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武
摘 要:民和縣域境內美術教學資源豐富,藝術種累齊全,數量可觀,在民間美術領域獨樹一幟,為我縣的課外美術課堂提供了優越寶貴的藝術資料,是我縣中小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值得發展和探尋的藝術課程資源。
關鍵詞:美術資源;文化遺跡;佛教文化;自然美術;人文資源
民和縣地處青海省的東部,素有“青海門戶”之稱,是青海省內唯一一處橫跨黃河,湟水河兩大水系的沃土,據筆者最近幾年的探索和發現,在這片神奇的沃土上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美術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合理利開發利用,是本土中小學美術課程資源開發中的優勢資源。根據近幾年的探索,我從以下幾方面做出淺顯的探索:
1 民和地區現存有豐富的古文化遺跡
其代表性的有轉導鄉的陽洼坡遺址、中川鄉的胡李家遺址、官亭鎮的喇家遺址等。在這遺址中出土了玉磬、玉刀、重唇尖底瓶、三角紋彩陶、不同種類的石器、青銅器、鐵器等,這些出土的文物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而且制作精美,花紋紋飾流暢,構圖嚴謹,含有非常高的美術學考古價值,明快的色彩美感透露著和諧的社會信息。核桃莊地區發掘出土的彩陶具有“卡約文化”和“辛店文化”的代表性色彩,美學信息豐富,在民和地區的遺跡美術史上留下了一筆濃墨。
2 民和縣有著珍貴的佛教文化藝術資源
佛教文化領域是民和地區美術資源的富礦區。民和縣境內有名的佛教寺院有甘溝鄉靜寧村的卡地咔哇寺、轉導鄉的弘化寺、官亭梧釋地方的崖爾寺、才旦寺、三川地區的朱家寺、文家寺等近30座寺院。眾多的佛教寺院構成了地方上的一道亮麗的藝術畫卷。
第一,這些寺院的建筑藝術有明顯的藝術風格和特點,是我們在今后的民族地區民族建筑學方面做出新的研究和尋找美術基因。每一處寺院從結構到雕梁畫棟,再到各大佛塔都是一處精美的藝術品。從建筑就夠的角度出發,明顯地受到蒙藏文化的影響,基本上沿襲藏傳佛教建筑風格的滲透,藝術的呈現上存在了多元文化信息,也反映了民族互融共進的歷史現象。
第二,寺院內存有大量夢幻絕倫的壁畫藝術,內容廣闊,題材宏大。就佛像而言有釋迦牟尼、彌勒佛、千手千眼佛、供養佛、蓮花佛、菩薩、羅漢、韋陀、地藏、天神、地神等,雕塑藝術手法嫻熟,雕技精湛,在雕塑領域里面也是獨樹一幟,不可多得的藝術資源;圖案藝術方面展現了各種圖案,有專門的宗教圖案,也有為建筑做裝飾的純裝飾圖案,各種各樣的圖藝術制圖規范,嚴謹細膩,每到一處絕對是大師級的造型。通過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總結了這樣三種藝術種類,第一種是直接在寺院墻壁上作畫的;第二種是我們常說的唐卡藝術,這類壁畫工藝水平高,影響力大,群眾藝術基礎廣泛,最著名的是顯存與卡地咔哇寺的宗喀巴大師的自畫像,還有一段動人的神話故事,據說這幅畫像中的佛像可以和他的母親說三天三夜的話;第三種壁畫是畫在木板上的,這類壁畫色彩鮮艷,民族色彩突出。不同種類的壁畫從圖案到造型,再到用色都非常考究,設色大膽夸張、嚴謹細致;方法上平染、點染、暈染多種手法相結合;顏料方面壁畫用的都是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其中綠、藍、紅、黃、橙等顏色都是礦物料,綠和藍兩種顏色都是植物顏料。這些植物顏料的制作也是秘密學問,除非具備較高的技能,不然掌握不了制色用色的方法,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得努力學習和交流才能獲得更多的藝術學問。
第三,壁畫的象征性藝術的探究。“萬字不斷頭圖案”為宗教傳統圖樣,象征著延續不絕,佛像中手的不同姿態和造型有著不同的宗教象征意義,圖案中的菊花象征著長壽,玉如意象征著事事如意,“福祿壽”象征發財、升官、長壽等,云子想著天上的云,“劉海戲蟾”象征發財,牡丹象征富貴吉祥。
3 美麗富饒的自然資源成為美術新資源中開采的天然寶藏
