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莉莉,沈珞琦,王 靜,范志敏,王 娟
(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上海 200090)
品管圈活動在新型敷料應用于壓瘡傷口中的效果觀察
桑莉莉,沈珞琦,王 靜,范志敏,王 娟
(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上海 200090)
目的提高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的規范率。方法以開展品管圈活動的方式對新型敷料在240例壓瘡傷口中使用的情況調查,不規范的原因分析,制定和落實改進措施。結果護士對新型敷料的了解度原來的12.5%提高到了62.5%,敷料粘貼方式的正確率從25%提高到了87.5%。圈員在品管圈手法運用、解決問題能力、和諧程度、溝通協調能力、責任感、積極性、凝聚力等7項無形成果的成長值為1.375~3。結論品管圈活動能提高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的規范率。
品管圈;新型敷料;壓瘡;規范率
2007年美國,全國壓力潰瘍顧問小組(NPUAP)將壓瘡定義為皮膚或深部組織由于壓力或壓力混合剪切力及/或摩擦力作用引起局部損傷,常發生在骨隆突處[1]。壓瘡是活動障礙、慢性病及老年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我國壓瘡現患率為1.579%,醫院獲得性壓瘡發生率為0.628%[2]。綜合性醫院壓瘡的發生率為3%~4%,一旦發生壓瘡,老人的病死率將增加4倍,而且壓瘡的治療與護理會消耗巨大的醫療資源[1],所以“預防壓瘡的發生”一直被認為是最經濟的壓瘡護理手段[3]。這些年來,隨著新理念的引進,在壓瘡的預防及治療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諸如壓瘡濕性愈合理論的臨床應用方面以及新型敷料的使用。新型敷料的使用對于護理人員而言,是相對薄弱的環節。我們將品管圈引入到新型敷料的規范使用中,來提高新型敷料使用的規范率。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1962年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所創,是指從尊重人性出發,以全員自動參與為基礎,以質量為中心,使員工自動自發地參與管理活動,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最終讓社會受益而達到質量持續改進的一種管理途徑[4]。消化科于開展了提高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的規范率的品管圈活動,并取得了較好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由消化內科病房醫護人員9名組成QCC活動小組,年齡26~44歲,平均年齡32歲,其中碩士研究生2名,本科4名、大專2名、中專1名。護士長任圈長,消化科主任任輔導員。沿用第一期的圈名“瘡愈圈”,代表我們將通過精心的護理,規范的評估和治療,促進患者壓瘡的早日愈合。我們的圈徽,中間那個胃的圖形有兩層意思:取“胃”的諧音,“為”了健康,形象的代表了消化科。四片葉子代表:理解、信任、專業、規范。十字代表護理。雙圈代表:圈沒有完全閉合寓意我們將通過規范的操作、合理的使用、精心的護理促其愈合,同時我們制定新的圈規,保證活動的正常進行。
1.2 方法
1.2.1 主題選定
共8人參與選題過程,收集資料,按照單位方針、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進行課題評價,票選分數: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第一順位為本次活動主題。最后確定圈主題為“提高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的規范率”。衡量指標為新型敷料使用規范率=新型敷料規范使用次數/新型敷料使用總次數×100%。
1.2.2 現狀把握
全體圈員經由腦力激蕩的方式,列出各項可能造成新型敷料使用不規范的原因,制作查檢表,在2015/10/21—2015/10/27查檢所有圈員的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的不規范次數,通過查檢數據匯總,得出改善主題(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規范率)現狀值為60%,并以不規范項發生的高低依序排列后繪制柏拉圖。從柏拉圖中得出結論:造成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不規范的原因有對新型敷料不了解、敷料黏貼方式錯誤、患者因素、敷料無效使用、壓瘡分期不準確5項。依照80/20定律的原理,改善以上累計81.25%的問題,分別是對新型敷料不了解、敷料黏貼方式錯誤等2個問題,即可對本次主題起到改善作用。
1.2.3 目標設定
通過計算得出本期活動圈能力為62%,由此設定目標值=現況值+改善值=現況值+(1-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60%+(1-60%)×81.25%×62%=80.15%,因此我們的目標值設定為在2015年3月前新型敷料使用規范率由60%提高到80.15%。
1.2.4 原因分析
以「現狀把握」確定改善的問題點,問題點1為對新型敷料不了解,針對問題點1我們進行「解析」,繪制了魚骨圖如圖1所示,選出的「主要原因」,全體圈員就每一要因進行評價,評價方式依:優5分、可3分、差1分;進行要因選定,圈員共:8名,總分40分,依80/20定律,評價選定在32分及以上為要因。進行「真因驗證」,得出真因:沒有系統學習新型敷料與產品性質相似。

