樣的泥都是按照這樣的方法來制泥,可以按照不同的配料配制陶泥或是瓷泥。這是泥料的從選材到加工的一個必需的過程。
3 山西交城窯的發展
交城窯陶瓷能在未來的發展中突破重圍,走得更遠。交城窯作為一種傳統藝術,不能總停留在傳統的技法和藝術形式上,而應該與時代同步,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形式。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可以借助當地的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的發展,交城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主要有:龐泉溝國家森林公園,豎石佛石刻,廣生院,玄中寺,石壁寺等等。交城窯應該增加產品樣式,發展陶瓷創新工藝旅游,開發研制具有當地特色文化的旅游紀念品。也可以利用現代設計元素,研發具有當代審美要求的實用陶瓷器皿和陶瓷藝術品。
其次,建立大學生校外實踐學習基地,或者可以直接與高校對接,培養校企合作學員,這樣既彌補了設計人才的不足,又能使學生有實踐經驗,形成一種開放的交流學習平臺,為交城窯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再次,運用便捷的網絡渠道拓寬產品銷售。通過眾多銷售平臺(會展、網絡、微拍等)的展示、銷售,讓更多人了解交城窯的產品。同時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網絡人性化服務體制。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中,為拓展陶瓷手工藝的生存空間,交城窯可以與現代新型材料相結合,研制適合當代各類人群需要的新型陶瓷產品。使交城窯真正做到產品優化,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中國雕塑史[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2]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東方出版中心,1985.
[3] 程金城.中國陶瓷藝術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4] 陳凇賢.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研究[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5] 中國硅酸鹽協會.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