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白粉病的發生與防治
苦瓜白粉病影響苦瓜的產量和品質。除危害苦瓜外,也危害葫蘆科的其他瓜類。苦瓜生長整個生長期都可發病,多發生在結瓜期及成熟期,生長中后期發病最盛。春夏秋季均可發生,田間發病率可達100%,導致減產40%以上,嚴重時導致全株早衰死亡,苦瓜品質降低甚至絕收。
植株染病先從下部老葉開始,迅速向上蔓延,10天內即可達到架頂。葉片正面、背面初期產生白色粉狀小霉點,直徑0.5~3毫米,邊緣不明晰,霉斑發展為白色粉斑,后擴展為直徑4~6毫米的近圓形粉斑,病部呈黃色。嚴重時粉斑密布于葉面上并相互連接,葉面覆滿白粉,甚至布滿葉面和葉背,致使植株葉片出現褪綠、變黃,導致葉片早衰,最后干枯、壞死。
苦瓜白粉病是由瓜白粉菌及瓜類單囊殼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以菌絲體在寄主上越冬或以閉囊殼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越冬。病菌經分生孢子作為初侵染與再侵染接種體,完成病害周年循環。在田間主要借氣流和雨水傳播。
病菌的分生孢子萌發適溫為20~30℃,且需要較高濕度(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90%~95%)。病菌喜溫濕,亦耐干燥。田間濕度大,氣溫20~30℃時易發生,尤其在高溫干旱與高溫高濕天氣交替出現,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時容易發生流行。栽培地勢低洼,氮肥過多或肥料不足,通風不良、植株生長過旺或生長不良也極易發病。空氣濕度大,光照不足,悶熱條件下也易發病。感病生育盛期為開花和掛果期。感病流行期為3~5月、7月下旬和10~12月。
1.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因地制宜選擇早熟、生長勢強、抗病性好的品種,且雌花開放早、坐瓜節位低,前期產量和總產量均高的雜交一代品種。
選擇地勢較高的地塊。選擇地勢較高,利于排水,土壤結構疏松、肥力較高的地塊來種植。采用深溝高畦栽培,四周開好排水溝,盡量做到排水暢通、雨住溝干。苦瓜不宜連作,最好與水稻等水生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水旱輪作。避免與葫蘆科等其他瓜類作物連作。
合理密植。種植密度以每667平方米1500~2000株為宜。苗高30厘米前搭“人”字架,及時引蔓上架,合理摘芽整枝,摘除下部老葉黃葉,以利通風透光。
加強肥水管理。采用微噴供水,少用或不用漫灌,雨后及時排干田間積水。大棚栽培,早春少澆水,多中耕,提高棚溫促生長,注意通風換氣。最好采用薄膜覆蓋栽培,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溉方式,以減少水分蒸發,避免棚內濕度過大。施足基肥,追肥輕施。避免偏施氮肥。生長期間適當噴施3~4次磷酸二氫鉀液等葉面肥,每隔15天1次,以提高植株抗病性。
2.種子消毒
用0.1%高錳酸鉀溶液浸種30分鐘,清水洗凈后再于55℃溫水中浸泡10分鐘,再繼續浸水。播種前用代森錳鋅150倍液均勻噴施苗床或營養土進行消毒。
3.土壤消毒

移栽前對大田土壤和有機肥進行滅菌消毒。犁耙前充分曬白土壤,在耙地時每667平方米施生石灰75千克,或均勻噴施1∶1∶150的石硫合劑。作基肥用的農家肥要充分堆漚至腐熟,再用生石灰進行消毒后再施用。
4.棚室消毒
定植前幾天將棚室密閉,每立方米用硫黃粉2.5克、鋸末5克,拌勻后分別裝入小塑料袋中,分放在室內,于晚上點燃煙熏一夜。
5.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及時噴藥,可選用2 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濕性粉劑3500~5000倍液,或30%醚菌·啶酰菌懸浮劑2000~3000倍液,或50%嘧菌酯干懸劑300~5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3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等噴霧防治。
噴藥要周到,葉面葉背都噴到。第1次噴藥后間隔5~7天再噴1次,噴后如遇雨天則于雨后及時補噴。噴后還要注意檢查藥效,以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要持續用藥,交替用藥。從植株上架,株高1.2米開始,可結合噴施葉面營養劑,用藥肥混噴法,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在有效濃度內,用大水噴,噴至葉的正面和背面都濕透,葉片有水滴落為宜。
保護地采用煙霧劑熏蒸,每667平方米用45%百菌清煙劑200~250克,分別放置在棚內4~5處,用暗火點燃,發煙后閉棚,熏蒸1晚上,次晨通風,隔7天熏1次。(何永梅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蔬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