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塔+劉才志



摘 要:從古至今,人們用了許多美麗的語言贊美花草,把他比作愛情、青春等世間美好是事物,它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想象,給人們以美的感受,能夠抒發美的情懷。因此自遠古時期起,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摹繪自然中的花草形象,并運用于日用陶瓷的裝飾之中。本文通過對花草植物裝飾題材在古代和現代日用陶瓷中的運用研究,總結其影響力,使其在當今社會得到傳承、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花草植物裝飾題材;日用陶瓷;運用研究
1 花草植物裝飾題材的起源
在中國的工藝美術史上,以花草植物為題材的陶瓷作品歷史悠久,技法豐富,一直是藝術家們創作的對象。在日用陶瓷的裝飾中,唐代已出現了裝飾成熟的梅花、蓮瓣等題材紋樣,并且此時帶來了一種新的裝飾形式。如圖1所示:罐身整體飾以梅花紋飾。梅花原于中國,具有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體現中國人自信、含蓄、堅毅的品格,被譽為“花中君子”。是歷代陶瓷藝人常用的裝飾題材,至今仍受人喜愛。
在宋代,遍布于華北、東南的“八大名窯”藝術創作,對這一時期的裝飾藝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卷草紋等以花草植物為裝飾題材的紋飾,在唐雖已流行,但到宋以后使用的范圍更加廣泛。這些紋飾從“官窯”到“民窯”大量使用在日用生活器皿中,裝飾豐富多彩,鮮明生動。以八大窯系之一的定窯為例,定窯白瓷,多采用刻花、印花等技法進行裝飾;題材也非常豐富,有牡丹、蓮花等,刀法流暢自如,有很強的立體感。以圖2為例,蓮花花大葉麗,清香遠溢,出淤泥而不染,雖僅用刻劃花表現手法,卻達到簡練大方的效果。
青花瓷是元明朝最著名的陶瓷品種之一,其中以花草植物作為裝飾題材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組織圖案多種多樣,有纏枝花、折枝花等。清朝裝飾藝術達到了頂峰,有青花、五彩、三彩、粉彩、斗彩、琺瑯彩和高低溫顏色釉等陶瓷品種,而裝飾紋樣以花草為主。康熙時期,常見的裝飾紋樣就有雙犄牡丹,冰紋梅花,十二月花等。如圖3所示,眾所周知,牡丹千百年來一直被人視為富貴繁榮、美好幸福的象征,因此牡丹花經常運用于陶瓷裝飾之中。此盤牡丹紋飾在裝飾上被盡情抒發,豐姿卓絕,形大艷美,儀態萬方,觀賞價值極高。
2 花草植物裝飾題材的發展
在當今社會,日用陶瓷的運用變得越來越廣泛,其中裝飾題材尤以花草植物最多。
花草植物裝飾題材一直受到人們青睞的主要原因以其特有的審美情趣和當今人們的審美心理是分不開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都處在十分緊張的節奏之中,急促的城市化生活給人們造成了無形的壓力,人們在心理上對現代高樓日顯厭倦,人們表現出一種渴望回歸自然、享受原始情調的迫切心理,感受輕松、愉悅,以調劑日益激烈的競爭。人們常說自然產生美,花草植物作為自然的主人,能充分體現日用陶瓷的自然美,滿足了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大自然中的花草不僅和人們的物質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以其優美的品性和生動的形象而給人們以精神上的享受,寄予了人們無限的主觀精神情感。
但是,目前陶瓷市場的運用花草植物為題材裝飾的日用陶瓷,良莠不齊,如何設計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是當前需解決的迫在眉睫的問題:
首先,藝術家們將花草植物引進于陶瓷裝飾之中,需從裝飾變化方面去分析,認識和表現花草,挖掘其本質的美,運用花草裝飾是把生活中自然美的形象通過概括提煉,采取歸納提煉,移花接木等藝術手法,將花草植物很好的運用到日用陶瓷中,能使日用陶瓷增色不少。
其次,還要注意花草變化的豐富性,因為單調的花草裝飾會使人感到疲倦,而變化豐富的裝飾則會令人感到興奮。在日用陶瓷中的花草圖案其處理方法和表現技法屬于工筆型的,如果運用對稱的構圖等,就會顯出呆板感。因此如果能夠運用豐富的表現手法,可達到很好的裝飾效果,給人以美是感受。
第三,裝飾一定要與器型相一致,根據不同的日用陶瓷造型運用不同的花草進行裝飾。如修長的器型適合裝飾高聳的題材,穩重的器型則適合裝飾粗壯寬廣的畫面,這樣才能使日用陶瓷的造型和裝飾相統一。
第四,注意主次分明。在結構上,一般以花為主,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然后在對花的局部和細部進行變化加工;在視覺上,也要注意主次分明。只有表現出明確的主次關系,才能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綜上所述,運用花草植物作為裝飾題材制作的日用陶瓷,能將花草植物從自然形態轉換于陶瓷裝飾之中,能創造比自然美更好的藝術形象,亦能創作成新穎的畫面,達到美觀的效果,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日用陶瓷才能得到更大更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曉霞.天賜榮華:中國古代植物裝飾紋樣發展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15-33.
[2] 錢正盛.中華吉祥裝飾圖案大全:吉祥禽鳥/植物[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199.
[3] 黃莉.植物形態在陶瓷器皿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5:5.
[4] 費曉瑞.淺析植物在陶瓷創作中的人文含義[J].藝術科技,2013(05):109.
[5] 王志強,劉珂.器皿造型與裝飾[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