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發生腹瀉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仔豬出生后,其生活環境、營養吸收代謝方式都發生巨大變化;再加上自身免疫力低下、消化器官不發達、外界溫度變化大,很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導致腹瀉。下面介紹一下仔豬腹瀉原因及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1.仔豬消化器官不發達,消化功能不完善。新生仔豬出生后,營養的吸收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由臍帶提供營養物質到由消化道吸收營養物質;再加上新生仔豬胃上皮細胞僅能分泌乳糖酶,胃內僅含有凝乳酸酶,胃和胰蛋白酶等消化酶皆很少,其活性也很低。胃液pH值低于4時才能有利于蛋白質消化,才能使大量病原菌滅活,但是新生仔豬胃酸缺乏,尤其是鹽酸,因此不利于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導致腹瀉。
2.仔豬調節體溫的機能不健全,對寒冷的抵抗力差,易患病。新生仔豬出生后,生存環境發生很大變化,由在母體內穩定的38℃環境,一下到了外界環境中;加上初生仔豬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仔豬出生20天內體溫容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當外界環境溫度比仔豬的體溫低很多時,仔豬的體溫迅速下降、代謝減弱、機體的免疫力降低,常易發生各種疾病,特別是腹瀉病。
3.仔豬缺乏先天性免疫力。新生仔豬本身沒有主動免疫機能,通常只有從初乳中獲取免疫球蛋白才能初步建立免疫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雖很高,但下降也快,再加上仔豬腸道還沒有建立穩定的微生物菌群,免疫應答能力也低下,因此仔豬受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易患病。

1.加強保溫。(1)及時擦干仔豬身上的羊水,身上的羊水未及時擦干易受寒腹瀉、發病或是活力下降。(2)仔豬的適宜溫度1~3日齡為30~32℃,4~10日齡為28~30℃,10~30日齡為26~28℃。保溫箱的溫度設定為:仔豬出生1~3天要保持在32~35℃;出生4~7天要保持在30~32℃。保溫箱用250瓦紅外線燈加溫,當前天氣寒冷,可在保溫箱內加電熱板取暖,使豬舍溫度應控制在20~25℃。(3)增加飼養密度,既會讓豬群挨著睡互相取暖,又可提高欄溫,一般舍內養豬頭數可比平時增加1/3~1/2。(4)定期修整豬舍,把欄舍漏風的部位堵嚴,地面鋪墊干草供豬躺臥,在做好保溫的同時也要做好通風換氣,以排出舍內氨氣和潮氣。
2.提高新生仔豬的體抗力。(1)適當延緩斷臍,仔豬生出后,應停留2~10分鐘再進行斷臍,能有效緩解仔豬缺氧狀態,仔豬的活力與體質得到很好提高,對其后期生長發育會更好。(2)斷臍時還要注意臍帶的長度,一般留3~5厘米,以仔豬站立時臍帶不會接觸地面為適宜。臍帶血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細胞,對仔豬后期的體質、免疫力、生長速度非常關鍵,生產過程中一定注意臍帶的處理,防止臍帶血丟失。但特別注意不必捋回臍帶血,因為臍帶分布有臍靜脈和臍動脈,捋回臍帶血可導致臍動脈中的代謝廢物排出受阻,造成血栓堵塞血管。(3)固定乳頭,即早吃初乳。初乳中含有較高的免疫球蛋白和鎂鹽,可使仔豬產生免疫抗體、排出胎糞、提高免疫力。一般在出生后2小時內一定要讓仔豬吃足初乳,在出生后2~3天內要進行人工輔助固定乳頭,弱小仔豬最好吮吸靠前乳頭。(4)合理斷齒斷尾。出生24小時內剪犬齒和斷尾,防止咬傷母豬乳頭、咬尾和爭斗發生;奶水充足時不剪牙也沒多大關系,奶水不好時必須剪牙(吃初乳后進行)。弱豬不剪牙,有利于乳頭競爭和減少應激,剪牙一定要剪平,不要傷到牙齦。
3.斷奶前盡早補加教槽料。建議在斷奶前每頭至少補飼600克仔豬料,使仔豬在斷奶前胃腸消化系統功能得以加強,以適應斷奶后采食飼料尤其是植物性飼料,建立對飼料粗蛋白質的免疫耐受性,減少日糧抗原過敏反應。仔豬教喂一般在7日齡開始,在仔豬保溫區進出口附近散放少量教槽料誘食,每天更換2~3次,保持飼料新鮮;2周齡后,將教槽料放入料槽,投放量以仔豬在4小時內吃完為度,要做到少喂多餐。
4.控制采食量。氣溫低時,仔豬為維持體溫,會本能性地加大采食量,易導致仔豬發生吸收不良性腹瀉;而剛斷奶的仔豬,由于受斷奶應激的影響,采食量減少甚至會拒食,引起饑餓性腹瀉。
5.打掃衛生,加強消毒,及時免疫接種。豬舍定期衛生消毒,并更換消毒藥劑;根據疫病流行特點及本地實際,制定合理的保健方案和疫苗免疫。建議于出生1日齡(初初乳前)、3日齡、7日齡分別口服枯草芽孢桿菌等益生菌,使用益生菌時要保證益生菌的質量,這樣才有效果;或于仔豬3日齡、7日齡及斷奶時三針保健,按照0.1毫升/頭、0.1毫升/頭、0.2毫升/頭分別肌肉注射10%鹽酸頭孢噻呋,去勢時注射0.3毫升/頭。
(高鳳華 劉本國 徐賡 沂南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276300)