圖1 對新型敷料不了解的原因分析
問題點2為敷料黏貼方式錯誤,針對問題點2我們進行「解析」,繪制的魚骨圖如圖2所示,選出的「主要原因」,又再一次查檢進行「真因驗證」,得出的要因為:用法不了解和特殊部位不會剪裁。
1.2.5 對策擬定及實施
針對得出的要因全體圈員進行頭腦風暴尋求改善策略,就每一評價項目,依可行性、圈能力、效益性等項目進行對策選定,根據八二法則,確定實行對策。歸納如下。
(1)多元化學習
邀請國際造口治療師講解新型敷料的分類與特點以及進行敷料剪裁的培訓;高年資護士傳授新型敷料使用心得并指導新型敷料的剪裁;到傷口造口門診學習新型敷料的使用及敷料的裁剪;組織圈員收集新型敷料的新進展進行交流學習。
(2)考核
科內建立獎懲機制,定期組織圈員進行新型敷料使用的理論及操作考核;開展關于新型敷料使用的智力競賽;將新型敷料使用的規范納入崗前培訓考核中。
查檢了240例次,不規范次數30例,效果確認:規范率=(新型敷料使用總次數—新型敷料不規范使用次數)/新型敷料使用總次數×100%=(240-30)/240×100%=87.5%。目標達標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136%,進步率=[(改善前數據-改善后數據)÷改善前數據]×100%=45.8%。通過活動,大大提高了我們對于新型敷料使用的規范率。
2.1 有形成果比較
品管圈活動后的新型敷料使用規范率明顯高于活動前,見表1。

表1 品管圈活動前后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的規范率比較
通過8個月的品管圈活動,我們收集資料,制定了新型敷料使用的流程圖,編寫新型敷料使用手冊,其中包括新型敷料使用口訣、新型敷料的產品介紹、新型敷料的裁剪方式。
無形成果比較 圈員在品管圈手法運用、解決問題能力、和諧程度、溝通協調能力、責任感、積極性、凝聚力等方面均有明顯提高,見表2。

表2 圈員對本次品管圈圈活動的評價(n=9)
2.3 持續效果
品管圈活動后兩個月、六個月后我們又進行了跟蹤,如表3、表4所示

表3

表4
3.1 品管圈活動明顯提高了新型敷料使用的規范率
通過品管圈活動后,新型敷料使用的規范率明顯高于活動前。從表1看出對新型敷料的了解度由活動前的12.5%提高到了62.5%,敷料粘貼方式的正確率由25%提高到了87.5%。這兩個主要問題點的P值<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品管圈活動后兩個月、六個月我們又進行跟蹤。如表3、表4所示,對于新型敷料的了解度有了更進一步的提高,其P值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我們通過培訓學習與考核,增加了護士對新型敷料的了解程度,糾正了敷料粘貼方式,從而大大的提高了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的規范率。
3.2 提高新型敷料在壓瘡傷口中使用規范率的意義
對于同仁而言,使我們更新知識、與國際接軌。對于院方來說,降低了醫療成本,提高了護理質量,更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對于患者來說既減少換藥引起的痛苦,加快了傷口的愈合,同時能夠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專家指出使用新型敷料時,關鍵還是應根據壓瘡傷口的不同階段、不同情況,選擇與之適應而有效的濕性敷料[5]。如何進行新型敷料應用中滲液的管理,避免傷口周邊皮膚浸漬、皮疹或濕疹樣改變,使用新型敷料患者局部創面的觀察評估,其他全身及局部防治措施的配合應用,新型敷料的更換等等均需要進一步的規范。而臨床工作中對于新型敷料的應用欠規范,甚至覺得沒有必要用,還會給患者帶來無謂的經濟負擔,增加其痛苦且延誤康復過程[6]。濕性愈合方法及新型敷料的應用可明顯提高壓瘡治療有效率,患者疼痛程度輕,滿意率高,體現了舒適護理理念,且減少換藥次數,愈合快,明顯優于傳統的壓瘡護理方法,臨床應用前景廣闊[7]。
3.3 護理人員能力提升
從表2可以看出通過品管圈活動,增強了QCC手法、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個人的工作能力;增加了個人的積極性及責任心;同時也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與協調溝通能力。品管圈強調全員參與,不批評、不否定任何一個人的創意,共同表決圈名、確定主題,增強了圈員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識,提高了工作士氣[8-9]。
QCC使護理管理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轉變,護士工作態度由被動轉變主動,從患者需求中尋找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護理質量[10]。在品管圈活動中,大家頭腦風暴相互啟發,提出創意及構思,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大大增加了團隊的凝聚力。QCC開展至今對我們的日常工作,也有一定的幫助。從發現問題,到集中討論,到有序查檢,到有效的解決問題,讓每個人都能有條理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品管手法的運用,可以改善科室的性質,繁榮科室資源,創造愉快的工作環境。
[1] 胡愛玲,主編.現代傷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M].第一版,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0:114-131.
[2] 蔣其霞,管曉萍,等.綜合性醫院壓瘡現患率多中心聯合調研[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01):1672-1673.
[3] 蔣其霞,主編.傷口護理臨床實踐指南[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114-115.
[4] 刑文英.QC小組基礎教材[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4.
[5] 邱 萍.壓瘡的傷口評估及局部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15):1325-1326.
[6] 馬 芳,朱惠平.新型敷料在壓瘡護理應用中的常見誤區及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0):3087-3088.
[7] 寧強華,陳得一,等.濕性愈合理論在治療壓瘡中的臨床療效觀察[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1(9):1269-1270.
[8] 陳曉華,王 立,陳 群,等.開展品管圈活動對患者外出檢查運送安全的保障作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1):58-60.
[9] 黃 璐,熊永芳,朱立珍,等.開展品質圈活動提高NICU護理卡書寫質量[J].護理學雜志,2011,26(7):55-56.
[10] 章一華.品管圈活動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現狀與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6(6):723-725.
本文編輯:吳宏艷
R47
B
ISSN.2096-2479.2017.06.149.03
沈珞琦,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護士,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