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劉紅菊*
(江蘇省徐州市腫瘤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0)
分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病情康復中的效果及對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研究
張 梅,劉紅菊*
(江蘇省徐州市腫瘤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研究和探討分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康復中的施行效果和對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選擇2016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施行分期康復護理模式,對比和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情況。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等指標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分期康復護理模式的施行,能夠顯著提高腦梗死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況,是一種安全高效的護理模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分期康復護理;腦梗死;肢體運動功能;影響研究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由各種原因導致患者局部腦組織出現功能障礙,引發缺血缺氧性病變和神經功能缺損等情況。該病多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常合并高血壓、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等疾病,臨床表現為頭暈、四肢麻木、偏癱、失語、缺血性休克等,發病突然且病情變化迅速[1]?,F代診斷和治療技術能大大降低腦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但仍有80%以上的腦梗死患者合并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較為復雜,每個階段的護理側重點不同,因此分期康復護理模式成為了腦梗死患者的重要護理方法。為了研究分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病情恢復的影響,本院于收治腦梗死患者60例進行臨床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16例,平均病程(4.6±1.3)個月,年齡48~65歲,平均年齡(57.6±7.5)歲,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的診斷標準,且經CT或MRI確診,排除嚴重肝腎造血系統功能疾病的影響,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男22例,女8例,平均病程(4.5±1.2)個月,平均年齡(57.7±7.7)歲;觀察組患者施行分期康復護理模式,男22例,女8例,平均病程(4.7±1.4)個月,平均年齡(57.5±7.4)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模式,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水平。同時,24 h監護患者的生理指標和狀況,出現任何異常情況,立刻通知主治醫生進行緊急救治。
1.2.2 觀察組
采用分期康復護理模式,主要包括3個階段:①急性發病期。腦梗死患者發病突然,對于疾病發病期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當確保患者臥床休養,并適當地使用約束帶固定患者的四肢,協助患者進行翻身等活動[2]。②穩定期。當患者病情穩定后,可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康復訓練,例如自行體位轉換、翻身、單腿站立和肌肉收縮等,訓練由簡到繁,時間由短到長,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技能的訓練,包括穿衣和洗漱等[3]。③延續性護理。康復護理結束后,醫護人員可分發疾病知識手冊,并集中患者講解腦梗死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于肢體功能訓練的掌握水平,學會每日記錄飲食、血壓和定期服藥等能力[4]。
1.3 觀察指標
根據WTO對于肢體運動功能評價水平,采用Lovett6級分級法(0~5級)[5]。其中,0級表現為肌肉收縮不可預知,1級為肌肉輕微收縮,不引起關節運動;2級為在外物支撐的情況下可進行較大范圍的肢體運動;3級為可自行進行簡單的肢體運動,不能對抗阻力;4級表現為可在一定的阻力和重力影響下運動;5級為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同時,使用NDF(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表)和NHP(諾丁漢生活質量調查表)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狀況和生活質量,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神經狀況和生活質量恢復情況更為良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情況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指標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情況對比(±s,級)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肢體運動功能情況對比(±s,級)
組別 n 上肢能力 下肢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0 1.51±0.73 2.83±0.64 1.95±0.50 3.36±0.72對照組 30 1.54±0.57 2.21±0.87 1.93±0.64 2.93±0.68 t 0.18 3.14 0.13 2.38 P 0.86 0.00 0.89 0.02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狀況和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神經狀況和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神經狀況和生活質量指標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狀況和生活質量指標
腦梗死是一種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重癥疾病,治療原則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爭取在發病6~8 h內進行血管干預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一般治療方法為使用藥物控制患者的血壓,維持生命體征,并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其中,主要的藥物包括,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的藥物,以提高患者腦部容量,達到降壓的目的。特殊治療為溶栓、抗血小板凝聚和抗凝藥物治療,在用藥的過程中,應當嚴格控制用藥的劑量,一旦發現并發癥和不良情況,立刻停止用藥[6]。目前,先進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手段,大大降低了腦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卻無法徹底改善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問題。研究表明,腦梗死合并肢體功能障礙的原因主要為,腦神經缺損導致中樞神經不能有效地控制運動神經元,從而造成上肢和下肢能力缺陷。分期康復護理模式,則針對腦梗死患者的病情發展,早期穩定患者的病情,以避免應激反應的發生,康復期使用康復訓練等模式刺激患者的運動神經元,以逐漸恢復正常的運動能力,后期則使用延續性護理模式,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和對康復訓練的掌握能力,是一種科學靈活的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分期康復護理模式的施行,能夠顯著提高腦梗死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況,是一種安全高效的護理模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 張玉紅.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療效觀察[J].人人健康,2016,22(3):230.
[2] 李利芳,張鳳華.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5):298-299.
[3] 李英權,曹 輝.優質護理在腦梗死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3):263-264.
[4] 王靈芝,符雅萍,田 瑛.分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2):297-298.
[5] 周洪梅.行為護理在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價值[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5,34(1):84-85.
[6] 黎瑞儀,陳樹娣,藍小玲.早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3):218-219.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06.38.02
劉紅菊,副主任護師,主要研究神經內科臨床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