民和是一處醉人的地方,這里有肥沃的田野,這里有神奇的山川,這里有遠古的文明,這里有淳樸的民風……
民和地區,山清水秀,瓜果飄香,山峰巍峨,積石山山脈終年積雪,萬畝桃源一到春天,花香四溢。一條橫貫南北的天然林區把神秘和綠色的大美獻給每一位探尋者。這些優越的自然資源是一幅活著的畫卷,隨時隨地為每一位游客提供最美的服務,你寫生,你描摹都是室外造化的最佳地方。
四月的民和,桃花盛開,下川口垣上呈現出仙境般的畫卷,踏青的游客置身仙境,萬樹桃花競相斗艷,使游客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五月的季節,我們來到民和西南的西溝林區,放眼望去,粗壯高大的云杉、紅樺、紫樺、山柏給我們以無限想象的空間。藍天、白云、石峽、松濤、溪流、野草、百花是大自然的神來之筆,多么的和諧美妙,再加上一絲吹來微風,感覺是抽走了身上所有的塵世雜念。靜看閑云,動觀野鶴是內心得到了神化。
美麗的峽谷長達10余公里,景觀密布,在美術認識和鑒賞方面成為秘密尋求的知識。這里有外東花、里東花、外西峽、內西峽、尕冰臺、飛瀑,一處處絕境是一幅幅畫卷,我們在自然地懷抱里徜徉,學習。
自然與天籟的美在你的眼前渲染流瀉,當你俯首時還不斷地發現許許多多珍貴的藥材,如冬蟲夏草、黃芪、黨參、白木、牡丹、蕨菜、野核桃等。梅花鹿、野雞、雪雞、紅嘴鳥是這里的主人,為寧靜的環境添上了神話色彩。西峽的“馬頭崖”、東峽的“鶯歌嘴”充滿著神奇色彩,外形美震撼著你我,使我們精神清爽無比。
4 人文資源歷史悠遠、美術土壤肥沃
民和西南的黃河岸邊,浪花里蕩漾著羊皮筏子的古老身影,羊皮筏子傳唱著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故事,同時也訴說著“黃河古渡”的無窮魅力,也綻放著人的智慧和藝術思想。
“納頓”是黃河歌唱的余音,三川土族兒女共同締造的民族藝術奇葩。據《土族簡史》記載,公元四世紀時期,在吐谷渾首領帶領下,鮮卑族慕容氏西遷甘肅南部和青海東南部地區,逐水草游牧,三川先民是吐谷渾西遷時留下的一部分“霍爾人”及蒙古后裔。他們在黃河岸邊借著黃河獨特的天險一面戍邊,一邊農墾。每當獲得豐收的時候,他們開始原始的祭祀儀式以慶祝豐收,表達他們對自然地崇敬之情和對祖先的追思之意。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在宗教和名族的生活中孕育而生。到今天這個古老的藝術樣式在歷史的進程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每年的“納頓”開始,方圓十里的三川大地,鞭炮轟鳴,鑼鼓喧天,旌旗飄揚,歡歌笑語,載歌載舞。期間各種藝術樣式的載體演繹著土谷渾先民的金戈鐵馬精神,傳唱著成吉思汗策馬征戰的風采。“納頓”帶來的鮮活藝術形式展現三川民族的勤勞和智慧,也反映了民族歷史曲折發展的演變進程。芬芳濃郁的民族泥土氣息和地方民族文化色彩構成了土族特有的風姿和美學審美意境。“納頓”帶來的藝術樣式是我縣土族民族美術課程中彌足珍貴的財富。
漢、回、土、藏、撒拉、蒙古等14個民族在這里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化藝術和民俗風情藝術。在服飾、歌舞、語言、飲食、建筑、頭飾、禮儀等多個層面形成了擁有地域色彩的民族美學文化內涵。是這片土地上的民族藝術瑰寶。土族、藏族、撒拉、回族的服飾華麗別致,是服裝藝術中綻放的花朵。土族刺繡和剪紙藝術也是現存的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為多民族文化的形成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以上多方面的淺顯探索為我縣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子,為更多的學生學習民族地區的美術文化提供了一個簡要的藝術畫廊,也為我縣的美術資源探索出新的發展空間,讓更多的學生在美的生活中熏陶,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青海藏傳寺院壁畫藝術民俗文化考察[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