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景
摘 要:中國山水畫萌芽于晉,在隋唐五代發展,到宋代發展成熟。兩宋山水畫所反映內容之豐富與深刻,都是前代所不及的。兩宋山水畫的成熟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理學作為宋代社會思潮的核心,自始至終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宋代文人的思想,進而影響到文人畫創作實踐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本文把王詵的《漁村小雪圖》放在北宋中后期的政治、社會、文化背景下,從理學的角度考察《漁村小雪圖》里繪畫語言與個人情感思想的結構過程,及其視覺隱喻和含義。
關鍵詞:理學;平淡;詩意
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必然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例如,魏晉之際的玄學影響了魏晉風度,清初樸學影響了金石大興一樣,宋代儒學的復興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大批的士大夫。因此,要解讀王詵的《漁村小雪圖》就要將其置于所產生的時代背景中進行考察。
理學以儒學為根本,兼收道、釋,是對原始儒學的復興。理學把“理”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將天理與人心相對應,突出人心的自覺規范,從外在的倫理規范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約束轉化為對內在心性自覺的協調。與唐朝的外向型進取的思維方式大相徑庭,文人士大夫們把建功立業的追求與抱負轉化為心境的涵養。在體察天人、品味情理、涵養心性等方面,達到了漢唐人難以達到的境界。在理學影響下,宋代繪畫逐步轉向內心世界的表達,強調主體精神抒發,注重景物的象外之意,關注山水景致的可居、可游、可行。
1 王詵的山水美學思想
王詵處于理學興起的北宋,出身貴族,他擅長書法,詩詞亦工,尤精繪畫,家有“寶繪堂”,廣藏法書名跡。王詵作為文人畫家,與當時名流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宿儒相交甚好,他們之間的創作思想也是相互影響的。[1]在格物致知、以物觀物、主靜去欲等理學思想的影響下,王詵在山水畫創造中體現出“詩書畫同源”“寓意于物”“平淡自然”等理學意識,他重視觀察、體驗生活的“四時為我供畫本”追求主觀情感的表現,反對過分拘泥于形式的描摹,而是“心匠構盡遠江意”。不是一味地描繪自然山川的外在形體,而是更加注重物象本質的描繪,意味悠遠,達到“造物潛移真幻影”的境界。
2 《漁村小雪圖》的畫意探析
山水畫審美境界的轉變時期,正是理學興起并走向鼎盛的宋代。兩宋時期的文人士大夫們是難以脫離理學這一時代思潮的。那么,當我們研究《漁村小雪圖》時,就不能不分析理學對它的影響。
在《漁村小雪圖》中,作者塑造的是江南小雪初霽,嶺巒和漁村的景致。漁村隱于崇山峻嶺之中,江面上寒風料峭,山巒薄積小雪,已然是寒氣逼人。漁民正忙著張網、釣魚、抬網,在寒林中相映成趣。穿過山谷,只見山勢盤旋如龍,奇松怪石遍布。幽深的谷底,有一高士,攜一琴童,引頸眺望,等待渡船。漸漸前行,頓時豁然開朗,壓抑之氣煙消云散……整個畫面寒意蕭然,清淡明凈但又掩飾不住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風悠揚欲來時的活潑的生意。被貶之后重歸朝廷,政治上的不如意,與人生的幾經波折,使王詵向往隱逸生活,欲隱于林泉。他在繪畫中尋求的不單是外在物象的表達,更是“游意澹泊心清涼”這種超然象外、寧靜致遠的情致。
2.1 平淡之境
理學主張“中庸”之道?!吨杏埂吩?,“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2]即是要求人們通過修身和“致中和”,把握生命的本體。在“中庸”思想的影響下,宋人變得克制自持、謹小慎微、含而不露,注重自我道德的人格境界追求,審美理想則表現得更加恬淡平靜、潛沉于內。于是宋代山水畫更多的表現蕭瑟淡遠、寧靜平淡的境界。
王詵的《漁村小雪圖》以平遠兼有高遠的構圖形式,選取山水中的幾重遠山、枯木丑石、江水澹澹、高士待渡等意象而形成一種曠遠迷蒙的意境。而在其末端,幾抹遠山籠罩在迷霧之中,煙雨輕嵐、水天一色,景致雖小卻意味深長,在有限的空間內“含不盡之意溢于畫面”,給人一種面對蒼茫宇宙的渺小感和茫然感。置身于平遠之境中,只覺得身心舒暢,體味“融和”“沖淡”的縹緲之意,讓人不經意間物我兩相忘,進入一種無念無欲之境。
平遠山水反映了王詵對心靈安頓的向往,是他“養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的超脫境界,是理學思想在他的繪畫創作中的一種落實。
2.2 詩意之味
宋以前,藝術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化。而宋代在“天人合一”的理學思想影響下,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更重視對于繪畫中的主體精神,追求山水畫可居、可游之境。邵雍說過“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3]這種思想也深深影響著宋代繪畫,使畫家在于明理深觀的同時,又不以單純地描繪對象外在為目標。畫家們更注重在描繪對象的同時,充分表達主體精神,借物抒懷。
《漁村小雪圖》的開端,王詵即做抑筆,將漁村安置在封閉的山谷中。開卷便見遠山曠野被小雪覆蓋,一群漁翁拉網捕魚于寒林蕭疏之中。漁網這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魚網之設,鴻則離之”。比喻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時候重新回到圖中,就不難體味到在萬籟無聲的空間中,畫家急于擺脫塵世間的煩惱而向往山林隱逸的情致。然而面臨著出世與入世的誘惑,遭遇著進退兩難的尷尬,畫家內心的苦悶從何能解?近景樹下高士閑步,身后書童抱琴跟隨,高士眼望遠方緩緩而來的小舟渡船,然而平靜無瀾的寬廣的江面,有一座巨巖突起,兩棵古松盤展虬曲,似乎喻示著人世間重重阻礙。平靜的江面、高聳嶙峋的山崖,和高士迫切的等待之間形成了強大的情緒張力。正所謂眼前灘秋江闊,隔岸扁舟發棹遲,更能看出畫家心中的欲渡之情。畫家所表現的是心有所向,卻無法實現,只能在繪畫中去訴說,去表達內心真正的追求。王詵通過小雪、扁舟、勁松等物象營造出一個寒林蕭瑟、恬淡寧靜的意境,同時點綴的待渡高士、漁者等人物,景象與人物融合于畫面之中,塑造出詩意般的意境。高士立于江湖之上,似乎在不經意間“俯仰終宇宙”。讓人在不經意間進入這恒寂世界,與之融為一體,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宋以后,山水的功用從“教化”為主被進一步拓展到怡悅性情,追求畫面的可居、可游之境。并且繪畫中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這也和理學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總之,理學“格物致知”的修身方式使畫家更注重主體精神的修煉和內在修養的提高,從而達到“理氣合一”的境界,在中國繪畫歷史上創造了一個不可逾越的藝術高峰。其影響下的山水畫創作過程更是包含了澄懷味象的精神體驗,注重象外之意的表達??v觀當代的中國畫,我們常見的卻是追求外在形態,而缺少文化積淀、缺失精神表達。盡管在表現形式上別出心裁,但仍然遮掩不住內在的空洞與蒼白。宋代繪畫達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不能忽視理學的積極影響。當我們面對當下的誘惑,也許應該澄清胸懷、滌除俗念,達至澄澈的空明心境,潛心創作。
參考文獻:
[1] 王欣.王詵山水畫復古特色探析[D].河南大學,2011.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
[3] 邵雍.皇極經世書(觀物篇·外篇十)[M].北京:中華書局,19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