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轉型的道路選擇(下)
(一)法律規范下的經濟激勵政策(發達小國)
歐盟的“多功能農業”,建立了農業-環境一攬子計劃為主導思想的新的共同農業政策(1992),歷次改革中通過了與農業環境相關的160個提案。農民必須簽署 “交叉承諾”(cross compliance)才能夠獲得歐盟農業補貼。
韓國1998年后的定位環境友好型農業(親環境農業),2012年公布了《關于促進環境友好型農業和漁業,并且管理和扶持有機食品法案》,根據獲得的農業產品環境標志等級實施相應的貸款優惠政策。
日本的“環境保全型農業”,1999年頒布《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農業多功能的配套法規有《家畜排泄物法》《肥料管理法》《可持續農業法》《堆肥品質管理法》《食品廢棄物循環利用法》。生態農戶認證后可以獲得無息貸款和稅收減免措施。
(二)立足地方的技術體系推薦與經濟激勵(發達大國)
美國1999年開始推行基于資源與環境的最佳管理措施(BMP,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引導性和預防性政策。BMP及其獎勵政策是各個州分別提出的。例如美國明尼蘇達州農業最佳實踐手冊上:

補貼標準(美元/公頃)土地植物覆蓋措施 標準種植禾本科或者豆科覆蓋作物123.5本地有花植物授粉動物依賴的物種504坡地種植水平植物緩沖帶種植本地種超過4公頃578
(三)農民運動推動下的國家政策轉型(弱勢政府)
拉丁美洲在20世紀60年代“綠色革命”推廣失敗,80年代初拉丁美洲國家債務危機讓農業生產受到大公司排擠的條件下,借助國際“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項目的推行,“農民對農民運動”逐步興起。人們發現生態農業方法不僅使產量大幅度增加,還保護了環境,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運動中來。從上世紀70年代起,至今已經有50年歷史,參加人員遍布墨西哥、巴西、古巴、危地馬拉、尼加拉瓜等,參加的農戶達到數百萬。在古巴2009年參加的農戶數就達到11萬。在巴西,該運動還成功推動了國會2003年立法,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
(四)政府立項推動的示范帶動(強勢政府)
中國政府推動的“退耕還林還草”。1999年到2015年政府投入了4056.6億元開展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實現了907萬公頃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并配套封山育林2060萬公頃。
我國2005年起實施 “草畜平衡”。內蒙古2011年就實施了1700萬公頃的退牧還草工程,占草原面積的22.7%。2004年到2014年西藏退牧還草637萬公頃,草地補播197萬公頃。
政府推動的包括“測土配方施肥”“農業清潔生產”“節水農業”等。
(五)多方參與以共識為基礎的推進策略(聯合國)
1991年4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荷蘭召開“農業與環境國際會議”,發表了著名的“丹波茲(Den Bosch)宣言”推進各國的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2014年在羅馬召開農業生態國際研討會,會議決定向FAO理事長提交行動方案,并且2015年分別在拉美、非洲和亞太召開區域會議,2016年在不同國家召開相應的會議。在馬里召開的非洲國際農業生態會議上發表了大會宣言。
(一)優勢
五千年農業文明淀積與傳承;儒家包容、中庸、和諧,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礎;有很強決策能力與執行能力的政府管治體系。
(二)劣勢
有人治傳統,缺法制基礎;重政府決策,輕民間動員;重科學研究,輕實踐升華;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
(三)發展方向
一是以點為基礎:繼續進行高水平基礎性與應用型科學研究,儲備科學技術成果,涉及農業生態環境的研究需要長時間、大范圍、不同類型研究地點的艱苦研究。對現有成果進行實地應用示范,對實用性進行評價和對成果進行適應性改進,對成果應用的政府政策和配套法規提出建議。
二是以面為基礎:深入基層,及時發現和總結群眾的實踐經驗和優秀傳統,并在此基礎上發掘原理。開展教育培訓,培育生態文明,傳授生態知識。政府和地方在農業方面建立可操作、易執行的、配套的農業生態環境法制紅線和生態農業綠色行動的經濟激勵措施。
(駱世明 華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