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摘 要:本文立足國際視角,闡釋東方設計的含義、背景、淵源,探討東方設計與東方設計學的關系,分析東方設計的國際境遇及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價值,指出東方設計在全球文化語境中的角色和意義。
關鍵詞:東方設計;東方設計學;全球文化;“一帶一路”
1 東方設計的國際解讀
在永恒自轉的地球上,并不存在實際地理意義上的東方與西方。所謂東方,是指地球局部在日照的作用下形成的相對于西方的方位概念,反之亦然。人類長期繁衍、進化、生產、生活于地球的特定局部,在改造自然的漫長進程中逐步形成獨特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類型。根據人類文化的淵源、區域、形態和影響力,我們習慣上將其分類概括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同樣,這也是一組源于地緣方位而相對存在的文化概念,并從各自角度觀察、確認、定義著彼此。
“東方設計”一詞近年屢被提及,并作為當代東方文化的組成部分備受關注,其概念和意義在持續的實踐中被逐步明確和深化。東方設計是指圍繞東方特定問題或需求,通過造圖、造物、造境等活動,將構思、設想、計劃傳達出來的實踐技術和過程,其設計的動機、行為和結果體現出東方地緣的特定需求、特殊技術和特色智慧。東方設計也是一個相對的區域文化概念。在歷史上,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國家對東方的理解和定義不盡相同,有的西方學者將與亞洲接壤的歐洲國家也視為東方國家。近代以來,一個約定俗成的共識是:東方設計指歐洲以東的地區(主要指亞洲),如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的設計文化。顯然,這仍是從歐美國家自身方位出發而作出的相對性判斷。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薩義德在《東方學》中闡釋了西方殖民主義意識形態下的東方及東方主義概念。他認為東方主義不僅是一門學科研究和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壟斷的話語權,最終成為西方列強和文化霸權主義行動的理論借口。這種洞見對以后全球化語境中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隨著蘇聯的解體、歐盟的建立以及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的崛起,世界多極化趨勢形成氣候;互聯網拉近了東西方文化的距離,異域文化實現了迅捷的溝通,為東西方文化的互動、交融、新生創造了條件。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全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不再延續近現代以來以西方為風向標的歷史,東方也不再是西方文化殖民者標榜自我價值觀的參照物,而轉變為一種與西方文化平等對話的具有獨立地緣文化價值的聲音,并逐漸與西方文化形成相互影響、互惠互補、開放共存的生態關系。
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哲學體系,并不同程度地對東方文化體系中的各個分支產生過影響。本文討論的東方設計,特指以漢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概念,即帶有儒、道、釋文化基因的設計理念、技術、方法、形式。在經歷全球化沖擊后,中國的設計并未喪失母體文化的特質,反而催生出對本土文化的自覺認同和追求,以尋求滿足當代東方人生活需求的有效途徑,同時獲得與西方設計平等對話的自信與資本。因此,國際視野中的東方設計須基于東方地緣特征,由東方民族創造和詮釋,聯系東方人的物質與精神訴求,反映東方文化的獨特內涵,并對西方設計具有潛移默化的文化啟示力和影響力。
2 東方設計的背景與淵源
東方設計秉承儒家思想文脈,兼容道家和佛教思想,關注人與物、境、禮、德、情之間的關系,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中國特有的設計造物觀。儒家思想源自先秦諸子的百家學說,也稱為儒教或儒學。該思想由孔子創立,逐步發展為以仁為核心,以等級禮制為基礎中國古代主流意識形態,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工藝的思想和面貌,并對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影響,成為東方設計歷史最久、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思想內核。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曾是世界最先進的文化形態,自古就呈現出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特質,在對外交流與傳播中不斷創造價值、吸納創新、完善自我。早在2100多年前的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出一條橫貫東西的商貿路線。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于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這條路線不斷拓展,自古都長安,經河西走廊、中亞、西亞諸國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被公認為是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承載中國古代工藝和設計思想的絲綢、瓷器等商品,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在連接亞歐的路線中實現與西方文化的互通。文化、經濟、技術、政治等諸多方面的交流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共同進步,優化了東方設計的概念與形式。古代絲綢之路帶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是東方設計的產品、技術、思想與西方文明交融互動的歷史見證。
3 東方設計與東方設計學
東方設計是著眼東方本土問題和需求,結合國際化思維和技術,繼承傳統并展望未來的造圖、造物、造境的智慧實踐。隨著人類對這種特定文化形態不斷的觀察、總結、詮釋、踐行、創造,逐漸產生了“學”的概念,并以理性的、系統的、邏輯的、辯證的方式進一步規范和指導人們的生存與生產活動。
東方設計學的學理背景是產生于近代西方的“東方學”。16 至18世紀,歐洲的一些商人、傳教士以及探險家記錄了他們關于東方的見聞和經歷,醞釀出東方學的雛形。19世紀,東方考古系列發現和古文的破譯進一步明確了東方學的內容,相關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20世紀,東方國家的學者紛紛涉足東方學研究,他們立足本土,以東西方比較的視角看待東方現象和問題。東方文化研究呈現繁榮局面,在很多領域取得顯著研究成果。作為一個學科群體的東方學,其領域包括漢學、敦煌學、藏學、西夏學、日本學、印度學、朝鮮學、埃及學、赫梯學、亞述學、伊朗學、阿拉伯學、中東學等分支;其學科領域涉及歷史 、語言 、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經濟、社會等學科范疇。其中,東方設計學是東方學的重要組成內容。“學”字包括四層含義:一曰學理,即東方設計的概念、特征、語境和文脈;二曰學術,即東方設計的規律、經驗、技術;三曰學習,即東方設計的傳承、研究、實踐;四曰學科,即東方設計的教育、傳播、發展。
