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葉枯病的發生與防治
大蒜為百合科、蔥屬草本植物,原產中亞,栽培歷史悠久。大蒜營養豐富,是人們喜愛的傳統調制品,經深加工成系列產品后,可大量出口創匯。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大蒜貿易的發展,大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但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大蒜葉枯病也逐年加重,一般病田減產20%~30%,重病田減產50%以上,嚴重制約著大蒜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為了有效控制其危害,現將大蒜葉枯病的發生及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大蒜葉枯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蒜薹,多從下部老葉尖端開始發病。發病初期病斑呈水漬狀,葉色逐漸減退,葉面出現灰白色稍凹陷的圓形斑點。病斑擴大后變為灰黃色至灰褐色,空氣濕度大時為紫黑色,病斑表面密生黑褐色霉狀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散生小黑點,即子囊殼。病斑形狀不整齊,有梭形和橢圓形。病斑大小不一,小的直徑僅5~6毫米,大的可擴展到整個葉片。發病部位由下部葉片向上部葉片擴展蔓延。蒜薹一抽出就可染病,病斑和葉片上的一樣。發病嚴重時,地上部提早枯死,花薹不易抽出甚至枯黃,使蒜頭和蒜薹產量降低。蒜頭因未充分成熟,不耐貯藏。染病蒜薹不但外觀品質大大降低,而且在冷藏期間病部失水凹陷或腐爛斷條。
大蒜葉枯病的發生與田間溫濕度呈正相關,一般溫度越高,濕度越大,發病越重。當旬平均氣溫在20℃左右,高濕時利于病害發生和流行。大蒜田管理粗放,整地質量差,田間坷垃大、高低不平,發病重。與蔥、韭菜混作,重茬連作地發病重。肥水管理不當,氮肥施用過多,底肥不足,發病重。種植密度大,田間通風不良,發病重。畦作地膜覆蓋栽培,發病輕。大蒜葉枯病的發生與其品種的抗病性密切相關,目前抗葉枯病大蒜品種較少,一般大紅皮蒜(改良蒜)、蒼山大蒜較抗病。
(一)農業防治
1.清潔田園。大蒜收獲后清除田間殘株落葉,嚴禁將殘株落葉隨意遺棄在田邊及溝渠中,應集中燒毀或妥善處理,以減少菌源積累。
2.輪作倒茬。合理輪作倒茬,能破壞病原菌的生存環境,減少菌源積累。避免選蔥、韭菜、洋蔥茬口種植,宜與小麥、玉米、瓜類、豆類等作物輪作。
3.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耕作層松軟,土壤肥力高,保肥、保水性能強的地塊。一般覆膜大蒜比露地蒜晚播5~7天,行距20~25厘米。株距l0厘米左右,種植密度每667平方米2.5萬~3萬株,播后覆土2~3厘米,然后覆膜壓緊。采用覆膜栽培,能提高早期地溫,發根快,根系發達,莖葉生長旺盛,增強植株抗病力。

4.肥水管理。施足基肥(腐熟的農家肥、草木灰和過磷酸鈣),苗期以控為主,適當蹲苗,培育壯苗。爛母后以促為主,抽薹分瓣后加強肥水管理,雨后及時排水,避免大水漫灌,盡量降低田間濕度。早播應防止低溫凍害。
5.選用無病種蒜。留種用大蒜收獲后進行晾曬,待晾曬干后,選擇健壯、無蟲、無病、未退化的優良品種。提倡收前選株,收時選頭,播前選瓣。入選的蒜瓣要單種,作為留種田供第2年選種,留種田應及時防治病蟲害,徹底拔除病、劣、雜株。另外,還要有計劃地引進優良品種的脫毒大蒜,逐步替代本地退化的品種。
(二)藥劑防治
大蒜感染葉枯病后,要及時采取防治措施,以防病害擴大和蔓延,每667平方米可用40%的多菌靈膠懸劑150克加磷酸二氫鉀150克,對蒜苗均勻噴霧2~3次,每隔7天左右噴1次。也可用80%代森鋅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均勻噴霧2~3次,每隔7天左右噴1次。
(趙玉花 山東省商河縣殷巷鎮畜牧獸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