可以推解,東方設計學是基于大量和長期的東方設計實踐,發展、提煉、整合出來的概念內涵、學理脈絡、經驗規律、技術規范、教育體系、研究格局、實踐平臺的總稱。由此可見,東方設計學存在于中國人觀察和解讀設計問題的獨特角度和務實方法,是聚焦中國實際情況的獨立文化指示系統,它脫胎于東方設計的若干基礎性實踐,并對實踐產生積極、持續的指導意義。
4 東方設計的國際境遇
今天,東方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長,東方設計開始作為一種當代東方文化標簽進入人們視線,通過各種渠道有意識地展現具有東方地緣特色的設計思想、形式和方法,并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然而,在西方主導的全球文化語境中,具有歷史文脈和地域特色的東方文化形態不得不面對同質化的挑戰。東方設計的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境遇,使其對本土文化的堅守和弘揚充滿挑戰和機遇:
第一,東方設計的學理與實踐尚不成熟。東方設計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在現代意義上的設計探索起步較晚,傳統理論研究較為膚淺,當代創新實踐不夠深入,學科體系尚不健全。
第二,東方設計多囿于對傳統形式的模仿。在經歷了對西方設計樣式的模仿后,東方設計呈現出本土化趨勢,但仍以傳統元素的套用為主,缺少對本土文化內涵的深入研究以及對當代東方精神的準確表達。
第三,東西方學術平等對話的格局正在形成。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的崛起,全球學術重心由西方逐漸東移,東、西方設計的互鑒、互補、互利關系日趨明顯。
第四,政府和民間的本土文化自覺意識不斷增強。中國日益重視傳統和本土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傳播,并將其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出臺一系列相關理念、政策和措施。大眾對東方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逐步加深,并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為東方設計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益條件。
第五,東西方設計師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不斷增多的跨文化設計項目、國際設計競賽與展覽,促進了東、西方設計師技術與觀念的交流,對東方設計產生孵化和引導作用。
第六,東方設計重視對生活的致用性。在需求的驅動下,東方設計的重心由單純的古代東方文化闡述轉向對東方現實問題的研究,強調發掘傳統文化的活化潛能以及本土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價值,追求東方精神的傳承、創新、發展。
5 東方設計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意義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面向世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簡稱“一帶一路”,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一帶一路是中國謀求與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國家頂級戰略,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稱謂,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東方設計是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重要戰術體系,其價值不僅在于創造優良的東方產品,更重要的是通過設計向世界輸出東方文化的價值體系,實現世界的和平、和諧、持續發展。同一帶一路所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則一樣,東方設計并非自我標榜的狹隘的東方民族主義口號,而是立足于本土,著眼于發展,對話于世界,共創于未來的積極行動。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擁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的東方設計必將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參與到人類文明的共建之中,在謀求共同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6 東方設計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價值
一百多年來,東方文化體系受到崇尚科學和民主的西方文化的深刻影響,一些領域甚至沿用西方的模式。20世紀80年代,西方現代設計的概念和方法引入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融合與創新,設計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國際層面上開啟了對東方設計的歷史性求索。但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劇,文化特性的趨同、生存環境的污染、資源的日益短缺等一系列棘手問題的不斷凸顯,科技發展帶來的副作用愈加明顯,曾通行于世的現代設計也開始捉襟見肘,承受質疑。尊崇天人合一理念的東方設計以其深邃的智慧,對強調功能主義和技術至上的現代設計提出拷問,有望為世界的持續發展開出新的藥方。
基于觀念的差異,東方思維方式呈現出感性、宏觀、含蓄、體悟、虛擬的特征,而西方則更多地表現出理性、邏輯、具體、精確、闡述的思維特征。在處理科技與人文平衡發展的問題上,東方設計中蘊含古老深邃的東方智慧,體現在藝術與科技之間心與物的融合,即通過物的接觸,帶來身的體驗,引發心的感悟,實現人的滿足。
在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中,東方設計以國際的、人性的、生活的角度詮釋了對人類文明產生重要影響的東方文化,以實際行動扮演了維系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角色,不僅為東方文化的繁榮復興鋪路搭橋,也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東方設計與西方設計是如影隨形的相對文化體系。西方設計理念和技術對東方的設計影響深遠,同樣,東方的設計智慧和技藝也在影響著西方當下和未來的設計。東西方的設計均在彼此的觀照和互通中尋求和而不同,實現自身的定義和進化。因此,東方設計的興盛勢必促進西方乃至世界設計的發展,優化全球文化的格局,推進全人類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